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2月10日 | 手洁心清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二十四篇3-6 节
3 谁能登耶和华的山?
谁能站在他的圣所?
4 就是手洁心清,不向虚妄,
起誓不怀诡诈的人。
5 他必蒙耶和华赐福,
又蒙救他的 神使他成义。
6 这是寻求耶和华的族类,
是寻求你面的雅各。〔细拉〕
省思:
神美好的创造
既带给我们一种欣然的把握,
也同时激发一种深切的责任感——
愿自己的生活配得上神的眷爱。
我们的内在(心)和外在(手)生活
即多方反映了自己对神之信实的回应。
祷告:
“救赎主,我敞开心门欢迎祢,
请祢进来,永居我心。
让我感受祢在我里面,
藉我彰显祢的恩典和爱。”
( Georg Weissel, “ Lift Up Your Heads, Ye Mighty Gates,”)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约伯记 第九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约伯记》第9章|约伯的申诉
约伯对比勒达所秉持的有善必赏,有恶必罚的圣约报应神学,嗤之以鼻。他发出他的看法——好人坏人,上主都一同灭绝(22节),人根本不可能有能力向祂申诉,也就是说,人落入苦难中,尤其是这个苦难的始作俑者是上主,那就根本没有告状的地方,没有一位仲裁者能帮助你裁定,因为上主在一切事情上都有绝对的主权!
约伯从上主在创造上的主权说起(4-13节):上主挪移群山之时,群山悄然不做声,祂在盛怒之下掀翻众山岭,他把大地挪移方位,命令日月星辰不复出现(5-7节)。祂铺陈苍天,驾驭海浪(8节);创造天上的星宿,和所有动物,以及愚昧的人,一概都是出自祂的手(9节)。这些多不胜举的作为,祂全随己意,而人类无法探究明白(10节)。
祂的去向如神龙见首不见尾,难以寻觅。假如祂要行动,谁能阻止?谁又能问祂,你想干什么?试想想,脚踏巨龙的祂,发了怒,岂有收回的余地(11-13节)?
这么一位,与人有着天壤之别的上主,人怎敢斗胆与祂辩论(14节)?哪怕有理,也只能哀求祂开恩(15节)。可惜的是,祂不再像以前,会回应人的呼唤。如今,祂不再作答(16节),因为祂一视同仁地对付善人和恶人!
约伯或许是从他自身所遭遇的境况中,得出了这等结论,因为他是无辜者,既然无辜者神都追讨,他即使只有丝毫的失误(或许没有)神都摧残(17节),那谈论“有善必赏,有恶必罚”的意义何在呢?神会看重人的义行吗?换句话说,人的义行够得上神的标准吗?还是作罢!“我自己认为无辜,而神却会定罪于我,我的申诉也意义不大了”(29节)。“更何况,我无论如何洁身自好,神都看不上,甚至还要把我往屎坑里推”(30-31节)。
如果坚持有善必赏,有恶必报的圣约逻辑,那就需要有一位仲裁者!而如今,约伯的仲裁者是一位加害于他的敌人——上主!那对簿公堂,就显然意义不大了(32-34节)。
不过,约伯说,他还是要将心里的话直接说——因他心知肚明,他并没有因罪而遭上主惩罚,他所受的惩罚完全是无辜的(35节)。
03
今日默想
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当遇见不白之冤的时候,所发出的申诉如同约伯一般,会认为苍天未长眼睛,无视善恶。约伯与之不同的是,虽然也在质疑上主,更准确一点讲,他是在质疑以色列的圣约神学——有善必赏,有恶必报的可能性。但他知道他所申诉的对象是一位有位格、真实的神,这是中国的仁人志士所申诉的苍天所不具备的。
试思想,假如你是一名中国古代仁人志士,遭遇了不白之冤,你对苍天昭雪的期盼,其中的情绪会是如何?又转回来,假如自己是约伯,也遭遇了不白之冤,向上主申诉。其中的情绪又会是如何?最后,比较这两者。你觉得信徒在遭遇不白之冤的时候,与非信徒遭受到同等冤情时,最大不同之处是什么?
04
每日加量
罗马书 第十三章
读经音频: (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罗马书》第13章 | 有别于帝国的生命形态(2):顺服与爱
保罗深信:无政府不是弥赛亚的群体所鼓吹的思想。他强调基督徒要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因为政府的功用是赏善罚恶,有着其正面的作用,甚至有着上主“公义”之代表的意义。
那么,对于不好的政 权组织呢?当怎样去面对呢?保罗并没有提到该如何处理那些滥用权力、伤害百姓的政权。但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保罗对罗马政府的职能,不会完全信任——在使徒行传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他如何成熟地面对当时各样政 权。另外,我们从他一开篇就谈到——具有“反帝国神学的福音”,以及他所描述的耶稣所受的冤屈,和他自己所经历的在各级政 府当中的不公待遇,我们看到,他的态度并不一定是正面的。
因此,我们看到这些经节,不是叫基督徒盲目服从政 权组织,以及它所下达的每一道命令。尽管许多人滥用这段话,并用来控告基督徒的良心,但不加思考和分辨的态度实在不足取。
在3至4节,他说:政 权单位是神的佣人(有时是恶佣人),作为耶稣的门徒,需要尊重它,并需要显出更高的道德水准,以及以新世界光照这个世界的信念来面对,他有两方面的建议:
1)用爱人如己来落实与仇敌的关系(有些政 权组织,有时也成为弥赛亚群体的仇敌)。
2)要具备末世论的时间观念,将基督临在这个黑暗世界的事实活出来(11-14节),活出这种以基督为主权、不断与黑暗的世界对抗的“国度意识”。
事实而言,活在罗马这个偶像世界、以及皇帝自称为神(或神子),要人膜拜的处境下,信徒的日常社交生活,是相当不易的。比如,就当时,对于生意人而言,他的社交场所就是庙宇,那里有偶像、有庙妓、灵堂等各样东西,庙宇里也可以摆设宴席。假如你要与非信徒做生意,就得进庙子(就好像我们今天进KTV一样)。不像今天,我们可以到比较中性的酒店、饭馆与会所去会客,去谈生意。
思考问题
我们期望我们的群体能带着爱的标记,但我们可以怎样定义这种爱呢?另外,与世界不同的生活,与爱会不会有冲突呢?试想下,在帝国语境下,持守基督信仰,活出爱与顺服的生命特征,和我们今天有相同或不同之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