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2年3月13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1143天前 | 273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来听我的话
2. 每日经文 | 伯42章-大结局
3. 每日默想 | 神学难题
4. 每日加量 | 林后12章-保罗的夸口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3月13来听我的话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三十四篇11-14节



11 众弟子啊,你们当来听我的话。

     我要将敬畏耶和华的道教训你们。

12 有何人喜好存活,

     爱慕长寿,得享美福,

13 就要禁止舌头不出恶言,

     嘴唇不说诡诈的话。

14 要离恶行善,

     寻求和睦,一心追赶。

 

省思:

因神有一定的属性和作为

(现已彰显于耶稣基督),

我们便知道自己

应成为怎样的人,

该追求何样的事。

 

祷告:

神啊,请帮助我

将自己的生命,连上祢的生命;

将自己的所是,连上祢的所是;

从祢为我所做的,

联想到我现在

借着耶稣基督能为他人做的。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约伯记 第四十二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约伯记》第42章释经|大结局


雅威经过第二轮的自我表达后,约伯作了第二次的回应(1-6节)。布鲁格曼(Walter Brueggemann)说,从第6节中,传统的诠释作出推论——看到约伯屈服于雅威,因此暗示他收回初期的挑衅,甘愿当雅威可信任的受造物[29]


此时的约伯,或许已经明白,神公义的性情及其意义,不能硬生生地套在圣约的神学里;他也不能将上主的公义限定在他自己所设定的公义的理解里,因为上主对公义的定义,比他所设定的更为宽广,就好比——约伯对受造世界的领会,与上主的解释不能同日而语一样。


如今,他感到对神实在是无礼,所以他说要在尘土和炉灰中去懊悔。意思可能有两个——他为自己的无理与武断而悔改;他从沮丧和悲观的情绪中转回,不再沉迷于自怜及愤怒的光景中。


当解决了与约伯的争论之后,神转向约伯的朋友们,对他们作出裁决(7-9节)。上主称赞好辩论的约伯,说他的优点远远高于三个朋友,并要求这三个人,接受约伯的代祷及赎罪的献祭。整个事件也就回到与一章5节相似的献祭场景。雅威似乎想告诉他们,现在被称许的约伯,就是原先的那个约伯,并没有因他的无礼和嚎叫而被贬低;雅威对他的看法也从来没有改变。而需要改变、需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反倒是这三个朋友了。


最后,神也复兴给约伯(10-17节),无论是儿女,还是财物,都恢复了,甚至多了一倍!不过,原先失去的,尤其是儿女,已经不能恢复。最后虽然复兴了,但仍然留下原先的损失。生命中的奥秘与不测,以及苦难所带来的伤痕,与祝福、复兴不可分割地纠缠在一起。如同酒的香味和苦味并存着,谁想拒绝苦难,就等于拒绝祝福。


约伯安享晚年,儿女成群,财富无边,悲剧已成为过去的回忆。他不是英雄,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这确实让我们失望。因为,在恒常中,正如犹太圣经学者费哈洛(Harold Fisch)说的:“我们的天性潜藏着某种隐晦的渴望,就是英雄之死”[30]。可惜,约伯记不入这一套路,因为神关注好的,远远超过不好的!尽管不好的仍然会伤害好的。




03

每日默想


一个说也说不完,演也演不完的人与神,神与万物,人与万物之间的故事,就让其他人继续吧。因为总有剧终之时。不过,最终还是要以布鲁格曼的话来提醒阅读这部艰涩难懂的剧作的人,不要过分自信:    “这是一部大胆、宏伟的赋格曲,表现出极其复杂的神学难题和谦逊。我们要完全欣赏整部戏剧的无限艺术性,而不是将它套入任何现成的神学框架中来诠释。传统对这卷书的理解是约伯经过危机后得到完全的复兴......但一个更合适的理解,是认为事情并不容易得到解决,反而见证了信仰高深莫测的层面。”[31]

 


[29] 布鲁格曼(Walter Brueggemann)著,许子韵译:《布氏旧约导论:正典与基督教的想象》(香港:天道,2012),页474-475。

[30] 费哈洛(Harold Fisch)著,林秀娟译:《诗里藏真:圣经文学技巧与诠释》(香港:汉语圣经,2011),页58。

[31] 布鲁格曼著:《布氏旧约导论:正典与基督教的想象》,页480。




 

04

每日加量

哥林多后书 第十二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哥林多后书》第12章释经 | 保罗的夸口


保罗说,倘若他要夸口,也可以夸上帝给他的异象和启示(12:1-4)。然而,他甚至都不愿意说,得到这异象的人,就是他!他声称,除了夸自己的软弱之外,没有什么好自夸的(12:5)。


为了表达他的软弱,他向人透露“肉体上的一根刺”,并将之看作是“撒旦的差役”攻击的手段,其作用是为了防止他对使徒职分过分自负,他为此每天祈祷三次之多,以此来警惕自我。


祷告很久获得的答案是:这根刺必须留在他身上,以示软弱,否则不能在基督里得到刚强;也只有软弱时,才好显明他作为基督使者的特征:如基督一样,以软弱来彰显胜过死亡的、无穷的大能;并以此彰显他的工作所成就的,一切都是出于基督,而不是他自己(12:7-10节)。


保罗也承认,只有愚昧人才会这样夸口,但他说是被哥林多人逼的,因他们不承认他是合法的使徒,不将他与其他“超等使徒”看齐。他说,自己没有一样不更显出使徒的凭据,甚至所行的神迹、异能(12:11-12),唯一比不上他们的是:没有接纳哥林多人的资助,于是他嘲讽式地要求哥林多人,原谅他在这方面的过失(13节)。


而现在保罗又为什么居然要哥林多教会的资助呢?是不是为着另一个更大的目的——想凑集更大的一笔款项,然后潜逃,甚至还说——去宣教?保罗再次无奈地重复诉说:他不想累着哥林多人,是为了哥林多人不要误解他,以免对彼此的关系不利(参考昨天的信息),难道他如此的善意,反成了被人毁谤的话柄吗?哥林多教会不应该有点常识吗?


难道,他如父亲一般,为他们节省钱财、为他们的永恒福分费尽心血,是出于私心吗?他如此爱他们,反倒要被他们嫌弃吗?试想想过去,他和他的同工,曾经占过他们任何的便宜吗?


甚至,他如此激烈地表达他的愤怒,也是为了造就他们!因为他担心他们,并无悔意,没有从一年前所犯的种种罪恶中转回,以致使他深觉惭愧,没有牧养好他们。

怀着如此心胸的保罗,有谁可以与他相比呢?


思考问题


保罗对自我身份作了分诉,假如以此来判断一个传道人,有哪些可参考的呢?他笔下的哥林多教会,对保罗的评价犯了什么错误?现今的教会有着相同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