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3月7日 | 那国是有福的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三十三篇 10~12节
10 耶和华使列国的筹算归于无有,
使众民的思念无有功效。
11 耶和华的筹算永远立定,
他心中的思念万代常存。
12 以耶和华为 神的,那国是有福的!
他所拣选为自己产业的,那民是有福的!
省思:
人不能以“从属某个国家”
代替对神的归属。
不愿成为基督徒者,
也不能以“作为某国公民”代替。
国家和个人都是从神获得
应有的法则与治理。
祷告:
全能的神,
求祢以公义和怜悯统治这个国家。
愿祢治理下的每个人,
都感受到祢临在的喜乐,
不但享受祢各方面的丰富预备,
也经历祢藉耶稣基督所施行的救赎。
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出埃及记 第十八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出埃及记》第18章|叶忒罗
1至12节记述了摩西的岳父叶忒罗造访摩西的事件,这位米甸的祭司,为何会在这个出埃及高潮之际出现?或许下面两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1)叶忒罗听到上主战胜埃及的消息,并没有像其他列国那样发颤(参15:14-15),反倒被这个消息吸引。叙事人加插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外族人对以色列人都是敌视,都是有害的,反倒是有益的。这个情况在约书亚记中继续出现(比如耶利哥城的妓女喇合,和寻求护庇的基遍人)。
2)叶忒罗在这里由衷地赞美上主为以色列所行的(10-11节),并向上主献上了燔祭和平安祭,并与亚伦和以色列众长老一起享受平安的宴席。这点构成了讽刺,以色列人蒙受如此的祝福,却多次生发怨言,而一个米甸祭司,却如此明白并尊崇上主。
13至27节,叶忒罗对摩西发出忠告。因摩西为争讼各方进行判决,他完全吃不消,忙碌一整天后,疲惫不堪。叶忒罗提出一个明智的建议:找其他人帮忙,并提出具体的方案:
1)摩西要挑选助手,并做他们的代表,为百姓来到神的面前,又要将典章和律法教导他们(19-20节);
2)这些助手的人选首先要在品质上可靠,必须是敬畏神、诚实可靠、恨恶罪恶,不贪不义之财的;并有才干,有能力审判群众中的小事(21-22节)。
3)摩西则处理那些发生的大事。
叶忒罗的建议得到摩西的认可,他很快就将此落实,行政上的重担,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磐石出水、与亚玛力人争战、叶忒罗的建议,这三件事情,解决了民怨,平复了外敌,处理了行政的重担,为出埃及记的中心――在西奈山领受律法而做好了准备。
03
今日默想
叶忒罗承认摩西的神是超越诸神的,而且,他也用实际的行动表明了这一事实。看来,神拣选以色列人,让他们成为万国的光,让亚伯拉罕之约,成为万国蒙福的途径。在这里,通过叶忒罗的宣告与行动,使这些得到了实现。故此,我们不能说:旧约是排他的,而新约是普世的。其实,列国常在神的心中!这也正是祂要兴起亚伯拉罕及其后裔的缘故。
对今天的教会依然如此:教会在地,是为了地上的人。从叶忒罗的例子中,你有些什么启发?
04
每日新约
路加福音 第二十二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路加福音》第22章 | 被弃者
当预告完耶路撒冷的最终命运之后,没想到却是耶稣自我生命的牺牲!那么,“与耶路撒冷的精英分子斗争,并因此实现上主的旨意”这种张力,在最后的部分,成为了主调,并达到了高潮。
那么,耶稣同一阵线的人就是祂的门徒,并听从祂的教训,乐意遵守的人们。另一方面,耶城的那些精英则是与黑暗魔鬼为伍的群体(22:53)。
当他们在过最伟大的逾越节的时候,耶稣演绎了节期里的内涵,其焦点是将牺牲的羔羊转移到祂自身,后来成为基督信仰的经典。
可悲的是,门徒中有位完全与这些黑暗的群体为伍,中了魔鬼的毒药;出卖了在三年来,与他朝夕相处的夫子,我们会为此感到困扰——他为何会作出这种抉择。是的,恶本来就是令人捉摸不透。
而其他人呢?在耶稣面临马上到来的悲惨的命运之前,他们却争起了位份的排列。看来,这些弥赛亚国度的骨干,哪怕经历三年多耳闻目染的训练,也不能改变他们心中的争竞和军国主义的霸权思维。一个疑问产生了——这些新的十二个支派能够作为公义、怜悯、卑微的耶稣的代表,来更新原先以色列的腐败吗?
令人感到不安的是,每次都率先表达高见的彼得,这次要落入羞辱当中,他对耶稣的忠诚马上要被瓦解。或许35至38节这段关于钱囊、口袋、刀剑的对话,就是一个最好的诠释,因为他们仍然以为,马上就要成就的“弥赛亚国度”,就是强权、武力和财富式的。
39至71节是较长的被弃的叙事。客西马尼园的痛苦的祷告,表现了一位忠诚者必须喝的苦杯——神将对背叛者的一切愤怒倾倒在祂的身上。当然,这是很难言喻的,公义的神,竟然会这样行事!门徒中的犹大,连同犹太领袖来捉拿耶稣(47-48节),看来,所有的所谓正义的代表,也可以做出最邪恶的事情。人间政权的不可靠,可见一斑。彼得显然不能信守诺言——与耶稣同生死!他被人质问后,发毒誓,否定与耶稣有任何牵连——是怕受连累?还是对耶稣不反抗而失望?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我们看到第一世纪的教会的谦卑,他们坦然承认领袖的失败和软弱。
遭到看守的人的戏弄后,耶稣与耶路撒冷的领袖们之间的角逐,最后如赌注般,落在但以理书7章13节里所描述的“人子”的身份的对质上。显然,谁代表上主?谁忠诚于弥赛亚的呼召?他们各自主张不同!这也就是他们世界观不同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