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5年1月3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116天前 | 274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我的神啊,求祢救我!
2. 每日旧约 | 创3章-伊甸园(下)
3. 今日默想 | 关系的错乱
4. 每日新约 | 太3章-新的出埃及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月3日 我的神啊,求祢救我!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三篇


1 耶和华啊,我的敌人何其加增,

  有许多人起来攻击我;

2 有许多人议论我说:

“他得不着 神的帮助。”〔细拉〕

3 但你耶和华是我四围的盾牌,

  是我的荣耀,又是叫我抬起头来的。

4 我用我的声音求告耶和华,

  他就从他的圣山上应允我。〔细拉〕

5 我躺下睡觉,我醒着,耶和华都保佑我。

6 虽有成万的百姓来周围攻击我,我也不怕。

7 耶和华啊,求你起来!

  我的 神啊,求你救我!

  因为你打了我一切仇敌的腮骨,

  敲碎了恶人的牙齿。

8 救恩属乎耶和华,

  愿你赐福给你的百姓。〔细拉〕

 

省思:

我们并非要除灭敌人,才有安全感。

世上一直存在着敌对力量――

有时候还非常凶猛。

我们的安全感来自对神的信靠

(我躺下睡觉……我也不怕)。

凡是祂的仇敌,将由祂来争战:

“救恩属乎神。”

 

祷告:

神啊,我感到罪的迫近威胁:

社会的堕落、周遭生灵的混乱,

还有病痛、死亡。

我所采取的防范措施,

似乎没有一样奏效。

救我脱离恐惧,让我抬起头来!

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创世记 第三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创世记》第3章|伊甸园(下)


人类的好景不长,我们才听完亚当的“爱情颂歌”。接下来的第三章,却记载了女人违背上主的命令:受了蛇的诱惑!


当然,我们无法知道在美好的伊甸园,为什么会有这个对上主心怀敌意、狡猾诡诈的蛇?它是如何出现的?对于它的邪恶又是怎样产生的,创世记的作者,好像对此沉默,只告诉我们事实已经存在,涉及恶的人类摧毁了上主的梦想。


不过,就以色列的世界而言,蛇是埃及法老王冠上守护神的象征,代表了埃及的守护女神瓦吉特(Wadjet),是法老权力的象征。在美索不达米亚的神明基兹达(Gizzida),有着蛇的形体,统治着冥界,与一种原始的树有关。等到出埃及记时,我们对蛇就不再陌生了,如摩西的杖可变为蛇,还有毒害以色列百姓的火蛇,和在旷野被举起的那个铜蛇。


蛇将上主说的“吃的那个日子,你必定死”变得模棱两可。女人在它的诱惑下,放下了警戒,以为神不让他们摘吃禁果的原因,是想阻止他们得到这棵树奇妙的素质,女人还递给男人吃了。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这棵树的果子有毒,第二章我们已经看到这是一棵智慧树,是美好的!这里的意思是象征性的:亚当夏娃,不能听从另外一个命令而获得智慧,他们必须对神的警告有所顾忌。


当他们吃了禁果之后,伊甸的欢愉完全消失,男女关系被破坏,使他们不但看见对方的羞耻,也发现了自身的羞耻(三7)。羞耻是通过发现自身的赤身裸体而产生的,原先的身体的美,如今却蒙上了一层羞耻,甚至人类的下一代将杀害、摧毁别人的身体,来作为发泄对神的不满。


罪疚使他们躲离神,并相互推卸责任(三6-13)。雅威发出对这三位犯罪者的咒诅。


对蛇的咒诅就是让它肚子腹地,意思就是使它变得没有攻击性而被降服(蛇竖起肚子是处于防卫和攻击的状态);它要终生吃土,并不是说蛇要以泥土为食物,乃是来自近东神话的背景——以尘土或污垢作食物,是古代文献对冥界的典型描述,是指对蛇发出死亡的咒诅。


蛇与女人的后裔,变成无休止的敌对状况,彼此向对方发出致命的攻击——蛇的头要被人踩踏,而人的后脚跟则要被蛇攻击(三15)。女人要承受生产之苦,和“恋慕男人”那种渴望,因为有了男人,她可以生下孩子,并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地位。看来她的地位被倒转——亚当还没遇见女人时,心里孤独渴望,而他遇见夏娃后,心灵得到满足,如今,这等遭遇转移到夏娃身上了(三16)。


因为土地被咒诅,不再蒙神祝福,男人则要劳苦做工,才能获得食物,最终更要死亡(三17-19)。一个团圆美景,完全变成普世人类的苦境,并遭到上主的宣判——被逐出伊甸园,通往生命树的路,被天使把守。看来,神的脸色确实变了!




03

今日默想


这一章对男女两性因为罪恶而变成辖制的关系,确实引起我们许多的思考。今天,你能举出男女之间与这里类似的“关系的错乱”的例子吗?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马太福音 第三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上(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下(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马太福音》第3章 新的出埃及


第二至三章分别讲述了耶稣当时出生的两个世界:希律与犹太世界的大致情况。第三章的开头,将以赛亚书所谈到的被掳归回的背景镶嵌了进来:“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参赛40:1-4)。


故此,一到四章,就像是从创世记的开始,到被掳归回的整个以色列历史的撮要。在这里有几条线索,可让我们留心马太的意图:耶稣的出生、下到埃及、从埃及出来、过约旦河、然后再进入旷野,这些都让人想起以色列的故事。


悔改


下面需要讲的是“施洗约翰的悔改呼召”。对犹太人来说,他们是在这种思维下讲悔改——“我们为什么会被掳于外邦,遭到如此悲惨的下场?是因为背叛了上主。如今,我们要归向独一真神”。也就是说,他们本来就知道有一位上主,不像我们今天的基督徒,未信主之前不知道有上主。他们认为如果想脱离审判,就应该悔改。怎么做呢?当时的主流对悔改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做法。


法利赛人认为:悔改就是为律法发热心。他们有摩西的后人非尼哈的传统,认为不洁的就要铲除,因为他们的犯罪不洁,阻挡了神的归来。旧约中的人物如非尼哈刺透犯奸淫的男女,新约中扫罗(保罗)到处拉人下到监里,都是为律法热心、悔改的例子。


撒都该体系与法利赛人完全不同,他们是贵族,负责教导以色列整个群体,竭力反对革命。他们与罗马人合作,维持一个表面和平的境况,他们认为能够恢复完整的祭祀体系,或许这就是他们所理解的神国的特征。在教义上只接受摩西五经,坚决排斥与复活相关的教义,或许他们认为教导复活的信息会促使革命。


第三类是爱色尼派,就如施洗约翰,他们觉得法利赛人不够好,在教导百姓去遵行神的话语上也不合格,因为有的法利赛人特别喜欢暴力(扫罗就是法利赛人);而祭司是撒督该体系呢,他们与罗马人合作,也是不洁的。爱色尼派认为法利赛人的暴力对抗,与撒督该人亲罗马都是不洁的,远离上主。


所以,他们就逃离这种城市的主流社会,住在旷野,刻苦己身,彼此相爱。1947至1956年间,在死海西北基伯昆兰旷野的山洞,发现了古代文献《死海古卷》。学者认为就是爱色尼派人藏在那里的[1]。这一群人在旷野里,表明他们就像在旷野的以色列人,悖逆了上主,是应该倒毙在旷野的一群人,以此来表达对上主的忠诚,和他们的悔改。


另外,爱色尼派也被称为智慧的传统[2],他们这一想法,更多的是来自第二以赛亚书。因为他们相信,有一天,有一位被称为公义的教师(又说是智慧之子)会出现,带领他们去到犹太旷野,“预备耶和华的道路”(参赛四十3)。因为他们认为,圣殿已经被污染,而法利赛人的暴力行为更是严重违背了妥拉。


继续看施洗约翰,他住在旷野,穿骆驼毛的衣服,吃蝗虫、野蜜,在表明一种悔改的特点。这里的蝗虫和野蜜指的不是昆虫、动物,是一种植物,去过以色列的人都知道,蝗虫和野蜜是一种水果,施洗约翰吃蝗虫、野蜜,是代表他们爱色尼派在饮食上一种洁净的立场,穿着打扮上也和主流人群不同,在山洞里住着表明脱离当时世俗不洁的世界。


当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3],到约翰那里要受洗时(不明白他们是出于什么动机),而约翰责备他们,称他们是毒蛇的种类,叫他们要结出果子来,言下之意,要法利赛人放弃他们错误的弥赛亚期盼;要撒都该人恢复社会公义,怜悯穷人。因为撒都该人是当时社会的上层人士,掌握着社会的资源,并与罗马帝国合谋,欺压穷人。所以施洗约翰针对他们说,你有两件衣服要给出一件来。


施洗约翰说:我现在对你们这么严厉,后面还有一个人比我更严厉的,祂要奉上主的名,来施行对祂百姓的审判。这说法对以色列人而言并不陌生,上主复兴百姓之前,祂要作洁净的工作,要将像毒瘤(毒蛇的种类)一样的不洁之物清理出去。那么,这个毒瘤是谁呢?约翰说:就是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这群毒蛇的种类!然而,按照以色列人的固有看法,毒蛇的种类是外邦人!约翰在这里,就等于否决了这两个主流群体。


以色列人的主流团体中,有这样的一个盼望:有一天,耶和华要重返在他们当中。对这个看法,各个派系有所差别。爱色尼派人是在期盼一位公义的教师(或者说是一位智者)。法利赛人则说是位弥赛亚,弥赛亚来到他们当中先做洁净的工作。洁净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地方被外邦人霸占了很久,这些圣洁之地全都被污染了。


所以,神要回来洁净这地,会做什么呢?要把外邦人赶走。著名的例子就是主前143~163年的马加比革命,在主前167年,西流古王朝的安提阿古四世的一位将领,强迫犹太人在祭坛前按异教礼仪献祭时,激怒了当时的祭司玛他提亚(Mattathias),他带领一群人革命,把那个人杀掉了。他的儿子犹大骁勇善战,带领犹太人脱离了西流古王朝,收回了耶路撒冷,独立统治了100多年。为纪念其先祖之功德(哈斯摩尼乃马提亚曾祖父之名,国号称为哈斯摩尼 (Hasmonean,又译:哈尼斯王朝)。法利赛人正是要做这样的事情,他们认为,马加比犹大如同摩西时期为律法热心的非尼哈,而热心是要动刀子的。法利赛人认为将罗马人赶出去,正是为上主的律法热心。


可是,施洗约翰却称他们为魔鬼的后代——完全与外邦人无异,这无疑会挑起众怒。施洗是什么意思呢?施洗就是代表悔改,而进入上主的国,等候弥赛亚回来,将上主对亚伯拉罕的应许实现。施洗约翰还说:“我为什么给你们施洗?你们不是上主的百姓!你们要好好悔改,如果不悔改,你们就会被火烧掉(被审判)”[4]


第二章介绍了希律这位半吊子的犹太王,第三章出现了代表正统的民间组织法利赛人和官方代表祭司。马太向他的读者展现了一个背景——在施洗约翰所预告的关键人物来临之前,以色列主流的光景是怎么样的。


很快,这个关键的角色就要出现了!



约旦河


约旦河是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之前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当第一代的以色列人在红海受洗,因多次背叛上主,在旷野被审判。第二代人在约旦河受洗后,进入了神的应许之地,意味着他们是顺服的新一代。对我们而言,受洗是指悔改归向耶稣;对犹太人而言,则是表明顺服、进入上主应许的一代。


施洗约翰对耶稣说:“我应该受你的洗,为什么你反倒让我给你施洗呢”?耶稣则回答:“因为我们当尽诸般的义”。


耶稣所说的“当尽诸般的义”,这是马太福音中,耶稣所说的第一句话,这与二十八章20节记录的祂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有密切的关联。我们先来看,耶稣所说的话,与受洗后天父所说的话之间的关联;然后,再来看祂说的第一句话与最后一句话之间的关联。


当耶稣受洗的时候,天上的父说,“你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当我们思考上主讲话和耶稣讲话之间的逻辑关系时,先回到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要来受洗的场面,这与耶稣受洗形成对比。施洗约翰责备他们是“毒蛇的种类”——意思就是:“你们血缘上或传统意义的亚伯拉罕的后代,但你们骨子里是魔鬼的后代”。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都认为他们是亚伯拉罕的后代,都是神的百姓,但是都被施洗约翰否定。


天父所称的“爱子”这个词就是以色列的名字,也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的意思。“你是我的爱子”,实际上就是说“你是真正的以色列”,与“毒蛇的种类”作了相反的对比。

耶稣说“尽诸般的义”,就是说 “让我们尽以色列作为上主百姓的责任”。当耶稣以“诸般的义”来回应施洗约翰,打算来践行“上主与以色列所立的约”之时,神以爱来回应祂——称祂为“我的爱子,合格的以色列”。在开头,圣灵生下耶稣这位新的以色列,如今又膏立祂成为真以色列,与施洗约翰一同来完成以色列的使命——作神的真百姓,并使万民蒙福。


马太福音最后部分(28:18-20),耶稣对门徒的教导,也类似于“尽诸般的义”,祂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你们要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教导你们的,都要教导他们遵守”,再次与耶稣受洗的场面回应——受过门徒的洗和受过门徒教导的人,也要尽诸般的义,将以色列的使命传遍天下。这两者让我们看到其中的关联性——耶稣是先针对以色列自身,祂的门徒则是针对着万国。


在马太福音里,耶稣完成了以色列使命的前半部;而对万国的使命,则是基督复活后,由十二个门徒所组成的新的十二个支派来完成的。所以就会有圣灵降临的叙事,让门徒成为真以色列,让万国成为新以色列,成为神的百姓。这是五旬节之后的事了。


所以,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前,曾经对门徒说:“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并且要做比这更大的事”(约14:12)。言下之意——“我来是完成以色列使命的前半部分,你们则完成后半部分”。我们由此看到了耶稣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之间的关联性。


[1] 这群人被称为昆兰社团。在主后70年左右。全盘的以色列人、犹太人被杀掉,因为提督将军攻克了耶路撒冷,把圣殿夷为了平地,这群在旷野的爱色尼派人,就把这些主要的羊皮卷或纸莎草纸抄写的圣经(旧约)藏进了山洞里面。参考https://baike.so.com/doc/5922666-6135587.html。2018.6.5下载。

[2] 关于昆兰社团的更多讨论可参考:http://www.baike.com/wiki/%25E6%2598%2586%25E5%2585%25B0%25E7%25A4%25BE%25E5%259B%25A2

[3]法利赛人是在民间很受人尊重的一群人,但他们没有什么权力。他们在后来要处置耶稣,必须和祭司们合作才能成功。如果不是为了抓耶稣,这两个群体永远势不两立,当他们要对付一共同的敌人时,就彼此合谋。

[4]在耶稣的讲论中,融合了这三群人的想法。祂的基本教导像是法利赛人,夫子、拉比是祂的基本身份。祂也认同旷野的施洗约翰这种智慧之子的传统,同时祂又称自己为“圣殿”,这是针对祭司而言的。祂讲话像施洗约翰,又像法利赛人,所以你会发现耶稣的思维包括了以色列的整个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