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2年01月30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1185天前 | 302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应允
2. 每日经文 | 以斯帖记第7章
3. 附录二 | 筵席还是机槛?
4. 每日加量 | 罗2章-普世文化的堕落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月30日 | 应允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二十篇



1 愿耶和华在你遭难的日子应允你,

   愿名为雅各 神的高举你。

2 愿他从圣所救助你,从锡安坚固你。

3 记念你的一切供献,悦纳你的燔祭。〔细拉〕

4 将你心所愿的赐给你,

   成就你的一切筹算。


5 我们要因你的救恩夸胜,

   要奉我们 神的名竖立旌旗。

   愿耶和华成就你一切所求的。

6 现在我知道耶和华救护他的受膏者,

   必从他的圣天上应允他,

   用右手的能力救护他。


7 有人靠车,有人靠马,

   但我们要提到耶和华我们 神的名。

8 他们都屈身仆倒;

   我们却起来,立得正直。

9 求耶和华施行拯救;

   我们呼求的时候,愿王应允我们。

 

省思:

这首诗篇将“应允”一词放在

开始与结尾的关键之处:

人的信心生活有赖神的回应。

若无回应,祷告终将枯竭。

既然有如此多的祷告

(诗篇即收录了大量这类文献),

便证实神的确回应,

祂是听祷告的神。

 

祷告:

主啊,我最想要的,

并不是祢回答我的问题,

而是应允我的需求。

我并不总是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但我知道自己需要祢。

请在耶稣基督里应允我。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以斯帖记 第七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附录二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附录二 | 筵席还是机槛?


筵席,在以斯帖记的故事中,特别引人瞩目,因每一次筵席,都有意外发生,甚至产生不幸,其中的性质也改变了,筵席本来是为了促进喜乐,而在这里,每一次的喜乐都要以别人的痛苦作为代价,都产生相反的结果——成为机槛、网罗,成为鸿门宴。筵席是道具,装载着喜庆与美好,装载着悲苦与死亡;筵席又是舞台, [35]上演了盘根错节的美事与丑陋。


整个故事有三组筵席,每组有三或两个筵席,按3/2/3格式安排;每组都以第一个筵席为基础,第二、第三个在第一个筵席上发展。


第一组、亚哈随鲁王摆设三个筵席:

一章3节,国王为了欢庆王国之美好,为全国首领、臣仆设筵

一章5节,国王在书珊城为大小人民设宴七日,厚待百姓

二章18节,国王因以斯帖,在书珊城为臣仆与首领大摆筵席


第二组、以斯帖摆了两个筵席:

五章4至6节,让王带哈曼来赴下一个筵席

七章1至2节,目的是要控诉哈曼


第三组、犹大人摆了三个筵席:

八章17节,全国庆贺从灭亡中解脱

九章17节,书珊庆祝杀戮敌人而设宴

九章20至22节,设筵两日为普珥节, 纪念胜过哈曼的获救事件


除了这三组筵席作为事件发展的道具之外,还有两个记载相当简略的筵席,第一个是皇后瓦实提的筵席(1:9),第二个是王与哈曼的饮酒(3:15),虽然短小,也按前面的格局转化——筵席变成机槛、变成网罗。记载虽然简略,甚至不成筵席,却给筵席的主人带来致命的祸害!王与哈曼坐下饮酒只轻轻一提,瓦实提设筵,叙事人也一笔带过,结果也产生很大的变故,这两个筵席的主人都遭厄运;一点不铺张的筵席,却制造了极大的悲剧。


重点来看亚哈随鲁王、以斯帖与犹大人所摆的三组筵席。先分析第一组与第三组,第一组是王为众人设的筵,与第三组犹大众人设筵形成映衬关系。第二组以斯帖的设筵,则是这两组的转捩点。


从这三组筵席的铺陈,我们看到,筵席是舞台,将剧中人身份之间的冲突,呈现出来。筵席本身是为了庆贺快乐,但已被扭曲,结果都有人死!筵席完全成了道具!成为对待仇敌的摆设!成为网罗(参诗23:5节)。


1、亚哈随鲁王三设筵席,均为荣华

亚哈随鲁王摆的前面两个筵席,第一个目的非常清楚,是要让别人看到帝国的富庶,统治的完美,他对诸侯和群臣的厚意。第二个筵席,也极为铺张,搭造了白色、绿色、蓝色的各样帐子;用细麻绳、紫色袍,从银环内系在白玉石柱上;还有金银,床榻,摆在红白黄黑玉石的铺石地上;筵席上盛酒的器皿都是金的,种类繁多;赐下的御酒也甚多(1:6-7节)。王甚至吩咐,喝酒不准勉强人,以示自由。


富甲天下,权倾四方的帝王,却无法统治一个人——皇后!他只得将他的暴行行在内宫中,将皇后罢黜。看似完美的筵席有了残缺,甚至产生了悲剧,变成了机槛,变成网罗。


王的第三个筵席,看似不再按照这一规律发展。当以斯帖入宫,与王有了“一夜温情”之后,皇帝倍加宠爱,立她作王后,代替了瓦实提,王的心从此满足。于是王又给众首领和臣仆摆设筵席,甚至豁免各省的租税,大颁赏赐(2:18节),将筵席的意义再次提升。


不过,叙事人没有以此为结束,在二章19至23节,应该是前面筵席叙事的延续,其中记述了令人感到蹊跷的事,末底改“坐在朝门”,无意中听到两个太监的恶谋,他们想暗算王!末底改通过以斯帖禀告于王。可想而知,这两位太监的命运的结局会是如何。这里又让人看到,故事依然按照前面的轨迹而发展——筵席后总有悲剧发生。


2、以斯帖两设筵席,成为大赢家

以斯帖两次设宴招待王和哈曼,第一次记载于五章1至8节。这一次,是通过冒着生命危险进内院,而对王发出邀请。在席间,王感到特别诧异,两次问以斯帖有何所求,以斯帖只回答要王明日再次带上哈曼赴筵。


叙事人在第二次筵席未来到之前,安排了三个逆转哈曼和末底改各自命运的事件。

①哈曼心中不快,而为末底改制作了木架 (5:9-14)

②王睡不着觉,读到末底改因功而未赏的史实 (6:1-9)[36]

③哈曼为末底改穿朝服,心中不快 (6:10-13)


叙事人一口气记载了一日内发生的三个事件,这三个事件对哈曼相当不利。在席间,当王再次问以斯帖有什么所求之时,以斯帖将矛头直指哈曼。


正当哈曼惊魂未定之时,皇帝命令人将他处置于木架上!


我们看到,第二组的筵席与第一组、第三组不同,完全没有筵席的内容,只有两人的对话,筵席不成筵席,没有欢乐,没有觥筹交错,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互相馈赠(对比9:22节),完全被扭曲、被操纵,充满了计谋与杀机!筵席只是网罗,只是机槛。


筵席使以斯帖成为大赢家,不再是一个隐姓埋名的女子,而成为一个言语得当、老谋深算,将波斯宫廷里的两个最高的权贵,玩转于酒席之间的王后,酒席成为她整个身份与性格表露的道具。[37]


3、犹大人三庆得胜,以恶报恶

故事来到第八、九章,叙事人安排了犹大人摆设的三次筵席,前两次是在书珊城,最后一次是在凡有犹太人聚集的地方。


这第三组筵席,与前面一样,并不是皆大欢喜、歌舞升平,这里是一家欢乐一家愁。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筵席伴随着死亡,这就是现实。节日的意义比筵席更重要,筵席成了道具!


让我们看到,亚哈随鲁王同意以斯帖和末底改对哈曼的报复,并不是哈曼有多么邪恶,该他倒楣,不小心触犯了君威,慌乱之时,又伏在王后的榻上,使亚哈随鲁抓住了治罪的藉口。[38]


犹大人能获救,并不是说,他们的道德操守更好。第八章叙述犹大人第一次设筵,伴随着末底改的高升,欢庆末底改与以斯帖将哈曼的谕旨倒转过来。九章里,设了两个筵席,都是为了永世纪念他们从仇敌手中获救,并立节日作为标志。其实,当他们沉浸在喜庆的筵席时,却让别人悲痛;在他们的酒杯里,夹杂着别人的血与泪!筵席是喜是悲?还是邪恶与正义交融?不得而知。


照样,筵席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象征的。假如前面一个筵席庆贺转危为安,从死亡的谕令中获救,那么后面两个筵席,叙事人连续三次说“犹太人没有下手夺取财物”(10,15,16节),这与末底改的谕令形成对比(8:11-12),不论是对哈曼的十个儿子,还是在书珊城的仇敌身上,甚至在各省中,所杀的七万五千人。


他们将杀戮合理化,学者在解释时,认为他们将种族之争,当做是为顺服上主的律法而战,重述撒母记上15章3节,神对扫罗的命令[39],筵席已升华为圣筵——神子民遵行神律法之后的喜筵!


不过,约书亚对亚玛力人的杀戮是有明文规定的(出17:13);神要求扫罗除灭亚玛力人,也有清楚交代(撒上15:3)。在这里,让人看到,犹大人大开杀戒,报复心极重,详细记录杀了多少人,并以此为荣,令人发指。还写成史册,并定个日子作为永世纪念。事实上,真的没有什么痕迹表明,神要他们报复哈曼之族。


假如他们将此合理化为圣战,那么这两日筵席的酒杯中,就由千千万万冤魂的泪与血所掺杂,牙缝里,就塞着许多无辜人的肉!它比亚哈随鲁王所摆的筵席更为邪恶。亚哈随鲁只是为一显虚荣而设筵,结果只让皇后瓦实提一人,成为深宫怨妇;而犹太人设筵,却将千千万万的冤魂打入万丈深渊!


尽管有不少人加入犹大籍,帮助犹大人齐心协力地除灭哈曼族,也不为别的,也只是因为惧怕末底改的威风(参8:17)。末底改之于哈曼,如同哈曼之于末底改,谁是谁非,谁善谁恶?实难公论!


这筵席,象征着拯救与应许的筵席,更不能将它解释为是在落实亚伯拉罕之约,使万国蒙福的使命。

 


[35]卡莲.约伯斯:《国际释经应用系列:以斯帖记》,页51。

[36]同上,页139。

[37]当她将犹大女子身份表露时,正是最有效的落实波斯帝后的权威,这使她的身份更加让人琢磨不透。同上,页144。

[38]同上,页151。

[39]卡莲.约伯斯也认为:“古代圣战,其中有一个规定,不能夺取财物。创世记十四章,亚伯拉罕救罗得,就没有夺财物”。犹大人三次的报复,也都没有夺取敌人的财物,似乎合理化了这些杀戮。同上,页180 。





04

每日加量

罗马书 第二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罗马书》第2章 | 普世文化的堕落


对于一个继承了全球最优秀的希腊文明、以及以公义的法律而著称的罗马世界的公民而言,很自然会因拥有这些而产生优越感。保罗却有着另外的观感,他对那里的基督徒说:他有恩赐要分给他们,而且他要在他们当中得些果子(1:12-13)。看来,他期盼罗马的教会,要有足够的警觉性——在接纳基督福音上,罗马文化并没有任何的优越性,与化外人一样,都是抵挡上主的。


这就是他在1章14-32节所陈述的意思:人类(无论是哪个体系下的文化),都没有按神原来的意思,成为有神形象的受造物,而结果就是堕落与死亡。因为人类被造,具有维系生命的社会责任,而拜偶像(罗马是典型的皇帝崇拜),就等于在死人中寻找生命,这构成了最基本的罪,并因此导致一系列的社会罪恶!也就是说,在保罗看来,人类文明的基本特色就是:死亡与罪恶。


那么,那些自以为高尚的人呢?他们对偶像、婚姻、社会道德,有着相应的判断力。但他们也和别人无异,结果也要受审判。尤其是当保罗把福音传出来之时,他们以自我的优越感,而骄傲自大,正好显明这类人抵挡造物主的罪的事实(比如,保罗在雅典演讲时那些哲学家的回应)。这正是二章1至16节所陈述的内容。


那么犹太人呢(2:17-24节)?本来是蒙神拣选出来,作为彰显独一神形象的群体,属于列国之光、愚笨人的师父和瞎子的眼睛,需要将拜偶像的人类挽回到造物主面前。可是,这些立约的百姓,不但不能成为他人的祝福,自己反成了问题的一部分,他们并不比拜偶像的其他民族优胜,从他们自身因着拜偶像和社会的各样欺压的事实,最后导致被掳就可以看出。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事实,不能再通过“妥拉”来建立神的百姓了,正如只有心里受割礼的,才能算是真犹太人一样(25-29节),犹太人虽有“妥拉”之名,却没有活出妥拉之实。如同创世记宇宙性洪水之后,挪亚的后代,其罪恶与世人并没有什么两样。蒙拣选的百姓并没有活出造物主的心意。


既然人类已经落入如此不可救药的地步,犹太人又如此不胜任,那么——神能够在守约的同时,又对整个创造做出“义”的处理吗?还有办法使人成为祂的同盟(或儿女)吗?保罗留下了这些悬念!


思考问题


保罗对人类文明的评价,比较负面。让自高的人羞愧,如同19至20世纪来华宣教的英国宣教士李提摩太对中国文化所作的评价:儒家的傲慢、佛家的碌碌无为,道家及那些民间术士的装神弄鬼,把中国带入又迷信又自以为是、顽强抵抗福音的地步。今天,国人真的要苏醒,看来唯有接受保罗所讲的福音这一条路了,你会同意这种说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