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2年7月19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1016天前 | 377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争闹与试探
2. 每日经文 | 耶15章-不可挽回
3. 今日默想 | 耶利米的代祷
4. 每日加量 | 可1章-挑战强权的神儿子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7月19日 争闹与试探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九十五篇6-11节


95:6   来啊,我们要屈身敬拜,

          在造我们的耶和华面前跪下。

95:7   因为他是我们的 神,

          我们是他草场的羊,是他手下的民。

          惟愿你们今天听他的话。

95:8   你们不可硬着心,像当日在米利巴,

          就是在旷野的玛撒。

95:9   那时,你们的祖宗试我探我,

          并且观看我的作为。

95:10  四十年之久,

           我厌烦那世代,

           说:“这是心里迷糊的百姓,

           竟不晓得我的作为。”

95:11  所以我在怒中起誓说:

        “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

 

省思:

“敬拜”的反面即是“流浪”。

我们在“屈身敬拜”中,

专注于神的爱和引导;

要不然,

便是争闹(米利巴)、试探(玛撒),

在渺无人迹的旷野,

盲目地为自己筹措,胡乱地抓取。

 

祷告:

天父,

我要专一敬拜祢,

听从祢的真理和引导;

不再胡乱摸索自己的路――

徒增我在罪之旷野流浪的年日。

奉耶稣的名。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耶利米书 第十五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耶利米书》第15章|不可挽回


接续十四章,先知继续为百姓代求,但悲剧已经注定,就算是摩西、撒母耳,这两人出面为犹大代求,也不会蒙神垂听!因为玛拿西王的恶行昭著,所以抗拒无效(1、4节);神所定的罪证,无法翻案(2节);祂要以四样的灾祸来攻击犹大(3节),甚至,祂要将以色列人当做是被人玩耍的球,在万国中被抛来抛去(4节)。


这也是会有5至9节挽歌的原因了,既然倾覆已不能避免,那就只好为亡灵哀悼吧!雅威的报复如同“大屠杀”一般:对弃绝了祂的人,伸手重重地攻击(6节);又像用簸箕簸掉无用的谷物一样,雅威要把耶路撒冷的儿女丢弃(7节);祂要使男丁尽丧,剩下的寡妇如同海边的沙那样多(8节)。祂兴起的刀剑,不会认人的脸,只要碰到是人,无论男女、无论老幼,通通杀绝(9节)。


听到这种悲惨、凶恶的信息,先知的情绪可想而知,痛苦袒露无遗:他被遗弃,神也未能听其哀求,他如今孤身只影。转念之下,默想自己,虽然正直,但遭人咒骂,一生多灾多难(10节)。


不过,神答应先知,等到祸患临到这个国家时,仇敌又会来央求先知向雅威求情(11节)。但也不会有好事发生,耶利米要被那些敌对者,拉到不认识的地方(指的是埃及,14节,参43:1-7),因为雅威无法熄灭自己的怒火。

听了这番话,耶利米复杂的情绪再次表露,他对主失望,原来神的言语使他甘甜,如今没有了快乐,痛苦已成为他无法治愈的顽疾(16-18节)!


神也再次回复耶利米,说:人若顺服且诚心悔改,神必赦免并祝福。如果,耶利米能将宝贵的东西从下贱的东西当中筛选出来,即帮助这个国家剔除拜偶像的渣滓,他必再次站在神面前,成为坚强的代言人,也不再被百姓所害(19-21节)。


神的答复与耶利米的自叹形成对比,先知除了要站在百姓一边之外,还要站在神这一边,这也是他蒙召的艰难! 



03

今日默想


代求是作为上主仆人的基本侍奉,然而,这个侍奉也是艰难的侍奉,因为侍奉者,除了有“特权”——可以为落入危难、有需要的人,祈求雅威之外,他也需要接受被雅威拒绝的事实,他需要学会“弃权”,接受自己在从事一项被雅威定义为“无效”的侍奉。懂得这种侍奉具有“无效”的特征,懂得在上主面前的“弃权”,才有办法使自己既站在神这一边,又站在人这一边,才能在这两难之中,懂得如何去平衡。因为真正的侍奉者,他所经历的,必不能以成功来衡量,乃是以主权属谁来定夺。


耶利米为要被灭绝的百姓代祷,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在这些经历里,你发现神并没有听你的,反而,劝你不要再为此而祷告了。



04

每日加量 

马可福音 第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1:(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马可福音》第1章 挑战强权的神儿子


大部分学者会认为,马可福音大概是在主后68-69年,或更早一点写成的,那正是罗马政局极其动荡的时候。在两年内,帝国换了五个皇帝(尼禄自杀、加尔巴被刺、鄂图自杀、威特流被刺杀、维斯帕先即位)。继渥大维之后,罗马每一个君王都同时称自己是“神的儿子”,意思就是“罗马皇帝是天上地下之间的中保”——也带给百姓“福音”。不过,两年内五个皇帝登基,这种封号成为了笑话!到底谁才是“神的儿子”呢?


尤其是犹太史学家约瑟夫,他本来是祭司的儿子,因加入了法利赛的阵营,参与主后66年的反抗罗马的起义,结果失败了,被掳到了罗马!他认为以色列的上主离开了以色列,支持了罗马人。他根据罗马形势预言:维斯帕先将成为皇帝(果然他在69年登基),并将民数记24章17节的“有星要出于雅各”,强行解释为维斯帕先要在犹太地称王。


马可福音,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来讲述“神的儿子”的福音。因此,它关注上主介入历史,以及圣经应许的实现,指示了上主的治权、法则和祂国度的序幕,这些与现世的“神的儿子”是何等的不同!这位行大能神迹的受苦仆人,与人间的主流社会是多么的冲突!


另外,马可福音是从以赛亚先知预言的角度,来理解耶稣的重要性,以示其权威性!下面看几处的关联:


约翰的出现(1:4-8对比赛40章);


耶稣受洗(1:9-11对比赛42:1, 61:1);


耶稣在旷野(1:12-13对比赛40, 65章);


耶稣宣告上主的福音(1:14-15对比赛40:9, 52:7, 61:1-2)。


也就是说:马可是用以赛亚的救赎原理,来解读耶稣与祂的福音,他用了先知的观点理解耶稣的受洗,这与上主一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1:11)。马可认为:耶稣是上主救恩的媒介,宣告上主国度的临在。不过,这属于“内部消息”,是叙述中的角色尚未知道的。


1:14-15节“时候到了,上主的国度近了,你们应当悔改、相信福音”,这些经文具有先知语言的特色,是被掳光景中宣告上主国度来临的语言(参但11:29、40,  12:13等),以此来说明耶稣的信息,可以追溯到以前,包括以色列人所渴望上主介入并带来和平与正义的盼望。故此,对于耶稣的教导、医治、赶鬼、呼召、差遣(十二门徒),甚至,受苦与受死都必须按这个亮光(己临的现实)来理解。更进一步的是:耶稣的事奉开始了新里程,人必须正面回应——悔改!唯有这个才是进入上主国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