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5年1月26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94天前 | 229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跳过墙垣
2. 每日旧约 | 创27章-临终祝福
3. 今日默想 | 应许之家
4. 每日新约 | 太26章-新的逾越节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月26日 跳过墙垣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十八篇25-30节


25 慈爱的人,你以慈爱待他;

完全的人,你以完全待他;

26 清洁的人,你以清洁待他;

乖僻的人,你以弯曲待他。

27 困苦的百姓,你必拯救;

高傲的眼目,你必使他降卑。

28 你必点着我的灯;

耶和华我的 神必照明我的黑暗。

29 我藉着你冲入敌军,

藉着我的 神跳过墙垣。

30 至于 神,他的道是完全的,

耶和华的话是炼净的;

凡投靠他的,他便作他们的盾牌。


省思:

救恩令人兴高采烈。

许多人以为信仰生活一定离不开

辛劳、沉重的自我道德修行:

这位诗篇作者却展现了

在恩典中跃跃欲舞的振奋之情。


祷告:

伟大的神,

我的嗓门迸发出颂赞!

我的手脚充溢着爱的能力!

一切颂赞归于祢。

一切的爱归于我众弟兄。

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创世记 第二十七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创世记》第27章|临终祝福


26章12至35节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以撒过着富足的生活,或许这也正是两个同胞兄弟为着财产而争夺长子的祝福,造成一家决裂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吧。具有基督信仰的我们,经常将长子的祝福属灵化,而合理化了雅各的诡计——当作他是在追求神的祝福。其实,雅各从以扫那里骗取长子的祝福,目的就是可以获得双倍从以撒而来的遗产。这点也可以从他与舅舅拉班的互动,和后来从舅舅家回到迦南,与哥哥以扫相见的叙述中,得到相应的信息。


以撒为什么会这么着急的立遗嘱呢?事实上,他很长寿,活到180岁才离世(35:28)。他在雅各和家人因饥荒迁到埃及之前十年才离世,也就是说,在约瑟被卖为奴之后的十年多时间,他仍然活着。而且,他只叫以扫一个人来,这不合程序!是不是他担心长子以扫吃亏?毕竟雅各曾用计谋欺骗过以扫。这样的话,这个应许之家的家教和家风实在令人担忧。果然,他的这一举措,被利百加听到后,利百加就与雅各合谋,欺骗以撒。


我们习惯美化以撒的祝福,并将它当作是与神的谕旨相关,其实这祝福集中在土地,和对别人的掌控上。从亚伯兰到以撒,在他们与周遭的人相处中,这两方面显然十分现实。以撒也是以第一人称来说,经文本身及其他当事人也不认为这与雅威的谕旨相关。


当然,从当时的社会而言,这祝福确实是十分庄重的,他们都相信会影响日后儿子的命运,所以,利百加和雅各会不惜一切代价想获得。以撒也认为既然祝福过了,就有效力,哪怕被欺骗,也不能改变了。


这段故事令人纳闷的是,以撒为何那么容易上当?雅各与利百加用羊肉来取代野味,以撒身上的毛,用衣服就能取代,雅各那无法改变的声音,竟然可以蒙混过去。看来,以撒从听觉、视觉、触觉和味觉上,都已经完全退化了。他有怀疑,但还是过分信任自己在味觉上的判断,也因味觉而发出祝福(27节)。


以扫回来后,以撒发现遭到了欺骗,但他并没有打算挽回自己的失误,给以扫的祝福也不甚理想。雅各和利百加竟然相信通过不诚实、欺骗而来的祝福会生效,而以撒则认为,自己在被欺骗的状态下的祝福,也具有神圣不可更改的特性。这个应许的家庭是不是还带点“wu-shu色彩”呢?





03

今日默想


这个家庭的闹剧,活生生地上演了“亚当夏娃他们之间的相互欺骗,和该隐和亚伯之间的相争的故事”,他们各自为此付上代价,利百加从此不得再见她的爱子;以扫所娶的赫人之妻更是令他们烦恼;雅各则流落他乡,本来是想透过手段获得神的祝福,没想到却成为一无所有、落荒而逃的流浪汉,只得寄人篱下十多年,后来还要向哥哥赔礼(参33:11)。你将如何评述这个应许之家呢?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马太福音 第二十六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1——新的逾越节、选择与放弃


释经音频2——出卖与成就


释经音频3——愤怒与软弱、出卖与杀戮

  


《马太福音》第26章 新的逾越节(上)


耶稣对门徒所要求的“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这种仆人的呼召(25:40),与祂当时所宣讲的救赎方法密切相连,祂的神国思维被当时主流社会忽略,不被他们认同,就像小孩子在当时的犹太社会中,不被当作“正式”的人来看待,只在12岁之后才被称为是“他”,在这岁数之前,用的是物品的“它”。


耶稣的门徒,也被当时主流社会排挤,不被看重,被社会边缘化。从使徒行传所记述的现象来看,他们被排挤,有时还被抓到监里去,对祭司与法利赛人这犹太主流而言,他们就是扰乱民心与社会稳定的败类。


所以,耶稣要求他们,要将思维颠倒过来,建立一个不同于主流社会的自我身份的认知——他们这群属耶稣的“小子们”,才是上主新国度的子民,当万民被神所差来的弥赛亚审判时,他们才是可以避免被审判的那群人。


选择与放弃


二十六章,马太将以色列传统上最经典的逾越节搬到这里,作为耶稣受难故事前奏的背景:当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就对门徒说:“你们知道,过两天是逾越节,人子将要被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2节)。祂刻意地将自己马上要遭遇的悲剧,与以色列的出埃及故事连接在一起,同时也将二十五章所讨论的“谁是神的百姓”这一问题联系起来。


那“谁是敌,谁是友?谁是绵羊,谁是山羊?”逾越节的时候,就真相大白了!


在另一端,祭司长和民间长老,他们聚集在称为该亚法的大祭司的院子里,大家商议要用诡计拿住耶稣;只是说:“当节的日子不可,恐怕民间生乱。”在这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只是怕过节期间惹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才没有马上杀掉耶稣。这些号称为上主的代表,他们不但没有活出上主的公义,而且以诡计与权谋来对待一个无辜的人(3-5节)。


6至13节,再次转到耶稣与门徒这一端来。在祂被处置之前,这里讲了一个女人,她在用平常的方式,来表达对耶稣的爱慕。当她听到耶稣说,过两天就会被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的预告时,用自己最珍贵的香膏来膏祂。门徒们看见就很不喜悦,说:为何用这样的浪费呢!这香膏可以卖许多钱周济穷人。或许这是一个含蓄的表达,她是不是疯了?耶稣你任由她吗?(8-9节)。


耶稣回答说:不要为难她了,她的所作所为,是为我马上要被处死所作的准备(10节)!因为祂的死,太出乎意外,安葬前,没有时间准备,来按传统的方式膏抹。这女人提前准备了。或许,她尚未完全明白耶稣作为弥赛亚的身份,与祂的死亡之间到底有多少关联,但她认为,耶稣的死配得她将所有一切拿出来!


另外,这个女人的行为,与14至16节所记述的,犹大为了三十块钱出卖耶稣作了对比。门徒和这个女人,尤其是犹大,他们对耶稣的态度截然不同!对于犹大,我们现在很清楚他那邪恶的作为,但在当时,他混迹于门徒当中,不易觉察他的身份和本性。当犹大听耶稣说祂要被杀掉时,或许对耶稣作为弥赛亚的身份,产生了失望,他认为耶稣不能带领他们获得胜利,连祂自己都认为要被卖、被杀、被侮辱,那会有什么用呢?他跟随耶稣、实现自我的梦想马上就要破灭了,跟随耶稣,再也没有价值了,他打算马上放弃耶稣。


故此,6至13节,与14至16节这两段,是一个价值之间的对比:犹大以三十块钱的价值,卖了他的老师耶稣,他完全忽视了耶稣的价值,就像耶稣前面说的,有没有看中这里最小的小子的价值,就决定了对耶稣所带来的弥赛亚国度的认知。而女人,则用一辈子珍爱的香膏,来膏抹耶稣。很显然的,犹大的价值观,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一致;而女人则选择了耶稣所说的“最小的小子”的价值。


出卖与成就


17至30节,是著名的最后晚餐的叙事,耶稣将它作为全新的逾越节来解读。假如这是一个救赎的故事的话,首先,与出卖有关,耶稣预告了令人伤感的事实:门徒当中有人要出卖祂(21节);其次,这个全新的逾越节,与旧的逾越节也有关联:与死亡相关(24节);第三、这个逾越节也与审判相关:卖人子的有祸了,他将承担生不如死的后果(24节)。


就叙事的文本上,我们看到耶稣在原来逾越节的基础上,作了修改(26-30节)。在“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就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


在这里没有羊、没有苦菜、也没有涂门楣门框,耶稣自己却成为了那只羊——在这个全新的逾越节里,祂好像成了喂养他们的“羔羊之肉”;祂的血,好像是那个遮盖罪恶的羔羊之血。祂把千百年来的故事,融入到一个新的事件里:用了逾越节的框架,却填上全新的内容。在这里,饼和葡萄汁代替了祂的身体,预示着十字架的死亡之刻,祂的身体和血成为所有人逾越节吃的食物。


饼和杯,在出埃及逾越节的叙事里,对神的百姓来说,是过红海的标志,是一个拯救的符号,是一个新的日子开始的记号;而对埃及人而言,则是毁灭的标记。这里也就意味着,耶稣要重新带领以色列人穿过一次红海,穿过被审判的海,祂自己成为那个被审判的人——被钉十字架,以此来赦免以色列人和世人的罪。不过,那个卖人子的人,则要承担自身的灭亡!


这个令人伤感的新的逾越节,也不是全然无望的,在29节,耶稣告诉门徒:“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假如新的逾越节是一个牺牲与死亡的故事,将要夺取这位无辜之人的生命;而这位无辜之人,最终要大获全胜,被钉死以后的祂,却要从死亡中出来,祂那立约的血,将要产生效果——祂的父所委托祂的使命,要得以完成;祂将要在新的国度里,再次与祂的门徒吃喝。


耶稣预言自己被杀的时候深感悲痛,但祂也有强烈的盼望:逾越节后他们还能再相聚。被死亡夺走生命的祂,却要复活,最终有能力建立新的国度,还要把那些因着十字架的恐惧而失散的人,再一次招聚回来。


31至35节,是耶稣再一次伤感的表达,前面一次说有人要卖祂(21节);吃完逾越节的晚餐,祂依然伤感地对他们说:“今夜,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因为经上记着说:‘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祂引用撒迦利亚书十三章第7节里“击打牧人,羊就分散”这句话,来表达祂和门徒们将要面临的悲剧,祂要像牧人一样,被击打;而祂的门徒要像羊一样分散、逃跑,要经历一次彻底跌倒的事件:因着老师被击打(被杀),他们将树倒猢狲散。


不过,如同前面所说,悲剧不会长久,祂说祂将类如逾越节的羔羊被杀,而死亡后,祂还要与他们再次相遇(29节)。这里祂说:祂被杀,门徒被分散之后,他们要在加利利再次见面,如同第一次相见一样!


彼得听不懂耶稣的这种“死亡及死亡后还有盼望”的话,他对耶稣要通过“被卖、被羞辱、被刑罚、被杀害”之后,还有“我父的国”,根本没有什么概念。于是,他在耶稣和众人面前,信誓旦旦地说:“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33节)。他肯定不是虚伪地表达,乃是他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耶稣将要来成就的弥赛亚国度,原来与祂的失败、牺牲和死亡相关。




愤怒与软弱


36至46节,我们看到,当耶稣在接受上主那愤怒的杯之时,没有人与祂同行。门徒们已经分散了,什么原因呢?是失望?害怕?还是什么.....或许,都有。


在客西马尼园里,耶稣时而前行,时而俯伏在地。祂的祷告,充满挣扎,也充满了痛苦:“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39节)。谁愿意无端承受这上主忿怒的杯呢?无辜的被击打,被上主审判,其中的痛苦,或许只能用顺服来表达。祂非常不想喝,但想到蒙召之时所表明的态度——为义的缘故,祂喝了!如今,登山宝训里祂所教导的所有的义,都活化在祂的身上了,祂再一次将弥赛亚那种软弱的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


看来,福音是带着软弱与痛苦的印记的,也要求我们与各种各样软弱的、痛苦的人同行,去帮助、委身于他们。因为传遍天下的弥赛亚福音,是客西马尼园式的。


出卖与杀戮


47至56节让我们看到,耶稣预言的事情果然来了。因为犹大的出卖,有人来抓耶稣了!犹大却没有因耶稣对他的警告而有一丝悔意,到底什么原因出卖祂,贪财?失望?还是其它什么原因?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来到耶稣跟前,以最亲昵的口吻说:“请拉比安”,也与耶稣亲嘴(49节)。我们最不愿意看到这种诡诈的表演,不过,罪恶本身就是诡诈和荒谬的。


耶稣在这里依然希望他能够被唤醒,对他说:“朋友,你来要做的事,就做吧”。祂的言下之意是:朋友,你真的要做这件事吗?你真的如此一意孤行下去吗?祂依然把犹大当朋友,没有弃绝他,他们之间的友谊,并没有因出卖而终止。如果犹大这时候悔改,仍然还来得及!罪在神的眼中可轻也可重,只要你来认识祂,一切都可以抹掉。然而,可悲的是,犹大并没有觉醒。出卖意味藏着最深的苦毒和愤怒,而愤怒与苦毒,会把人带进死亡。


跟随耶稣中的一个人,在面临敌人之时,伸手拔出刀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一个耳朵(51节),另外一卷福音书的作者说这人是彼得(约18:10)。没想到他的行动却带来耶稣的奉劝:“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52节)。耶稣在告诉他,你别管,别插手!甚至警告他,如果动刀的话,会死在刀下。用暴力来解决暴力,最终会被暴力所灭亡!这是耶稣一直以来教导他们的和平守则。祂在前面奉劝犹大停止诡诈的出卖,这里则奉劝彼得停止一直以来暴力革命的主张。因为这些都是与祂所缔造的弥赛亚国度,格格不入的。


假如用暴力就能解决暴力与欺压的问题,那么,耶稣具有更多的暴力资源,祂可以求告祂的父,现在就为祂差遣十二营多的天使来铲除邪恶。而在这新的逾越节的行动里,却要应验经上所说事情(54节),耶稣要运用这种被杀、软弱与牺牲的模式,来成就上主的救赎计划。这是一个创新的逾越节——祂以新的方式来应验经上的话,对经上的话也作了全新的解读:祂自身成为了活的话语。


耶稣已经逆转了所有关于“犹太人的王”的模式,包括当时家喻户晓的犹大马加比的模式。这位新兴的弥赛亚,不再用武力,不再呼唤天使为祂作战,而自己却要成为被抓、被杀的对象。这,就是祂的革命,一个废除武力的革命。犹大和彼得能听懂吗?


于是,祂以强盗的身份被捕了,耶稣问他们:“你们把我当成强盗吗”(参55节)?这里的强盗,其实不是指打家劫舍的意思,而是革命党!与钉在十字架旁边的两个强盗一样,是指暴乱分子,祂成为了与大祭司的权力竞争的对手,而被抓了,这种被抓往往意味着被处死。




《马太福音》第26章 新的逾越节(下)


释经音频4——受审与角逐


释经音频5——受审与角逐&插叙


释经音频6——附录13


受审与角逐(57-68节)


“耶稣在公会里受审”这一千古冤案,马上就要开始了。


大祭司和耶稣展开了对话,但他们却不在一个频道上,这是两种世界观的冲撞,他们在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这个世界。尽管他们所关注的核心都是圣殿和弥赛亚,然而,他们的内容却完全不同。


祭司长和全公会寻找假见证,来控告耶稣,目的是要治死祂。虽有好些人来作假见证,总得不着实据(58节)。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有两个人前来,说:“这个人曾说:‘我能拆毁神的殿,三日内又建造起来。’”这就是最大的证据,而且是以犹太人标准法庭的模式——两个见证人所提供的(60节)。然后,大祭司站起来录口供,说:这些人作了见证,你认不认(参62节)?


我们看到耶稣一言不发,并不配合大祭司。事实上,耶稣并没有说祂要拆毁圣殿。我们从约翰福音二章19节知道,祂说过类似的话,祂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后要建起来。根据约翰的解释,祂说的是指祂自己要被杀掉,三日后复活。祂是说祂自己,而不是指圣殿,祂是说祂要被他们杀死,而祂却要在三天后死里复活,祂以祂的身体为殿,而不是耶路撒冷的圣殿。


很显然,我们看到,他们在栽赃。作见证的人,把耶稣说过的篡改了!说耶稣要拆毁耶路撒冷的殿,然后三日内又建造起来。其实,他们两个人讲的圣殿不是一回事儿,这是世界观的不同,耶稣说的是指着祂的身体复活来讲的,而且,耶稣说是“你们要拆毁这殿(要杀害祂的身体)”,而大祭司却说是耶稣要拆毁耶路撒冷圣殿。面对他们的指控,耶稣不说话。


大祭司该亚法就此觉得对耶稣的控告是合理的,他们找到了这个证据——耶稣在攻击神的殿,说要拆毁它,这等于就是亵渎!该亚法在圣殿享有无上的权柄,他受过膏抺,表明他是从神而来的受膏者,而现在却有一个人要以弥赛亚的身份,以拆毁圣殿的方式,来取代大祭司的合法地位。这不是造反、不是亵渎吗?那只有唯一的选择——除掉祂!


该亚法认为自己就是耶和华的代表,统治着这个圣城,他和罗马人和平共处,讨群众喜欢,让麻烦的人离开圣城。但耶稣有另外的世界观,祂认为自己高过耶路撒冷的圣殿,因为祂自己的身体就是圣殿,从这个角度而言,祂的确是要取代耶路撒冷的圣殿,不过,祂不是以拆毁圣殿(建筑)的方式,乃是自我拆毁(牺牲自己的身体)的方式。


从耶稣前面的行动中,祂确实是超过圣殿和取代圣殿了。祂每到一处,都像过大节期一样:祂的世界观是以祂自身为中心的。传统上他们在圣殿里看见的“神同在”,如今却发生在祂的身上了!而该亚法的世界观,却是以圣殿为中心的,他自身就是这权利的中心。这两种世界观,水火不容,彼此没有交集,至终势必带来你死我活的结局。


假如该亚法想通过圣殿的指控,来定耶稣亵渎神的罪,告诉以色列百姓,耶稣是个骗子,带领百姓走迷路的人。而对“你是神儿子吗?”的这种指控(63节),则是想告诉罗马政权:耶稣自诩是犹太人的弥赛亚。


就此,该亚法问耶稣:“我指着永生神,叫你起誓,告诉我们,你是神的儿子基督不是”(63节)?这是他的诡计,因为这里“神的儿子”,在当时而言,是凯撒的专用名,帝国上下无人不知。假如耶稣说自己就是“神的儿子”,那么,他就可以告诉罗马——耶稣是造反的王。这样不但可以让罗马的法律来处死耶稣,也可以获得耶路撒冷那些“主和派”的支持。


耶稣说:“你说的是。”祂的这种回答,意味深长,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仿佛是说:我确实如你所说,是弥赛亚,统管天下(以色列人认为他们的弥赛亚要统管列国),不过,你所理解的以(军事)造反的方式,而获得(统管天下),那不是我的方法,也不是我身为弥赛亚身份的特征。“然而,我告诉你们,后来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64节)。


这句话严重刺激了大祭司该亚法,也是这两位对手唯一的交集之处!他说:“他说了僭妄的话,我们何必再用见证人呢?这僭妄的话,现在你们都听见了”(65节)。


该亚法问耶稣是不是“神的儿子”,而耶稣却回答说祂是“人子”!耶稣针锋相对,用他们彼此都熟悉的但以理书中的那位人子,和诗篇一百一十篇1节里的弥赛亚,来作为对话的平台。祂话中的意思:你将看见但以理书里的那个备受压制的人子,以审判者的形象出现!言下之意:你要看见人子——我,驾云降临审判你!这等于耶稣把大祭司该亚法等同于但以理书里与人子作对的兽,而耶稣则是那位坐在神右边的审判者弥赛亚。大祭司自我身份的认知是上主的代表,而耶稣,这位即将成为阶下囚的,却把该亚法说成是但以理书中的兽。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该亚法撕开衣服,以示悲伤!问大家“你们的意见如何”?众人的回答说:“他是该死的”(66节)。好了,取证成功!耶稣是造反的王,是亵渎上主,造反凯撒,带领以色列百姓走迷道路的坏分子。


这样,耶稣是以政治和以色列宗教的双重罪名被指控的,核心的原因是耶稣挑战了他们的权力,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在操纵此事,而祭司长和长老,则用诡计掩盖其真正的目的。


在我们现今的概念里面,以为祭司长是像中国的和尚一样,没有权力、没有政治权柄。其实,在当时,祭司长和君王一样,有着极高的权力,他们与当时的犹太人的王希律相互竞争,明争暗斗。比如中世纪的教皇,拥有国王一样的政治权力,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的元首,教皇更像祭司长。在17世纪以后,国王才慢慢从教宗的权力下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政治)权力中心。


因此,我们看到,逾越节对犹太人来讲,是借长子的死得释放、获自由、蒙更新的时刻,也是罪得以赦免、审判被除去的时刻;对祭司和长老来讲,是一个暗杀的时机。耶稣在这个逾越节充当了以色列长子的身份,代替了羔羊,要将长久以来,以色列人的罪赎出来。而赎罪的方式,却是以被门徒出卖,被当时神的代表祭司长和相关的权力团体审判、定罪,以无辜者的身份被杀而成就的。


插叙:后悔者的生命!


这章的最后部分(69-75节),有个插曲:当耶稣被捕后,彼得远远地跟着,直到大祭司的院子,进到里面,就和差役同坐,要看这事到底怎样。彼得对耶稣的情感很复杂,可能对耶稣也有失望,就像更早以前就发现耶稣没戏了的犹大。他前面也想和耶稣一同受死,而当别人用嘲笑般的口吻对他说:你与这位加利利人也是一党的,他赌咒般的三次不认主,说完了后,他又后悔又流泪。他想起耶稣对他说的话——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他很羞辱,也很崩溃,羞辱和崩溃,是他新生命的记号。由此我们看到,第一世纪的记叙者很谦卑,当马太福音成书的时候,彼得已经是最重要的教会领袖了,但他们还是把他们的领袖彼得那不光彩的历史写进去,以此来勉励后来的跟随者——一个失败的人依然可以被挽回,甚至成为最重要的领袖。




附录13:以“逾越节、牧人、忿怒的杯和圣战”为例,谈论再诠释的可能

 

下面以二十六章出现的四个主题:第一个是关于逾越节;第二个是引用撒迦利亚书里 “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亚13:7);第三个是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时说的这个“杯”;第四个是耶稣责备彼得砍了大祭司仆人的耳朵(太26:52),来思想耶稣的言说行动与旧约相关内容之间的关联。


逾越节


逾越节的故事是以色列人一个革命性的故事,神带领他们,击杀了埃及的长子,将埃及人的继承权和希望全部葬送。他们将逾越节作为最大的节日,庆贺上主解放他们,使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


当时以色列人混居在埃及人当中,上主击杀埃及人长子的时候,他们的长子也可能被杀掉。所以,神让以色列人每家每户用一只羊代替他们,当灭命的天使,看到门楣上涂了羊血之时,就越过去,而没有涂羊血的那一家,他的长子和牲畜都被击杀。


以羊代替人,成为以色列整个信仰的经典。他们献祭就以牛羊、鸽子、麦穗等来代为赎罪,也与以人为祭祀的异教风俗区别开来。


耶稣在逾越节,却颠倒了这些以色列的传统:将以前不允许的以人献祭的方式改变了!祂将自己当成了祭物,祂在逾越节被击杀,像是被击杀的埃及长子和头生的牲畜一样。在这里耶稣已经改写了逾越节核心的内容:原来以羊献祭的,现在反转为以人献祭;而且,假如按照以色列主流的眼光来看的话,耶稣是以那个叛逆的身份、抵挡上主的身份而被击杀的。


这样看来,耶稣的献祭,在当时而言,包含了两个献祭的格式:一个与异教那最崇高的、将自己的儿子献上的模式相似,而这模式,就犹太人而言,是被上主严严禁止的。不过,耶稣自身为祭物的献祭,紧紧扣住犹太传统最伟大的逾越节——祂如同逾越节羔羊一样,被献上、被钉死。


祂的逾越节,改写了以色列的传统。这给我看到耶稣对旧约的解释和实践,加上了再解释的风格。再解释并不表示否定以前的解释,而是给这个具有高度象征的节日,加入了一个更新的解读和实践。


牧人


第二个主题是“牧人”,这是引用撒迦利亚书13章7节的词:“万军之耶和华说:刀剑啊,应当兴起,攻击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我必反手加在微小者的身上。”这段经文,是在前面所描述的境况下,而发出的对牧人的审判。


在撒迦利亚书九至十章,说有一位君王要骑着驴子,进入耶路撒冷。同时,先知预告了神将应许祂要作为救主的身份,救赎那些落入被掳中的百姓;神也警告以色列中那些牧人,因为他们带百姓走迷了路,他们要被惩戒。就在这个期间,外族人要上来攻打耶路撒冷,这个城市要落入灾难中,大卫家也要大大悲哀,如丧独生子(或许是出于神的惩戒)。不过,神在此刻也作工,祂要打败列国,并应许要赦免百姓的罪(亚12:10-13:1);祂也要“在地上除灭偶像的名,不再被人记念,也必使这地不再有假先知与污秽的灵”(亚13:2)。他们经过洁净与熬炼之后,最终,神听他们的求告,彼此间的神圣之约再次建立。


不过,在此之前,他们的牧人要被击打,杀害,而且他们也要被分散。并且,牧人被杀被视为是出于耶和华的审判(亚13:7)。


在马太福音二十六章31节,耶稣将这些话用在了自己身上:“今夜,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因为经上记着说:‘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按照撒迦利亚书来理解耶稣所说的话,那么,祂就是被神惩戒的以色列的假牧人。


这就是一个新的解读!明显耶稣是一个好的牧人,但祂却以假牧人的身份被杀,而这个看似荒谬的遭遇,却成为了色列人的救赎!这里改变了撒迦利亚书里面的“牧人”的意思,作了重新解释——在原来框架上,作了新的突破。撒迦利亚书在这一段的解读,明明是很负面的——牧人指的是以色列那些不负责任的领袖;最后的结果,让我们看到刚好相反,耶稣这个被看为“假的牧者”,却成为以色列真正的牧者!新约,对原先的圣经(撒迦利亚书)做了新的解读。


忿怒的杯


我们接下来看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这个被称为喝上主愤怒的杯的祷告。


在以赛亚书五十一章17节里,说:“耶路撒冷啊,兴起!兴起!站起来!你从耶和华手中喝了祂忿怒之杯,喝了那使人东倒西歪的爵,以致喝尽”。意思是说,耶路撒冷遭到耶和华上主的审判,如同一个人喝了那被惩戒的酒,而东倒西歪。


马太将这境况代入耶稣客西马尼园的祷告中:祂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26:39)。假如按以赛亚书这一段经文来与耶稣的祷告作关联的话,我们看到,耶稣将自己代入为被耶和华审判的“耶路撒冷”,要尝尽上主愤怒的杯。


不过,我们看耶稣的祷告,祂说:我父啊,求你叫这杯离开我。一个将要被审判的人,在这里,却将审判祂的称为父!显然的,耶稣将:怜爱的父神,和审判的上主这两个意象联系在一起。对祂即将承受的审判,去喝上主忿怒的杯,作了一个新的解读:祂将以顺服天父旨意的儿子,和与上主作对的敌人,这双重身份被刑罚。


与逾越节和被耶和华惩戒的牧人一样,对“忿怒的杯”,我们看到,耶稣也在原先的基础上,作了新的解释,之间有关联,又有超越与突破。


圣战


第四组经文是51至56节,彼得拿刀削了大祭司耳朵那一段。马太只说是“有跟随耶稣的一个人”(约翰福音说这人就是彼得,参约18:10节)。耶稣要他把刀收起来,并警告他,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也提示他,如果要靠武力,耶稣有更多的武力,祂可以求告父神差遣十二营的天使;而祂不是用武力,目的是要使经上的话得以实现。


这段经文,不容易找到旧约直接相关的经文,下面主要想结合犹太圣战的思想,来作些关联性思考。


在约书亚记五章13节里,描述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前的一个晚上,约书亚在靠近耶利哥的时候,举目观看,不料,有一个人手里拔出刀来,对面站立。约书亚到他那里,问他说:“你是帮助我们呢?是帮助我们敌人呢?”那人回答说:“不是的,我来是要作耶和华军队的元帅。”


另外一段经文是列王记下十九章8至13节。希西家王的时期,横扫犹大周围一切国家的亚述军,以极其嚣张的气焰,不可一世的姿态,来对待岌岌可危的犹大;亚述的将军,以极其侮辱的口吻,给希西家下战书。痛苦无助的希西家,上到耶和华的殿,将这封战书展开在耶和华面前,并哀告耶和华,求祂伸手搭救。当时的先知以赛亚奉神的名,向他承诺:耶和华必因大卫的缘故,保护拯救耶路撒冷(王下19:20,34)。事后,耶和华当夜行动,差遣使者在亚述军营中杀了十八万五千人(王下19:35)。


第三个相关的事例就是王下六章8至19节这一段,当亚兰军来进攻以色列的首都撒玛利亚城之时,两次都神奇地逃跑了(6:17,7:15节),其间缘由无疑是耶和华的军队所为。


马太福音二十六章53节,耶稣说有着十二营的天使可容祂差遣,这不禁让人们联想到类如前面所列举的三个例子,并其中的圣战的场面。而在这里,耶稣将耶和华对付敌人的方法改变了,将战争场面化作医治的场面,甚至成为了自我牺牲、代赎的行动。祂不再用十二营多的天使、天军和火车、火马来对付敌人;乃是用代入式的救赎,来成就对神的百姓的救赎,以此来应验旧约的话。这种成全耶和华的旨意方式,祂让众人看起来,像一个法老的儿子在逾越节被击杀,像一个被神惩戒的假先知,也像是被耶和华忿怒对付的不忠对象。


因此,我们看到,耶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在诠释圣经。祂将所熟悉的五经、先知书、和著作,做出了看似完全不同的诠释,朝着原先不同的方向走,但又不是绝对否定原先的;祂既在整体的圣经框架里,但又破了格局;祂有所继承,却又有所超越;祂以祂的生命诠释了祂所忠诚的圣经。


基督新教在解读圣经之时有着相似性,在挑选哪些属于正典经卷这一事上,也呈现出再诠释的特点。1517年之前,基督教的圣经包括了现在被称为次经的部分,新教则以创新的方式来挑选圣经。


在犹太传统里,有两个版本的圣经,第一个版本是希伯来文的,另外一个则是被称为七十士译本的希腊文版本。希伯来版本和我们现在的经卷数量一样,旧约部分一共39卷,不过,他们分成三大部,跟我们今天的分法不一样,他们将五经称为律法书(妥拉)、前后先知书各四卷构成一部先知书、诗文著作共11卷构成一部(包括诗篇、约伯记、箴言,再加上五小卷,分别是耶利米哀歌、传道书、以斯帖记、路得记和雅歌。还有尼希米-以斯拉记,历代志上下、但以理书)。另外一个版本就是七十士译本,大公教会采用了这个版本,很显然的,第一世纪的犹太人也非常流行这个版本。


新教的圣经排放顺序,采用的是七十士译本经卷的顺序,而经卷的数量,则用了希伯来的圣经卷数。这等于说新教的圣经正典综合了犹太人和天主教的模式,呈现的是一个创新的举动。改教家路德和加尔文,他们对经文的解读,就传统而言,也有很多创新的部分。看来,就诠释而言,我们需要带着开放的态度,因为诠释的过程既是复杂的,也是多元的,这不等于前人的解读是错的,是因为圣经太丰富了,总是有着新的解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