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月25日 | 从大水中拉上来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十八篇16-24节
16 他从高天伸手抓住我,
把我从大水中拉上来。
17 他救我脱离我的劲敌和那些恨我的人,
因为他们比我强盛。
18 我遭遇灾难的日子,他们来攻击我,
但耶和华是我的倚靠。
19 他又领我到宽阔之处,
他救拔我,因他喜悦我。
20 耶和华按着我的公义报答我,
按着我手中的清洁赏赐我。
21 因为我遵守了耶和华的道,
未曾作恶离开我的 神。
22 他的一切典章常在我面前,
他的律例我也未曾丢弃。
23 我在他面前作了完全人,
我也保守自己远离我的罪孽。
24 所以耶和华按我的公义,
按我在他眼前手中的清洁偿还我。
省思:
我们不可能靠自己的努力自救,
哪怕我们攀爬的绳索
是用最上等的宗教皮革所制。
我们虽无法攀升到神那里,
祂却可以、也确实从高天伸下手来,
把我们提上去。
祷告:
神啊,因着祢的恩典,
我只管在祢的救恩中安然自在,
任祢炼净我,吸引我归向祢。
救赎是祢的作为,
不是我的努力。
谢谢祢,奉耶稣的名。
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创世记 第二十六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创世记》第26章|亚比米勒
以撒重蹈亚伯拉罕旧辙:因害怕遭受非利士人伤害,隐瞒了他与利百加之间的夫妻关系。还是在耶和华向他显现,并向他陈明亚伯拉罕之约之后。得到鼓励和应许的他,却没有得到胆量。
这里的重点是:一个蒙拣选的家庭对于应许,依然茫然无知。以扫作为长子,却为了一碗汤,而转让应许的名分!而次子却诡诈有加,为了自身的利益,骗取长子名分,差点引来杀身之祸,再次引起兄弟相争(25:27-34)。那做父亲的以撒呢?却差点给自己带上绿帽子,他也没有给周围的外族人,带来祝福,反而差点带来咒诅(10节)。
应许家族,要实现那应许——成为万国的祝福,看来遥遥无期;亏得上帝出手干预,才使这应许象征性地实现了一点——非利士王亚比米勒下达禁令:谁再敢碰利百加,必遭死刑。从这点来看,也算是因着以撒和利百加将“上帝的公义”彰显于万国这一应许的落实(11节)。
正像罗得仆人与亚伯拉罕仆人之争,以及亚比米勒与亚伯拉罕之间的冲突一样,以撒与非利士王亚比米勒之间,也产生了冲突。12至24节这段,细致地叙述了以撒的仆人与非利士人,为着水井,彼此不断的争竞,因为这是关乎生存的问题。
对于亚比米勒而言,以撒因着神的赐福而强盛,已经给他造成威胁;非利士人嫉妒及害怕以撒这个外乡人,把他当作是“入侵者”。从行文中,我们看到亚比米勒恐惧的原因是看到耶和华赐福于以撒(28节),所以,他会邀请他的朋友户撒和军长非各,一同来见以撒,并与他立约,为了求得彼此和平共处。
看来,蒙应许的家族,要在未来的应许之地立足,是十分不容易的;另外,如同亚比米勒与亚伯拉罕主动寻求和解并立约一样,非利士王亚比米勒也主动与以撒和解并立约。这或许也可以理解为作为应许之子的以撒,变相地落实了祝福万国的使命。
03
今日默想
亚比米勒主动与以撒立约,要求彼此和平共处,尽管是他在倍感压力之下而作的妥协。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蒙受上帝赐福而变得强大的以撒,可以不主动地寻求与邻邦的和睦,甚至心安理得,更何况亚比米勒有恩于他。你觉得通过这些事,以撒有实践耶和华神要通过他祝福万国这一使命吗?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马太福音 第二十五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1:(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2:(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3:(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马太福音》第25章 | 新的审判
忠心的讲解
从二十四章45节,开始了二十五章的叙事单元。二十四章,是耶稣耶路撒冷被毁事件的预言。主后66至70年,有个自封为弥赛亚的西门•巴乔拉(Simon Bar- Giora),他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起义,带领犹太人反抗罗马政府,但最后完全失败,犹太人惨烈牺牲,最后圣殿也被拆毁。这位在起义中冒起的领袖巴乔拉也曾短暂地执政于耶路撒冷,但当罗马军挺近耶城,拆毁了圣殿之后,他看到大势已定,就想向罗马军投降。罗马军将这位投降者锁起来,交给了提多(Titus)将军。他就与数千名俘虏,一同到了罗马,最后在那里接受了死刑 。
当我们讲福音书关于末后审判的预言时,都应当回到主后70年耶路撒冷被毁这个关键的事件,这也是解释新约末日审判最重要的方法。对以色列人来讲,耶路撒冷被攻陷,圣殿被毁,是一个亡国的时刻,涉及到在他们的世界观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民间压力组织的法利赛人,特别忧国忧民,他们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他们的信仰。在面对犹太人国破家亡,很多人流离失所,他们担心民族会走向哪里。他们会在帝国统治下的各处,去寻找侨民,招聚他们,呼吁加入他们的革命行动,以赶走罗马人。你可以将这种行动视为促使神国降临,或是民族复兴,既可以理解为是灵性的复兴,也可以是政治的行动;既可以是关乎对律法的忠诚,也可以是个人的敬虔行为;既可以是解决现世的问题——被罗马殖民,又可以是实现神对他们祖宗亚伯拉罕的应许。
对于复兴,实现应许,耶稣持有不同的看法。祂一直提醒门徒,当看见有这种起义的征兆时,他们千万不要去跟随加入保卫耶路撒冷的战争。在祂看来,这些人(尤其是法利赛人)打着神旨意的旗号,并不是神国复兴的方式!神的做法,要比他们那种革命快一步(主要指66至70年的革命)!在法利赛人的概念里,神会差遣一位弥赛亚,打一场关键的战役,然后洁净圣殿,如同大卫击杀歌利亚一样,拯救这个被强敌蹂躏,多灾多难的民族,复兴成像大卫与所罗门王朝一样。然后,这个神在其中居住的国家,要影响全世界。那时,亚伯拉罕那种祝福万国万民的应许,也就完全实现了。
从弥赛亚打败敌人到建立王朝,然后又影响全世界,这一系列的过程要多长,法利赛人思想里没有太具体的时间。不过,弥赛亚将以大卫王室的所有内涵出现:如同大卫打了胜仗,经过多年之后正式登上王位,然后筹建圣殿;所罗门则兴建圣殿;希西家和约西亚,包括马加比家族的铁锤犹大,洁净圣殿;而所罗巴伯和大希律重建圣殿。他们也希望弥赛亚保卫圣殿(如同西门•巴乔拉),并再次兴建希律后的圣殿(他们对希律所建的殿有非议)。
我们看到,君王与圣殿是作为弥赛亚及其行动的基本要素。但耶稣说,如今神所差遣的弥赛亚,不按这样的顺序和方法出牌,祂现在就要让外邦人和犹太人称兄道弟,这等于马上就将亚伯拉罕的约实现了,省略了法利赛人以为的那些中间环节。
这样,对于耶稣的门徒而言,问题就来了,如果门徒依然听从法利赛人的方法,或者加入他们的队列中,这就破坏了上主现今正在进行的计划,反而,未能将亚伯拉罕的应许实现。
那么,耶稣所说的这位独一的神,祂是怎样实现亚伯拉罕祝福万民,让外邦人和犹太人称兄道弟的愿望呢?耶稣说,就是透过十字架,以祂这位“新型”的弥赛亚在十字架的牺牲!
二十四章45至51节,就为此作了铺垫,与二十五章1至30节这段,共同构成“如何作忠心的仆人”的议题。
门徒被呼召要作耶稣这位弥赛亚的忠心见证人,如果他们加入法利赛人的阵营中,势必加深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分离,更难将亚伯拉罕的约实现!在旧约先知书里,忠心是经常被用来描述在异教之下,或是民族背叛独一神的语境下,能够持守忠诚于独一神信仰的人,有可能他们要为此遭遇殉道的后果。耶稣就在这种百姓整体背道的情况下,教导门徒们要作忠心的仆人,他们有责任将耶稣的警告放在心里面,好使神的旨意不被当时流行的复国思潮所掩盖。因为这种主流的复国思潮,不但将造成犹太人和外邦人再一次更大的分裂,同时,犹太人也将再次遭到灭顶之灾,圣殿也将再次被拆毁。耶稣也说,当发生这些事的时候,正是弥赛亚重返之前的征兆。那么,门徒作为弥赛亚忠心的仆人,就要将这样的信息传出去,让所有神的百姓,在混乱的时局中警醒预备。二十五章就在处理这样的一个话题。
警惕的嘱咐
1至13节中十童女的比喻,是以古代近东熟悉的婚姻场景所作的比方,以此来劝勉门徒,要求他们在耶路撒冷全面被毁到来之前,能作忠心的仆人,如同婚宴时那负责等候新郎的童女。
他们的婚礼是在晚上举行,而且将这整个过程分成几个阶段,新郎在娶亲的时候,往往会在前面一个地点耽延一段时间,最后由伴娘(童女)陪伴他,来到婚筵现场。但新郎在前面地点到底耽延多久呢?时间往往不确切。所以,负责等候迎接新郎的伴娘,要在自己所负责的地点一直等候他,如果新郎突然来了,而她没有在现场等候,就极其失礼了。
以色列经常被比作是以那位独一神为丈夫的新娘,他们也将与上主的相遇,比作是一场筵席,最大的筵席就是他们的神以王者的身份出现,来审判万民的时刻。耶稣就以这种婚礼,来比喻主后70年祂以王者的身份,回来对耶路撒冷所作的审判。这审判,对于敌对祂的人而言,是悲剧;而对于忠诚于祂的门徒而言,则如喜乐的婚筵。
在这个带着危机与欢庆的大筵席来临之前,作为耶稣的门徒,他们要随时做好准备,因他们被比喻为受邀请的那群人。他们会不会变成“愚拙的童女”呢?那么,松懈是绝不应该的,他们不能像二十二章2节里所说的那群以色列百姓,他们本来是受邀参加筵席的,最后却被丢到外面去了。
历史证明,在主后70年耶路撒冷圣殿被毁之时,犹太籍的基督徒没有参加这种保卫运动,他们被保全了,如同那五个警醒的童女。其中主要缘由是听了耶稣和祂的仆人们类如这里的警告。
才干的托付
14至30节中所记述的按才干受托的比喻,不是讲天国的考试制度:看看哪些人,经考核后合格进入天国。其实,这比喻与二十三章对法利赛人所发出的七祸的审判,构成一致性的题旨。
以色列这个上主的仆人,蒙神的恩典,得到了神的律法,也有象征着神同在的圣殿,他们被赋予使命,要在拜偶像的外邦世界里,将独一神的信仰彰显出来。但是,他们自身成为问题:他们拜偶像,与其他民族无异;他们的社会也是强权欺凌弱小。这样,他们不但没有完成使命,而且还把这种祝福管道废除了,这就如同将发光的宝贝埋到土里面。
法利赛人,他们自认为是以色列民族的带领者,摩西律法的践行者,而他们却被耶稣称为假冒为善的仆人,因他们蛊惑百姓,加入他们的行动,与罗马人打仗,并认为这是忠诚于神、复兴民族的作法。这等于在罗马人与犹太人之间,树立更高的墙,使罗马人离独一神更远。
这点就像十字军东征,并没有把非基督徒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带到神的宝座前,而是加深了阿拉伯人、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的仇恨。对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来讲,十字军所信的耶稣,就像是恶魔一般,哪里还有祝福万民的弥赛亚色彩呢?法利赛人的这种复国思潮,就是将神要他们作外邦人的光的使命,埋到了土里。
显然的,才干故事的核心就是——耶稣期盼祂的门徒,要以上主仆人的身份,将神所给他们的托付呈现出来,将从神那里所领受的才干贡献出来。反之,假如他们像是那个将所领受的一千两银子埋在土里的仆人,最后,等主人回来时,将遭到惩戒,原来所拥有的一千两银子,给那有一万的,还要把他扔到外面的黑暗,并接受永远的审判。
所以,这个故事和十童女的故事一样——是在警示祂的门徒们:要作忠心的仆人!那么,跟随耶稣、与见证耶稣就是仆人忠心的标志;而跟随法利赛人,树立与罗马人更大的民族冤仇,则是埋没恩赐,这种后果,将遭到永远的审判!
人子所作的审判
31至46节,这段就继续强化耶稣将以王者的身份,审判背道者与祝福忠心的人这种题旨。祂引用了但以理书七章13节里的那位得了权柄,审判列国的人子,用来形容祂在70年,以荣耀的王者身份,来审判万国的事件(31节)。
在但以理书这段,描述了但以理在异象中所看见的景象,有一位亘古长存者,和有一位被领到亘古长存者面前的人子,他们联合在一起,来对兽施行审判,建立永恒的国度(但7:9-14)。耶稣在这里(31节),将但以理书里的那位人子,代入在祂自己身上,来作为对万民的审判者。不过,但以理书中的对兽的审判,这里换成了二十四章所说的,在主后70年对耶路撒冷的审判事件。
在这个被称为大审判的末日里,要将被审判的人区分为两种人,好像牧羊人在晚上,当羊入圈的时候,将绵羊与山羊分开。对近东人而言,这也是他们特别熟悉的,牧羊人在白天将绵羊与山羊混合放羊,到了晚上,他们往往会将不那么御寒的山羊分出来圈放,以免遇到骤然降温而生病。在黑夜里,要分出哪只是绵羊、哪只是山羊确实不容易。不过,对于有经验的牧人而言,则不成问题,因为绵羊的尾巴下垂,而山羊的尾巴上扬。
耶稣用这个比喻,是要说祂这位未来的弥赛亚(人子),将是一位有经验的牧者!在祂以王的身份审判万民,将世界回归正轨的时候,祂要分出谁将是属于神的百姓,谁将不是,哪怕在以往的时刻,不容易区别。
那么,谁是神的百姓,谁又不是,就要重新定义了,就要看他如何看待耶稣和祂的跟随者了。这种说法,在十二章49至50节,就说过了。那些耶稣的跟随者,尽管在现今的世道中,属于饥饿的、口渴的、漂泊的客旅,他们赤身露体的、被下到监里,他们为见证耶稣而遭遇了这一切。
而在人子来临,作为万民的审判者之时,一切真相都要大白了!那些为了跟随人子而遭遇艰难、欺压的,以及接纳这些社会“渣滓”的,将证明是属于耶稣的跟随者,他们要以亲人的身份,被接到神永远的国度里;反而,那些在现世曾经左右逢源、春风得意,而漠视耶稣及祂的跟随者,则要在这大审判日里,被人子惩戒、落入永远的刑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