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请点击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录音)
2025年2月9日主日讲道(第一部分)
2025年2月9日主日讲道(第二部分)
经文:可6:7-13(和合本)
↑↓上下滑动预览经文
7 耶稣叫了十二个门徒来、差遣他们两个两个的出去.也赐给他们权柄、制伏污鬼.
8 并且嘱咐他们、行路的时候、不要带食物和口袋、腰袋里也不要带钱、除了拐杖以外、甚么都不要带.
9 只要穿鞋.也不要穿两件褂子。
10 又对他们说、你们无论到何处、进了人的家、就住在那里、直到离开那地方。
11 何处的人、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你们离开那里的时候、就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对他们作见证。
12 门徒就出去、传道叫人悔改。
13 又赶出许多的鬼、用油抹了许多病人、治好他们。
2025主显期5|主差遣门徒
可6:7-13
序言|身份与使命
福音书作者非常关注耶稣的身份和祂使命的特质,通过耶稣的工作,包括祂对门徒的训练,也表达这一目的。一章16至20节,记载了耶稣对门徒的呼召,三章13至19节记载了祂对十二门徒的任命。再到这里(六7-13),祂对门徒发出差遣,要他们去拓展神国,使他们能认识耶稣的身份,以及祂作为弥赛亚的特殊使命。祂把门徒带到身边,通过自己的言语及行动,来塑造他们,不断建立他们对祂的道路,身份、使命的认识;让门徒了解自己的梦想。尽管门徒们还不知道,祂很快就要遭遇可怕的命运,而祂还是差他们出去,授权给他们(九1-2),要他们去作祂要做的事,去体会祂所带来的国度特质。下面我们来思想这一段差遣他们的经文(六7-13)。
一|信靠神(3-4节)
当耶稣差遣他们出去,去宣扬好消息及医治那些有需要的人时,祂禁止门徒带钱包,祂要他们完全仰赖别人的施予,这看起来像是彻底的冒险。当然,我们知道这个传道和医治之旅,既是、也不是五旬节之后教会生活的一种规范。尽管后来有凡物公用的实践,但其中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的意义——反映了不同人因为信基督而落实了合一的现实,属于耶稣迫切又独特使命的一部分。
我们试想一下,在六章1至6节的记载:一个被人抛弃的耶稣,如果祂的门徒在四周宣传、医治的过程中,能得到别人接待的话,那可想而知,那接待耶稣门徒的村庄和家庭,也就真的认识到耶稣的身份了。
耶稣要他们去医治那些不起眼的人,类如使瘫子站立,使被鬼附的人得释放,使在社会上被忽视的人得到福音,给他们这些百姓,甚至是最卑微的,带来生命和盼望。
这样的宣教模式,是出于谨慎,免除了别人的误解。因为在当时,社会上流行着反抗罗马的“革命运动”,这些革命运动,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募捐”——打仗是需要钱的。所以他们避开当时习以为常的那种运动和宣教,不要大摇大摆去四处宣传。
所以,他们不可以随身携带金钱和相应的用品,或者带着乞丐才会有的袋子。他们必须期待让那些听见福音、又领受的人,来供应他们。
就像今天,传道人靠信徒养活,比自己赚钱养活自己,更符合这里的意思。传道人选择让自己所牧养的教会信徒供养,更能让人看到是凭着信心的,因为他们所传的福音,产生了果效,并使因着福音而得救的人,愿意过感恩的人生,并认同传福音、牧养他的人,他是神让自己蒙恩的使者。所以,自己愿意为此尽上自身的责任,参与到神国事工的服事上来。当然,这里不是对一个没有任何教会供应的传道人,要求他“凭着信心”,接受“艰难又贫穷”的经济现实。而是说,传道人要学习用信心接受“信徒”的供应,因为,他所传的福音,已经产生了果效,使对方已经进入神家里,与自己成为一家人,一家人就有分工的不同,有人放下赚钱的工作,全心全力的研究圣经、牧养教会,而有人则全心全意赚钱,在工作岗位见证主,但大家都共同为神家的兴旺而努力,并尽上自己的本分。
也就是说,这段经文里对门徒的命令,是针对耶稣在世的那段日子,是在第一世纪巴勒斯坦的背景下出于任务所需,教会不能用来要求今天的福音使者、传道人,更不能作不供应传道人生活所需的经文借口。我们不得不悲哀地说:这段经文经常被人误用,用来打发人去传福音、却不提供生活所需的神学支持。
金钱背后的信任话题,在耶稣的门徒中,犹大卖主获得三十两银子,充分地将这一本质显示出来。正如我们俗话说的“谈钱伤感情,不谈钱没感情”。
二|审判和医治(5-6节)
耶稣已经料到,当门徒们来到一个城市之后,总会有人愿意让自己继续生病,不愿意接受医生的医治,也不愿意迎接新生命将带给他们的挑战。当遇见这样的情况时,碰到不接待他们的村庄,耶稣吩咐他们: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抵挡他们的人身上,当他们离开这些抵挡者的时候,就要把尘土跺下来。这个做法是那时的犹太人,当他们从外邦回到以色列之后,要这样做,象征着将残留在自己身上的污秽隔离。这是一种拒绝交往的方式。也就是说,耶稣对门徒作这样的吩咐,是要让他们明白,耶稣的福音,将原先属于神百姓的人群,作了重新的划分,那些接纳祂门徒的人,就属于神的新百姓,而拒绝他们的人,则被划分为像“外邦人”一样的人。门徒们需要了解到,如今,区分谁是神的百姓,谁不是神的百姓,与原先有了完全不同的区分方法。如今,不管他们是谁,也不管他们是如何自认为是属于神的百姓,如今都要因着是否接纳耶稣和祂的门徒,来重新划分了。如今显然的是,那些不愿接受耶稣门徒信息的村庄,将会遭到何等的危险——将要像所多玛和俄摩拉一样,被神当做是抵挡神的城市,而被毁灭。
这样看来,耶稣的门徒,他们所承担的是何等大的责任:要为民族的安危和存亡而付出,因为耶稣及祂门徒的信息,这并不是一个要还是不要的事情,或者“信者可来”的选择。尽管门徒们干的事情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却是一个刻不容缓,而且马上就要临到的事情,在十三章有详细介绍——不接纳耶稣的耶路撒冷,将要再次被毁,耶稣将这样的后果,当作是因违背祂而遭遇到的审判。
接着,马可记载了当门徒听完吩咐后,他们就出去,将耶稣的差遣,落实下来,这样,就与更大的段落联系起来了:在六章1至6节所记载的是——门徒被吩咐去彰显耶稣福音;这福音的主旋律,被称为是在14至29节所说的弥赛亚耶稣被弃与死亡的行动;而在30至44节里,则说了弥赛亚的这种牺牲的行动,就是对祂百姓的真正牧养;在45至50节里,更进一步地说:这样的牧养,将是胜过邪恶的方法。
三|补丁与钉痕
今天,这样的差遣特征,如何激励着教会呢?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披戴基督的形象。我们打算从卑微者的贡献来作些思考。在实际上,教会作为卑微者,能更有效地彰显耶稣的形象。
有位财主,有一次,他接过母亲递过来的西装,发现衣服上面破损的地方,已经被母亲密密的针脚缝好了。他有些感动,又有些不以为然——他有的是钱,这衣服他回去就要扔掉了。
但张三工作太忙,回去后就把这件事给忘了,穿着那件补丁衣服在各种场所穿梭,还谈成了一笔久拖未决的大业务。一直忙到晚上,他想起身上穿的是件破衣服,就脱了下来,扔进了垃圾桶。
第二天上午,昨天谈成的那笔业务正式签字,客户问他:“你昨天穿的那件打了补丁的西装,今天怎么没穿?”他不好意思地说:“换下洗了。”
大客户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可能不知道吧,我们能跟你签约,都是因为你身上的补丁——从小小的补丁上,我们可以看出来,你是个艰苦朴素的人,而一个艰苦朴素的人,无疑是最好的合作伙伴!”
张三回到家,从垃圾桶里翻出那件补丁西装,洗了洗,挂在了不起眼的衣橱角落,想着可能会啥时候派上用场。
一星期过去了,一天早上刚要去上班,张三家里来了两个警察。原来,上周一个晚上,另一个大款被绑架了,还被撕了票,绑匪当晚就被抓获了。审讯绑匪时,他们供认说,他们原来是想绑架张三的,所以警察今天来提醒张三注意。
张三吃了一惊,问警察:“那他们为什么最后没有绑架我呢?”
"因为你那天西装上有补丁。”警察说,绑匪看到你西装上的补丁,推想你不像传说中那么有钱,因为有钱人不可能穿打补丁的西装。
张三一时感慨万千,没想到一个意外的补丁,竟然救了他的命。警察走后,张三打开衣橱,拿下那件破西服,抚摸着上面密密的针脚,像个孩子一样哭了。
这个故事,可以象征性的启发我们,当我们披上这位被弃的耶稣、有着被钉的伤痕的形象,世上的人更能认识到我们的主!我们更能够有效地见证祂。
也就是说,尽管今天的我们在应用这段信息,无法按着当年耶稣对门徒的指示依样画葫芦,毕竟,耶稣在那时所吩咐的命令,是在特殊时刻、特殊情境,为了特殊目标而设定的。不过,我们也不是将这些命令,抛之脑后,认为与我们毫无关系,并认为这些吩咐根本不现实。
对我们而言,虽然耶稣的死与复活这个最大危机已经发生过了,但直到今日,教会和世界,仍在不同时期,碰上各种各样的难题和危机。门徒的生活,就应该包括属灵的敏锐度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能分辨出何时将有危机临到,以及如何应对的能力。近年,在全球许多地方,教会的事工就像十二使徒一样,多次面临危急时刻,这世界已快速落入歧途。那我们则需要以行动,清楚地证明:耶稣昔日曾击败邪恶,今日也可再度击退。
在公元两千年之时,普世教会开展了禧年的运动,其中的内容就是,呼吁发达国家免除第三世界许多国家所积欠的巨额又无力偿还的国债,就属于这类用行动回应世界的危机。当教会学习聆听这类经文的信息,并愿意作顺服回应之时,也应该包括聆听现今世界的痛苦,并学习活在这两者的交界之处——上帝与世界的中间,去想想,在我们自身的环境中,我们能为软弱的人做些什么?耶稣那双因被世界拒绝,而留下钉痕的手,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在我们为我们的亲人、朋友甚至这个世界而付出时,我们可以怎样思想祂对门徒所作的吩咐呢?
代祷事项:
1、为每位信徒祷告,虽然我们身份卑微,所做之工也微不足道,但求主帮助我们看到忠心服侍的价值,在各样小事上尽心尽职,卑微地与世界同行,服侍周围的每一个人。
2、为中国教会祷告,使教会看到神国里全职牧者极为缺乏,跟教会不善待传道人,不好好供应他们的生活需要有关,致使后继越来越无人。愿我们悔改,作出改善,使神家在全职工人上不至缺乏,羊群有人牧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