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2年5月3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1092天前 | 537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诗62篇8-12 节:倾心吐意
2. 每日经文 | 歌8:我的葡萄园
3. 每日默想 | 所罗门的爱情观
4. 每日加量 | 来8:朝圣者的第八堂课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5月3日 | 倾心吐意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篇第六十二篇8-12


8   你们众民当时时倚靠他,

     在他面前倾心吐意。 

     神是我们的避难所。〔细拉〕

9   下流人真是虚空,

     上流人也是虚假,

     放在天平里就必浮起,

     他们一共比空气还轻。

10  不要仗势欺人,

      也不要因抢夺而骄傲;

      若财宝加增,不要放在心上。

11  神说了一次、两次,

      我都听见,就是能力都属乎 神。

12  主啊,慈爱也是属乎你,

      因为你照着各人所行的报应他。

 

省思:

心灵左右探寻

一条达至完善的道路,

左边是“下流人”的漫无法纪,

右边是“上流人”的所依恃的财富。

二者皆为壕沟,不是通达的道路。

惟有神自己,

是那通向完全的道路。

 

祷告:

神,我最初追求完全的自由,

作一个反抗一切束缚、无视法纪的人,

后来我希求安全、有保障,

作一个毫无缺乏的富人。

谢谢祢,让我清楚看见两者皆为虚空:

我将向祢倾心吐意,藉着耶稣基督,

寻得自由和安全。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雅歌 第八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附录1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附录2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雅歌》第8章释经我的葡萄园


园子,对女主角而言,隐喻着她的情爱,她的隐私处[1]。下面将“兄弟的葡萄园”、“所罗门的园子”与“女孩的葡萄园”,作对比,来探讨女孩的爱情观。


A、“兄弟的葡萄园”(1:5)

一开始,哥哥们对她发怒,与“葡萄园”相关,女孩埋怨道:“他们使我看守葡萄园,我自己的葡萄园却没有看守(1:5)”。为什么葡萄园会引起兄弟们的怒气?而女孩又为什么那么执着地要看守自己的葡萄园呢?


“看守葡萄园”应该以象征意义来看,是爱情的象征[2],。哥哥们要她看守葡萄园,意思是:婚姻是家族的事,女孩自己不应该痴心妄想,自我耕耘爱情。而她则说,她自己的葡萄园却无人看守。意思是:她要追求自己的爱情。但兄弟们则向他发怒,加以阻拦,他们不容许她对婚姻自作主张!


哥哥认为有责任保护她的贞洁,所以当有人来提亲的时候,或有人想来追求她时,他们要像用香柏木作门封住一样,来保护她的神圣与贞洁[3]。女孩如今长得像墙一样的显眼,兄弟们想加强这座墙的美丽仪态[4]。对于兄弟来说,妹妹的贞洁名声与家族名声一样重要,妹妹愿意贞洁,对于家庭的意义非凡,所以,哥哥们会如此坚持自己的做法。


B、我的葡萄园(8:10)

那女孩自己的葡萄园是怎样的呢?她的爱情观与爱情的体验,具体又是怎样的呢?女孩说,我是墙,我的双乳像其上的楼。“楼”已经够美够好的了!不需要兄弟们在其上建造“塔”。基本含义就是:“我已经能掌握我的爱情,不需要你们帮忙,我的贞洁我自己负责”(10节上)。因此,她会这么说:“我在他眼中,好像可以使人得到满足者”(8:10cd,黄朱伦另译[5])。女孩对于爱情有着十足的自信,她认为自己“完全可以使爱人得到满足”(参8:10节cd,新译本),完全懂得爱、懂得情、懂得欲,也懂得让爱人满足。


哥哥与她的爱情观不同,哥哥们关心的是家族荣誉,女孩关心自身的爱情。一种是关乎家族声誉,一种是关乎自身的幸福。


C、所罗门在巴力哈们的葡萄园(8:11-12)

“巴力哈们”代表“大众之主”或“财富之主”[6],11节可理解为“财富式爱情观”的表达。如前所言,葡萄园的意思与“爱情”、“相交”或“性爱”相关。把“所罗门”、“财富之主”、“爱情”放在一起,基本意思都离不开——用财富来衡量爱情,也受制于财富,或为财富而为的“爱情”[7]


这种爱情像是租赁式的,像自己不耕耘自己的葡萄园,只需要把它交给所雇佣的人一样,彼此得到各自分内的那份。自己的爱却不需要自己来打理,也不需要为自己的爱情负责,反而通过“爱情”来赚取财富。这点与女孩的哥哥们的爱情观如出一辙——妹妹的爱情是为家族的声名而存在的。这种爱,没有一点两性之间的相互欣赏,和彼此之间的满足。


所以,11节的意思大致是:“有财有势的所罗门啊,我自己要照顾自己的葡萄园,一千舍客勒归你,二百舍客勒归给承租人”,这点与八章7节相类似:“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富换爱情,就会被藐视”。女孩表达了与所罗门完全背道而驰的爱情观:“所罗门的归所罗门,我的归给我”!



[1]李炽昌、游斌对园子象征着女孩性器官,有着相当精彩的论述,尤其是对《雅歌》4:12-16节那段感的解读。参氏着:《生命言说与社群认同——希伯来圣经五小卷研究》,页139。

[2] 关于葡萄园象征爱情的更多讲述,可参考福克尔曼(J.P.Fokkelman)著:《圣经诗歌导读》,页236-237。也可参考Robert W.Jenson 著,罗敏珍译:《雅歌》(台湾:教会公报社,2012),页31,145-149。

[3] 黄朱伦、吴仲诚著,吴瑞诚译:《天长地久雅歌情》(台湾:校园,2004),页250。

[4] Fox song of songs 173,转引自黄朱伦、吴仲诚著,吴瑞诚译:《天长地久雅歌情》(台湾:校园,2004),页250。

[5] 同上,页250。

[6] 黄朱伦、吴仲诚著:《天长地久雅歌情》,页254。

[7] 同上,页253。


03

每日默想


在你的印象中,你觉得所罗门的爱情观是怎样的?能找到圣经观点来支持你的看法吗? 



附录1:我寻找他,却寻不见(3:1-4;5:6-8;8:1,10)!


“寻找”,这个词几乎可以说是带有超凡的意思,成为整首诗歌意义之焦点[1],而“寻不见”,是因着压力(内在/外在)所致!本部分就“寻找,却寻不见”,这种张力的意象,围绕一对恋人渴望结婚,却受到挫折[2]这两种动态的“渴望/受阻”作主题探讨!费哈洛认为这是解开雅歌的一把钥匙,这也正是“歌中之歌”的意义所指[3]。


“(雅歌)这首诗中,存在着一种渴求的痛苦,这种痛苦正是诗歌本身所提供的隐喻,是一种不断地寻找,也就是爱人,或更明确地说,心所爱的人。书拉密女(笔按:所罗门的女人),寻找她心所爱的人,她寻找他,却是遍寻不见他的身影”[4]。


在女主角不断寻找的过程中,其感情与渴望也不断加深,甚至完全投入、热烈地寻找。而诗歌在最后(参8:14),以逃跑作结束,而逃跑是“寻不见”的另一表达!因此,在整首诗中,爱情的痛苦并没有解决,也没有得到真正的爱,以意犹未尽的“逃跑”为结束。


A、求爱,却得不着!(1:1-4)


诗歌一开头表达女孩因求王爱她而未果,她开始了追寻爱情之旅(当然,这爱情之旅,是在追忆中完成的)。


诗歌自一章6节,描述女孩克服哥哥们的拦阻,追求自己的爱情,然而,她的恋人却不知去向。当她因着别人的指导,随着羊群的脚踪寻找到了她的所爱(1:8),思爱成病的她,得到男孩的搂抱(2:5-6),男孩也得到安慰,在她旁边睡了(2:7)。


B、我寻找他,却寻不见!(3:1c,2d)


二章8节至三章5节这一段,是女孩第二次寻找她恋人的回忆。这次是男孩自己到女孩家,主动来找她,要她偷偷地与他出去到田野间幽会(2:10,13),而这里出现了破坏他们爱情的力量——小狐狸,(2:15),这拦阻使女孩倍感压力,她于是催促男孩离开,直等到天黑之后才回来相见(17节)。


到了晚上,恋人并没有回来,她说:“我寻找他,却寻不见”(3:1)。基于家庭与社会的压力,白天,拒绝了男孩,饥渴与痛苦促使她夜寻恋人。在大街上、在广场上(3:2cd),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找不见他!


片语“我寻找他,却寻不见”再度出现(3:2c),意味着持续不断地寻找,而渴望也不断地加深。她自己不但没找到爱人,反被守卫巡逻兵找到(3:3)。这些巡逻兵为什么要找她呢?是不是预告阻力在加剧呢?


幸运的是,这次的渴望/寻找得到了满足,当她刚离开了巡逻兵(他们对她并没有帮助,她询问他们却没有结果),就遇见了恋人!她欣喜若狂地拉住他,进入产生爱情的地方——母亲的内室,再度良宵(3:4)。


C、我到处找他,却找不见,我呼叫他,他却不回答(5:6de)


这一次,是女孩最后一次见她恋人的面,严格而言,他们并没有实质性见面,仅在屋内屋外对话(前5:2c-3)。


深夜里,男孩顶着重重的露水,跑到她家,求她开门,但女孩拒绝了,理由是:“脱了外衣,怎么能再穿上呢?洗了脚,怎能再玷污呢”(5:3)?关于这句话的解读,非常隐晦。然而,从整个诗歌情节来看,可以合理的理解为:是女孩担心所要面临的压力,尽管不是很清楚,这压力到底是什么。


她终究起来开门,想放男孩进来!戴维逊认为:“门孔与门缝”与“脚和手”这些词一样,有双关意思,可以委婉解释有性交的指向[5],是指她终究经不住男孩的挑逗[6](5:4),渴望被激起,但没有想到,男孩已走(5:6节)。


她像被泼了一盆水,心往下沉(5:6),发狂似地到处找他,却找不见!呼叫他,他也不回答(5:6de)!她惶恐不安,不断地在大街小巷寻找!以前对她还看似友善的巡逻兵,在这个深夜,把她当成了妓女,当众剥了她的衣裳,把她打伤。照着当时的风俗,人们对妓女的公开审判,就是使她赤身露体[7]。


她负上这么大的代价,最终还是没有找到恋人,相思之痛,也没有得到缓解。而且从此之后,她再也没有见过她的恋人!哪怕她对他的爱如此坚定,对他的情亦非金钱能买到。最后,她仍旧希望,不要与他相见!叫他快逃(8:14)。也就是说:雅歌以男女主角彻底分手为结束。



小结:“逃跑”所要表达的……

 


寻找次数

经文

主要压力内容

压力不断加强

结果

第一次

1:7-2:7

哥哥们的拦阻

+

找到,彼此交欢

第二次

2:8-3:5

小狐狸

++

找到,彼此交欢

第三次

5:1-8:4

圣城的巡逻兵

+++

没有找到

最后

8:8-14

哥哥们保护,

所罗门的财富

++++

逃跑,分手


从以上表格看到,从女孩的第一次到第三次的寻找,其寻找的难度一次比一次加大;前面两次尽管有难度,但她仍能克服重重压力,无论是来自哥哥这方的家庭压力(1:6c),还是社会文化的压力,她都一一冲开。第二次尽管只能在夜间幽会,也经历辛苦寻找,但终究找到了他;尽管遭遇了小狐狸般的麻烦,彼此间还是得到了满足。


而第三次,女孩夜寻离她而去的男孩,最终没有找到,自己反倒被巡逻兵以妓女的身份暴力对待。于是,压力变得更大,由第二次小狐狸般的麻烦,上升为皇城保卫队的暴力拦阻。她寻爱,却找寻不到,两人从此不再见面,哪怕8章1至4节看起来极像是重逢的场景,当仔细阅读后,看到的也是女孩在追溯中的描述,实际上,他们之间的爱情被终止了。


那么,为何最后会以分手作结束呢?女孩对男孩有着无比的渴望,而且他们也是两情相悦,也曾度过两次美好的二人世界,导致鸳鸯被拆的原因是什么?她忠贞专一地爱着她的恋人,最后却要他主动离开,“寻找而寻不见”要表达什么?


如前文所言,诗歌的八章6至13节,这是整首雅歌主题的总结,6至7节:“爱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烈焰”,将“爱”与“死”放在一起,因为性爱本身就有对死亡的嘲弄与超越[8],获得新生命的就是性力量。那么,假如雅歌是一首爱情诗,那它就是一首“寻不到真爱”的爱情诗;是一首挽歌,一首死亡般的,需要誓死来捍卫的挽歌。有什么力量威胁着女孩的爱情,导致她誓死对抗呢?


我们看到,在她宣告誓死捍卫她的爱情(6节),并且很有信心地说:这种强烈的爱,大水都没法消灭的(7节)。接着,她以藐视的口吻说:若有人拿家中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然后,诗歌就举出两个用财富换爱情的例子:1)哥哥们为了保护门庭的清白,2)所罗门财富式、租赁式的爱情观。


故此,我们看到,女孩将这些“家庭、社会,尤其是王室”的压力升华为一种爱情观!这种爱情观的集大成者就是:财富之主所罗门。这种财富、王权式的爱情观,成为她真心寻求爱情的破坏者。这也就是为什么,她在园子里,会叫她恋人快逃跑的原因——爱情不要被王权与财富破坏,因为逃避也是一种对真爱的执著。


故此,从“寻找,却寻不见”这个主题语句,结合情节的分析,从两次找到,实现两情相悦,到第三次苦苦寻找,却找不到,到最后的逃跑。“寻找——找到——找不到——逃跑”,这一系列带有情节递进、转折的动词,要揭示出破坏男女爱情的财富式、以及王权式的破坏力量,而唯一不被破坏的方式就是逃避——远离王宫,远离充满财富观念与王权事实的皇城。

 




附录2:非财富能相比的爱


兄弟们的爱情观,与王室的爱情观,是举国上下人所看为好,引以为荣的。无论是宫廷佳丽,还是那些看守城墙的巡逻兵,以及在三章6至11节,那群娶亲队伍里的人物,他们都是以荣华、财富,威严来看待爱情,他们也都羡慕这样的爱情。


但对于女孩来讲,这只是为彰显与赚取更大的财富而已,是她所不齿、所藐视的。她认为这类型的爱,是空洞的,因为,爱情的关键点是爱人本身的美,以及两者之间情与欲的相互追求、彼此渴望,并在其中得到满足。而王室的财富与权势,只能增加虚荣;实实在在的儿女情长,在王宫里,找不到半点痕迹。


所以,女孩追求自己的爱,看顾打理专属自己的葡萄园(12节)。她也因此十分自信,因她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爱情经历”[9],一种曾经有过的,两情相悦、情欲相交,如火焰般热烈,并且忠贞不渝,如死亡般坚定的爱。这非财富、非权势所能相比的爱,是极其荣华的所罗门所没有的,也是王权所未及的。


而对于女主角的经验而言,爱,是田园牧歌式,是在乡间,私密处发生的;是不被财富、王权、家族的价值观所左右的爱情。对于女主角而言:真爱是不需要依附于任何因素的,只单单关注所爱对象本身的价值;彼此间互相欣赏,并能实现常相厮守、两情相悦、灵肉交融。


对于今天而言,就是跨越门庭,不用金钱与地位来衡量,也不是那种在工作或其它社会压力下的各种有名无实的爱情与婚姻。


或许,雅歌没有提供更多爱之秘笈,但给我们方向性的思维:真爱是与财富和权势冲突的,假如我们的爱情观,不受财富、权力与地位的影响,最起码可以爱得真诚与实在。女主角经验性地告诉我们:进入豪门,真爱丧失;她那真爱的体验全然在王宫之外的田野间,在普通人家的母亲的内室里,在这些普通人家里,在质朴天然的环境里。爱,充满着活力与创造力,生生不息。这些爱的体验,是王室没有的,也不是有了财富就能经历到的。


故此,假如要寻找真爱,就必须撇弃财富与权势的思维,既想要财富、权势与地位,又想要获得真爱,肯定是行不通的。另外,真爱的故事,也不是王子、公主们的专属,那些普罗大众,类如女主角的良人——一个牧羊人,他们反倒活出爱的真谛,他们之间的故事也令人入迷与羡慕。


尽管历世历代所流行、所颂扬的男女故事,都像今天明星嫁入豪门一样的版本,但雅歌固执己见——真爱不可能在豪门找到,因为,爱情本身与财富、权势与地位,是相冲突的。


在所罗门时期是如此,在今日也是如此。

 



[1] 同上,页134。

[2] 卢卡斯(Ernest Lucas)著,纪荣神译:《诗篇与智慧文学》(香港:天道,2010),页332。

[3] 费哈洛(Harold Fisch)著,林秀娟译:《诗里藏真——圣经文学技巧与诠释》(香港:汉语圣经,2011),页131。

[4] 同上,页135。

[5] 戴维逊(Davidson,Ecclesiastes and Song of Solomon,135-136)。转引自黄朱伦、吴仲诚著,吴瑞诚译:《天长地久雅歌情》(台湾:校园,2004),页180。

[6]《雅歌》学者格莱德希尔(Tom Gledhill)认为,女孩的恋人“把门闩弄得咯咯作响,并企图进入”,具有双关的含义,有含蓄的性挑逗的意图。参氏著,秦蕴朴译:《雅歌:爱的诗篇》(台湾:校园书房,2011),页247。

[7] 同上,页248。

[8] 也可参考李炽昌、游斌对性爱与死亡的探讨,参氏著:《生命言说与社群认同:希伯来圣经五小卷研究》,页159。

[9] 福克尔曼(J.P.Fokkelman)说:女孩在这里是在表达她所拥有的爱情经历,这种经历是所罗门所没有的。参氏著:《圣经诗歌导读》,页237。


04

每日加量

希伯来书 第八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希伯来书》第8章释经 | 朝圣者的第八堂课


老师说:上了七次信仰的集训课。看来,是作个小结的时候了,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前面所讲的内容,有个回顾,并对即将要讲的内容,有个心理准备!


根据前面所述,我们知道了,作为以色列信仰的继承者,如今有了与原来完全不同的大祭司(可以称为:天上的大祭司),为我们操办相关的所有事情,祂如今在宇宙主宰的右边,一同执政于天下(1-2节)!祂的杰出成果可以由几方面来说明:


1)祂侍奉的地点无比超越,是在天上的至圣所,有别于地上那个随时将拆迁的帐幕(8:2节);


2)祂所献上的礼物是自己,是完美的,有别于那些牛羊等祭物(8:3,7:27节);


3)祂那天上的会幕,其实是摩西帐幕的母版,是地上帐幕的原型(8:4-5)。


所以,可想而知,祂的职分是何等卓越,前面不是类比过摩西和约书亚了吗?祂那中保的身份是何等卓越,也与亚伯拉罕、利未和亚伦作了类比。


那么,显然的,祂所成就的应许也是何等卓越!完全有别于不够完美的前约。而且,最令人惊叹的是——祂正好成全了神在耶利米书里所说的“新约”(6-12节)。


为何这么说呢?


A)因为这事原是上主曾经说过的(8节);


B)这被称为新约的,不会像西奈之约,因着以色列民的悖逆,而导致神与百姓这立约的双方无法守约(9节)。


C)而耶稣所成就的约,不但有所成,它还有所能。这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改换人心,使人心不再一味抗拒耶稣和圣灵。这样,神与祂百姓的关系,也牢牢地建立起来了(10-11节)。


D)这新约带来实效——神彻底忘记了人所犯的罪。所以,人不再需要献动物作祭物了,一旦想起自己的罪,也就要想起这位以麦基洗德等次,永远作大祭司的耶稣,是祂那代赎的功劳,彻底洗净了人的罪,因为祂一次献祭,永远有效。


那么,这样看来,第一个约“失效”(或被成全),是必然的,是迟早的事了!



思考问题


老师热切期盼,他那落在被犹太教困扰的学生,能够领悟到激动人心的“好消息”:透过基督与神建立一个委身的关系,因这等关系,可以让我们活出一个卓越的生活样式。你有所领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