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2年1月29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1186天前 | 341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我心里的意念
2. 每日经文 | 斯6章- 尊卑颠倒
3. 今日默想 | 哈曼与未底改之争是否有雅威的干预
3+ 附录一 | 谁是谁非?
4. 每日加量 | 罗1章-普世救赎的福音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月29日 | 我心里的意念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十九篇



1  诸天述说  神的荣耀,

   穹苍传扬他的手段。

2  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

   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

3  无言无语,

   也无声音可听。

4  他的量带通遍天下,

   他的言语传到地极。


    神在其间为太阳安设帐幕。

5  太阳如同新郎出洞房,

   又如勇士欢然奔路。

6  它从天这边出来,绕到天那边,

   没有一物被隐藏不得它的热气。


7  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

   耶和华的法度确定,能使愚人有智慧;

8  耶和华的训词正直,能快活人的心;

   耶和华的命令清洁,能明亮人的眼目;

9  耶和华的道理洁净,存到永远;

   耶和华的典章真实,全然公义。

10 都比金子可羡慕,且比极多的精金可羡慕;

   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

11 况且你的仆人因此受警戒,

   守着这些便有大赏。

12 谁能知道自己的错失呢?

   愿你赦免我隐而未现的过错。

13 求你拦阻仆人不犯任意妄为的罪,

   不容这罪辖制我,

   我便完全,免犯大罪。


14 耶和华我的磐石,我的救赎主啊,

   愿我口中的言语,心里的意念,

   在你面前蒙悦纳。

 

省思:

令这位诗篇作者深受感动的事有两样:

一是天空,气象万千地铺陈日月星辰,

每天彰显着神的创造力;

一是神的话语,充满快活人心的教导,

乃取用不尽的属天智慧泉源。

 

祷告:

神啊,我眼看祢手所造——

都反映祢命令、造化的大能。

我展读祢的话语——

就发现祢定意要拯救、爱世人的启示。

我的居所、生活皆出于祢的手。

赞美主!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以斯帖记 第六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以斯帖记》第6章|尊卑颠倒

  

 这边的哈曼正做黄梁美梦,为自己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生欢呼。那边的亚哈随鲁王却睡不着觉,在百无聊赖之下,听着下人在念历史。他发现自己竟然忘记了去做一件天大的事——没有给救驾的末底改任何爵位与尊荣。


王非常激动,当得知哈曼在院子里行走时,吩咐人将他叫了进来,问他:“王所喜悦的人,当如何待他呢?”


哈曼并不知道王的内心,理所当然地认为,王所指的所喜悦的人,非他莫属!谁曾制定一个灭罪的计划得到王的采纳?谁曾与王共赴皇后之筵席?谁曾二度蒙皇后邀请?帝国之中,谁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他回答王说:要将王平日上朝时穿的王袍,加在王所喜悦的人身上,并让他骑着戴着皇冠的御马,走遍城里的各个街道,并要吩咐随从在前面呼喊——王所喜悦的人,获此殊荣(8-9节)。


然而,意外之事,非人力可左右,哈曼万万没有想到,王竟然喜悦末底改!末底改不是在当诛的御令之下吗?他不是马上要变成被宰杀的动物,而挂在木架上吗?为何会荣升到比他还尊贵的地位呢?


君命难违,哈曼只得服从王命,作起末底改的侍从来,按照自己刚才说的,将朝服给末底改穿上,使他骑上马走遍城里的街市,并在末底改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就如此待他(11节)。


经此羞辱的哈曼,急忙回到家中,向他的妻子和那些幕僚陈述了今天所遭遇的事,他的妻子与谋士们说:“末底改如果是犹大人,你必败落!”他们为何会如此解读哈曼与末底改之争,是不是已经知道内情——皇后以斯帖是犹大人?


末底改获救而荣升了!那等着哈曼的命运会是怎样呢?

 


 

03


今日默想


王因睡不着觉而让随从朗读史册,恰好读到末底改救驾却未获封赏的事。这事倒转了末底改和哈曼及他们各自种族的命运。基督教释经,乐意将这些事,解释为雅威的暗中干预。


然而,叙事人并不想将这些事解释为雅威的作为,反而,让我们看到,无论是哈曼的荣升,还是犹大人将有可能遭灭族之灾,以及后来命运的反转,末底改的荣升和哈曼被罢黜、死亡,都是由王的意旨决定的,始终围绕着王的利益而改变。


而王的意旨是极其不稳定的,就好像皇后瓦实提被罢黜,和以斯帖的受宠,都是受王的“心情”支配。我们若将这些事完全归结为雅威的干预,仍然是受“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影响,会失去公允。


那么,解释哈曼和末底改到底孰是孰非,就需要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来看——我们既然抗拒犹大人被灭绝的谕旨,我们也应当对灭绝哈曼一族是否正义,表示怀疑。叙事人对哈曼与末底改之争是否有雅威的干预,保持沉默,这就拦阻了我们将这等种族屠杀等同于圣战的想法。


王睡不着觉,这事是否出于雅威的干预,你也可以谈谈你的想法。



 

附录一 | 谁是谁非?


附录一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以斯帖记的叙事人,用了双重的方法,来刻画其中的人物形象,将角色本身那种双重特征呈现出来【1】;角色与角色之间,采用对比的关系,将其丰富性呈现出来,让人领会各自的良善与邪恶、喜怒与哀乐。不过,在叙事人的眼中,角色的形象都不是脸谱式的,反而是恶中有善、善中有恶的,而且界定善恶的尺码,则是亚哈随鲁王的王权意识。


1、逆命的瓦实提和逆命的以斯帖


第一组的角色,是帝国的两个艳后。叙事人对瓦实提和以斯帖的刻画,笔墨多寡悬殊,形成了对比。对瓦实提轻描淡写,我们对她了解甚少,除了记叙她和皇上一样,大摆筵席,并因抗拒王命,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暴露其美艳,导致龙颜不悦,结果在米母干的进谏下,被打入冷宫;她最后一次出现,就是皇帝想起她的好处来。从此,她从舞台上黯淡而去。


相对而言,以斯帖这一角色,叙事人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她入宫前的准备;在宫中与众人的接触;以及她与末底改的关系,和她那滔滔的言语。


不同于刚烈的瓦实提皇后,以斯帖出场给人留下的是一个顺命、宽容、温柔、不贪财的美女【2】。完全听从末底改的话,连自己的家族、身份都不敢公开;她也是一个讨王喜悦的美女。在一夜之间就使好色、残暴的君王满意,也因此戴上冠冕成为皇后。


叙事人一简一详描述两个皇后,只是描述同一个角色的两个不同的皇后,并不是要表达谁在道德上更优秀。我们试想一下,以斯帖以波斯皇后的身份,在极其复杂的后宫,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她会如何洁身自好,我们难以得知。


她身份的转变是因为听了末底改的一番类似恐吓的话:“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从此,她开始了对自己身份的追寻——原来自己的身份,与这些将面临灭顶之灾的犹大民族相同!于是,她慢慢地由一个完全受人摆布的弱女子,转变为不顾自我安危,甚至“我死,就死了吧!”的殉难英雄,在这点上,她完全与瓦实提一样刚烈。


叙事人用她二抗王命,主动进宫见王,来塑造她从 “以斯帖”(波斯皇后)向“哈大沙”(犹大女子)的转化;由一个只供王满足肉欲的女子,转化为直接面对波斯两个极权者的女英雄,她的胆量和谋略,都令人刮目相看!


当她公开作为犹大社群的一员时,命运大大的逆转;当她放弃了对自己命运的掌控,完全认同于将要灭族的奴隶身份时,她不但没有死,两次都获残忍的王施恩。甚至到后来,她成为与波斯皇帝一样的全权者(9:29节)。


那么,到底是犹大人的身份救了她,还是波斯皇后的身份救了她呢?两者都是!这两者之间的交触点就是——她的美貌!因她的美貌,促使亚哈随鲁王对她额外开恩。


叙事人安排了两次筵席,作为角色演变的场景,尤其让人看到以斯帖这个角色的成长。首先,以斯帖让帝国中两个极权者听从于她,来参加她所设的“鸿门宴”,这与一章22节里的“使为丈夫的在家中作主”呼应,也就是说,帝国的灭族命令也有可能被逆转!


在第二次的筵席上,皇帝仍然问以斯帖“你求什么?”并承诺就是国中的一半,也都为她成就”时,(7:2)。足智多谋的她才状告哈曼,她先声夺人,在哈曼完全自我陶醉之下,将对手置于死地。


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以斯帖不再是一个柔弱女子,只会给王提供肉体快乐,她的政治权术与王一样出色!这点实非瓦实提可相比。


八章3至8节记述了,以斯帖在王面前流泪哀告,要求王废除起先透过哈曼所传的灭族旨意。王照样伸出金杖,也另立旨意,用戒指盖印,以示人都不能废除。


于是,以斯帖彻底成功地掌握了局面。王也同意她的要求,将哈曼挂在木头上。同时,以斯帖也获得御旨,准许犹大人就在哈曼要灭掉犹大人的那日,攻击他们的一切仇敌和妻女,夺取他们的财物。


当皇帝问以斯帖:“犹大人在书珊城灭了500人,又杀了哈曼的十个儿子,在王的各省不知如何呢?你现在要什么?…”(9:11-12)。以斯帖的反应不像刚入宫的时候,除了随身需要,什么都没拿。她那一无所求的本性,不复存在!她以“王若以为美”为理由,要求王将哈曼的十个儿子都挂在木头上,全城示众。甚至在次日,在书珊城还杀了三百人,连同各省一共所杀的,有七万五千人。


我们看到,叙事人用她的美貌来讲故事,一个犹大女子凭着她的美貌,赢得王的心,将她的仇敌置于死地。若不是她的美貌,若不是碰到一个好色的王,她绝没有这个机会。也就是说,以色列人获救,完全有赖于以斯帖——这位靠自身容貌讨好外邦君王的少女。叙事人将如此严肃的民族存亡的因素,归于一个美女。除了给人看到外邦帝国君王的滑稽,也给人看到,拥有美丽外貌的皇后,杀了无数的敌人。美既能成事,也能毁人。


瓦实提和以斯帖同样是皇后,却有不一样的命运,同样是抗命,却有不一样的后果。叙事人将只违命一次,就遭贬的瓦实提非常简略地处理,却非常详细地描述了以斯帖的抗命与顺命,演绎出由一个顺命、连自己的身份都不公开的柔弱女子,逐渐转化为一个机智、勇敢的女英雄,【3】甚至到了最后,她已不再顾及末底改的话,直接要求王容许犹大人多一日去杀仇敌,并且在最后将这两日定“普珥”的纪念。她已经蜕变,与前面那种“顺从可爱完全相反,现在变得强硬和坚定。”【4】让我们看到,她对哈曼和他的众子以及亚甲族人的心狠手辣,报复心之重,一点不亚于哈曼,简直不像是一位温柔美丽的良家女子。


她的道德也很令人质疑,让人看到人物的多重性格,并非黑白可分,增加了我们的不安感。美的背后,到底还蕴藏着什么?


另外,无论是瓦实提被罢黜,还是以斯帖荣升受宠,都完全由亚哈随鲁王个人的意志所决定,故此,这是一个受王权意志左右的故事,而不是要讨论、要表达谁更善良、谁更邪恶的故事。


2、哈曼与末底改的升迁与降黜


叙事人在二至五章,用了相当的篇幅来刻画哈曼和末底改这一对手,围绕着以斯帖而展开的沉浮叙事。


哈曼忠于君王,看不出有什么恶意,也没有触犯帝国中的任何规条。而位高权重,却在一夜间成为阶下囚。本来已是瓮中之鳖的末底改,反倒成为他最强劲的敌手。哈曼遭此下场,全在于不知情之下,抵触了君王的“爱美之心”。而王所爱的人,竟然就是哈曼的敌人末底改的女儿!


哈曼升迁时,末底改只是一个平平的人物,甚至因着那执拗的个性,差点连累本来就属奴隶的犹大人,使他们遭灭族之灾!他们命运的颠倒,是因着亚哈随鲁王极为情绪化的一句话:“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当如何待他呢(6:6)”而触发的。


在二至三章,叙事人用前后交叉的叙述,将末底改的升迁与哈曼被罢黜,透过对比的关系表达出来:


A  以斯帖荣升为皇后(2:1-20)


B  皇帝将被暗杀,末底改在城门口发现谋害者,但他却未受赏(2:21-23)


A’ 哈曼荣升为宰相(3:1-2)


B ’犹大人将被灭绝,末底改在城中,蒙灰哀号(3:3-15)


我们看到,在这一段当中,有两桩美事(A与A’)与两桩坏事(B与B’)交叉,两桩美事分别记述了以斯帖与哈曼这两方对手各自的升迁;两桩坏事,则分别记述了皇帝及犹大人这两个在身份上有着天壤之别的人,他们可能将遭到死亡的命运。第一桩的坏事被末底改中断了,那么,第二次的坏事涉及到末底改,那将会是怎样的结果呢?他也将再次成为拯救者吗?


正当王与哈曼畅饮美酒(3:15节),庆贺即将到来的杀人的快乐。末底改不愿坐以待毙,他策动救赎办法,他进言以斯帖:“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促使以斯帖以死进谏皇上。


叙事人大费周章地描写末底改与以斯帖的逆命行动,目的是要和哈曼的行动构成强烈的对比。最后,该死的末底改荣升了,而贵为丞相的哈曼,却像皇后瓦实提一样被贬,最后被挂在自己设计、本来要挂敌人的木架上,财产也被没收。末底改替补了哈曼作宰相,顺命的哈曼死于非命,而逆命的末底改却从死囚荣升丞相,因以斯帖的美貌蒙王喜悦而促成。


叙事人将哈曼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他是一个杀戮者;而末底改差点遭哈曼杀害,一位曾救驾有功,成为王的救赎者,后来也成为犹大人的救赎者,他集合了受害者和拯救者的身份,他差点遭哈曼杀害,但这位拯救者,他和以斯帖一样,最后成为加害及杀戮别人的人,他们将哈曼、哈曼众子以及亚甲族的七万五千人统统杀光,而且还用看来很正面的手段,来达到这残忍的目的,那么,到底谁更高尚,留给读者去思想!


无论是瓦实提,还是以斯帖,也无论是末底改,还是哈曼,叙事人刻画这些角色,并不是要讲谁对谁错,更不是要树立人物的形象。这些人物的性格,在叙事人的笔下是复合的。他刻画这些角色,目的是要将当时犹大人所理解的表达出来【5】——里头的故事所要表达的,“并不是男女之争,而是犹大人与外邦人的敌对关系”【6】。就好像敌对的双方分别派出代表来一决高低,结果一方一败再败。瓦实提和哈曼阵营的,都死在亚哈随鲁王手里;而本来看来毫无优势,甚至完全被置于死地的另一方犹大人却出奇地赢了,也是亚哈随鲁王所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颠倒的结果呢?王的好恶是关键性的原因,因着他的好恶,借着两个敌对的种族,将他的王权意志表达出来,而他的意志则决定着他人的生死存亡!在这个故事里并不存在高尚的人物。



【1】 俄罗斯基督徒大文豪陀思托耶夫斯基有本著作,书名为《双重人格》,并且著作中的人物几乎都是这种形象。

【2】瓦实提皇后和以斯帖皇后之间关系,并不是谁好谁不好,两个皇后,一个角色,皇后(以斯帖)是另一个皇后(瓦实提),可参考卡莲.约伯斯(Karen H . Jobes)的讲法,他说:要用王后瓦实提的故事来理解王后以斯帖。该著:《国际释经应用系列:以斯帖记》,页63。

【3】以斯帖被如此认同为女英雄,可参考卡莲.约伯斯,他有更多的论说。参该著:《国际释经应用系列:以斯帖记》,页59。

【4】同上,页185。

【5】奥尔特认为:圣经叙事人的思想不一定是圣经角色的思想,也不一定是犹大族群的思想。按照他的想法,《以斯帖记》中的当时犹大族群的看法,不一定是叙事人的思想。这点特别有创建,这样也告诫读者要特别小心,故事中人物的思想,哪怕是群体的看法,也未必是正确的,也不一定是叙事人的看法。参该著:《圣经的叙事艺术》,页150 。

【6】可参卡莲.约伯斯:《国际释经应用系列:以斯帖记》,页82。c

 

 




04

每日加量

罗马书 第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罗马书》第1章 | 普世救赎的福音


我们现在以犹太人保罗其惯有的“一神论”为中心的神学——创造与救赎、盟约与终末论这些角度,来解读我们十分熟悉的罗马书。


保罗开宗明义,说他的职事的内涵就是神的福音(1:1),在2至4节中,他定义了福音这一好消息的内容:总括出神如何在犹太历史(先知和大卫,2-3节)、在基督那决定性的复活中,成就了祂的救赎大计。保罗如今蒙召去向外邦人传扬救世之道,这本身就是与先知和大卫相关的内容(5节)。也就是说:这福音最大的特色是具有“普世性”的含义。接着,他解释了普世的含义,以2-5节与14-16这两组涵盖性的对比表现出来:希腊人与化外人(14节)、犹太人与希腊人(16节)。2-5节与14-16节一同表示,神的救恩遍及普世,需要透过神与犹太人的交往历史,才能了解到,而如今,则透过耶稣基督已公诸于世了。


另外,1章1至17节这主题性的序言——福音是关于君王弥赛亚耶稣的,具有颠覆帝王神学的意图。在当时那膜拜神子罗马皇帝的热潮中,皇帝不断地给人“好消息”:他是臣民的护庇者(带来平安)和祝福者(施与恩惠)。保罗在这里用福音这词表明:以色列的神耶和华成全了祂与以色列祖宗所立的约,如今借着弥赛亚受死与复活,以色列已经被掳归回了,祝福万民的约已经实现了,这好消息(福音),远超于帝国!


第三、保罗说,除基督之外,世人都叛逆了神,其叛逆特征表现为:不将神视为创造主,反倒膜拜受造之物。因受造界本身已足以告诫世人,除神之外,将别的受造之物置于生命的中心(19-20节),这行径不但要受谴责(21节),也引起神的愤怒(18,24-31节)。


将受造之物当作神的拜偶像行为(1:22-23,25),也导致人类社会的分崩离析,不但歪曲两性的正常关系(1:23-24),且牵涉到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社交关系(1:28-32)。神对这些行为的回应——愤怒,具体表达就是“任凭”他们,容让这些情况继续发生,以之处罚行这事的人(1:24、26、28)。可以这样理解——1章16节至3章20节所描述的,人类在宗教、两性和社会上的罪,基本上是创世记1-11章的缩写版,是堕落人类的剪影。

 

思考问题


罗马书的解读是极富争议的话题,盼望你,能用谦卑的态度,进行未来的罗马书的阅读之旅?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