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月1日 | 这人便为有福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篇
1 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
不坐亵慢人的座位。
2 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
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
3 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
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
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
4 恶人并不是这样,
乃像糠秕被风吹散。
5 因此当审判的时候,恶人必站立不住;
罪人在义人的会中也是如此。
6 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
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
省思:
凡像“树”者,
将根深扎于神的道中,
就喜爱祂的律法,并不断思想。
凡像“糠秕”者,
则不甘困于土中,
或许会说:“那样太受限了。”
祷告:
神啊,感谢祢的提醒和应许。
恶人的道路前景暗淡,毫无可夸;
循着祢命定的道路奔跑,
却喜乐有福。
请让我坚定踏上这样一条路,
奉耶稣的名。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创世记》第1章至2章3节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1969年,美国邮政局发行了邮票(Scott # 1371)纪念阿波罗8号任务和朗读创世记。
《创世记》第1章至2章3节|创世序曲
创世记与其它四卷书密不可分,非常关注以色列人和十二支派的起源、迦南地的应许。也就是说:五经是以色列民族历史的第一集,第二集为约书亚记至列王纪。第一集由亚伯拉罕蒙召说到摩西的死;第二集由约书亚带领以色列民族征服应许之地起,说到耶路撒冷沦陷和百姓被掳。五经被称为“妥拉”(中文译作:律法),更为合适的理解是教诲。
创世记充满了关于上帝的属性、人类和以色列历史的教诲。大致可以分为二大部分:一至十一章为第一部分,十二至五十章为第二部分。
它劈头一句话,“起初神创造天地”。上帝之于世界万物,有绝对的权能,但一开始,大地却被黑暗笼罩,被水覆盖。作者以“一至六日创造与第七日安息”为架构,来彰显神创造的秩序之美。
第一日,创造了光,对应第四日所造的太阳、月亮与星星;
第二日,创造了天,对应第五日所造的飞鸟与鱼;
第三日,创造了地,对应第六日所造的动物和人类,及作食物的菜蔬和果实;
第七日,安息,停止了所有的创造,将创造的意义升华,并圣化了时间。
这一章,对明白作者是至为重要的。他提出往后各章所设定的想法,上帝关心人类的幸福,人类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活在祂赐福下的环境里。他描绘出一个和谐的世界,动物不会互相攻击,人亦不会宰杀动物。人代表着上帝,为着众生利益治理世界(第二章作深入描写)。
这一章不单高举造物主的至高权能,更肯定人类在上帝计划中占有核心位置。东方民族相信,王是照上帝形像造的,但创世记说,人人都是按上帝形像造的,并以此来作为创造的高潮(创一27)。一至六日上帝看自己所造的一切是好的,不过,在第七日,祂将时间归为圣,作为整个创造的目标:祂停了衪一切的工,歇息了(二3)。言下之意,按上帝形像创造的人,以及万物,也当在第七日安息,享受与上帝的同在。人类可以拥有神所造的万物,但唯有时间单独属于上帝,人应该学会将这个被称为圣的日子,归给他的造物主。
03
今日默想
1872年,大英博物馆的馆长史密斯发现了一个与创世记一至十一章相似的故事,就是巴比伦神话故事《吉加墨施史诗》中的一部分,巴比伦洪水故事《亚拿哈斯史诗》,也与之相似,还有苏美尔洪水故事、中国女娲补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不过,只有一位至高的神,衪创造万物,这是中国女娲补天等所有神话故事里没有的。最惊人之处是人的地位之高,被赋予了神的形像,在其他史诗里更是没有的。就比如巴比伦的《亚拿哈斯史诗》,人只是小神罢工时的替补。另外,那些神在道德上也令人怀疑。而耶和华却有一个慈爱与公义,对人类怜悯的品性。故此,创世记是借用近东的作品,却将它转化过来,自成一体。
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气势恢宏地描绘了神的创造和祂对万物的眷顾,尤其是对人的爱。其意思或许是:与其说神如何创造,还不如加入这宇宙大诗班,惊叹上帝的伟大吧。你会认同吗?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马太福音 第一章
请有兴趣的读者点击蓝色字体链接进行阅读: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马太福音》第1章 | 新的起源
新的家谱
马太福音第一章的家谱,被称为新的起源,新的起源与创世记有许多重迭的地方,马太以亚伯拉罕、大卫来建立与基督的关系。“家谱”这个词(Genesis),用的是与“起初”相同意思的词,完全与创世记二章4节和五章1节相同,也是马太福音第一章18节至二章23节的标题。如同创世记记述天地的开始、人类的开始,以及后来的以色列建立圣约时,所使用的词一样(参创11:10中:闪的后代记在下面),这个被称为新的起源的家谱,表明了耶稣是新世代的开始者。
另外,马太介绍耶稣基督的家谱,说祂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这不但是祂作为亚伯拉罕家族子孙的记载,也表明祂具有继承王权和产业的合法地位。
如果说亚伯拉罕是以色列的开头,是这个民族的鼻祖;大卫作为以色列独立王国的国王,他在神的恩膏之下,开始了圣殿建造(由他的儿子所罗门去完成的)。那么,耶稣基督是将亚伯拉罕和大卫为主题的以色列历史推向高潮的那位。也就是说,以色列的历史,纯粹讲有亚伯拉罕和大卫是不完整的,要加上耶稣基督,才是他们完整的家谱,和他们全部的历史。于是,他们的历史是由三大段构成的:亚伯拉罕、大卫和耶稣基督。
为什么说,耶稣在这神圣家谱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呢?马太来寻找祂和大卫、亚伯拉罕之间的关系。
先来看基督的母亲,她与大卫的祖母之间的关联。祂的母亲马利亚,是不起眼的耶路撒冷的一个山村女子;大卫的祖母,也是名不见经传的、甚至身份不太好的女子——摩押人路得。马太在找这种关联性,他邀请读者看耶稣后面的故事,从出生到被钉十字架,都要用一种与历史相关联的方法,这是他的期望。
因此,我们看到耶稣开创的新世代,具有包容性特征,从亚伯拉罕到大卫,耶稣的世系中,我们看到:有的是通奸者、妓女、英雄和外族人,他/她们都可以成为弥赛亚家族里的人。也就是说:神国度里的人物,自古以来就不需要以高尚自居;另外,也不能以纯粹的血脉自居——其实并不存在纯粹血统的以色列人!这个属神的家族,一直就包容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有的道德有伤风化,有的则是血统不正!
马太期望你有亚伯拉罕出吾珥、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以色列在旷野经过试探、亡国后被掳这些故事框架。
这就是家谱向你呈现的,它承载了他们“历史的全部”,也就是说,你要用以色列的故事框架去读耶稣的故事。但这是一种线索性的,框架性的。
耶稣基督的家谱之雅各与约瑟(米开朗基罗作品)
所以,从第一至第四章,有点像是浓缩的创世记和出埃及记[1]。五至七章的登山宝训,则是对天国的描述,如果用五经和约书亚记的顺序的话,五章像是申命记中,那些关于迦南应许之地的描述——对即将要来临的、新的弥赛亚国度的描述。四章17节有个关键句:“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那么,天国是一个怎么样的天国?马太花了五、六、七这三章来告诉他的读者:——耶稣是怎样描述祂所带来的天国的。
耶稣就好像摩西描述迦南一样,以色列人在约书亚带领他们进去之前,他们已经对那个地方有了大致的了解,因为摩西告诉他们了。到那边以后要怎样生活?摩西也告诉他们了。
五、六、七这三章记述的是耶稣的讲论,八、九、十这三章是耶稣行动的描述,也即是天国的临在与彰显的记述。
故此,可以做出这样的归纳:一至四章,类如创世记到出埃及记,甚至是记载以色列人旷野漂流的民数记的浓缩版。再缩小一点的话,第1章里的家谱,实际就是对整个以色列历史做了一个线索性的重新解读。在这一大段落里,前面讲的历史,对当时的读者而言,都是有共识的。不过,马太还要告诉他的读者,要加上耶稣基督,以色列的历史才完整,并且要用以色列全部历史的记忆,去看耶稣即将要讲的话和即将要做的事;祂类如摩西,但祂是一位新的摩西,你要用这种崭新的角度来看即将出现的弥赛亚。
童女怀孕
接下来看一章18节:“耶稣基督降生的事记在下面……”,这就是创世记用的典型记述方法(参创2:4,5:1,6:9)。接下去,马太说祂降生的独特性:“马利亚从圣灵怀了孕”。当我们看到圣灵的时候,需要有个思维——圣灵起初是促使世界开始的那位,祂的出现,在这里意味着新世界的开始。
当约瑟不明白马利亚怀孕的真相,想暗暗把她休了之时,天使出来干预,并将这胎儿与先知的预告联系在一起:“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应验主藉先知所说的话,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这里的“以马内利”是指神要回到他们中间,重建这个民族。那到底什么是神回来之时的特征呢?其中的关键就是圣殿的洁净!
童女怀孕,来自以赛亚书的经典片语(赛7:14),这里却有着不同的神学内涵。以赛亚书里,童女怀孕生子的这个“子”,第一个指的是以赛亚的妻子所生的;第二个指的就是希西家王,他成为童女所生的“子”,救赎以色列脱离了亚述的侵略。而这里的“童女怀孕”,已经超越了旧约圣经的含义,是指圣灵降临在马利亚身上生下的孩子,不是由男人而出的,有浓重的神学内涵在里面——新的创造与原初的创造不同——前面的家谱是由男人主导的,而弥赛亚是由女人而生的。你需要以全新的视野来看祂所建立的国度。
另外,我们需要对新约引用旧约的诠释方法有个简单的理解——新约应验旧约,不是类似算命式、命定式的应验那样的概念,它是一种创新的解读。
于是,对这一段可以做些归纳: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是针对万国来讲的——让万国回到上主的心意中;而大卫则是针对以色列的——应许大卫的后裔,要带领他们被掳归回。亚伯拉罕和大卫、万国和以色列,这些应许最终通过耶稣基督来实现。
通过怎样的一位基督呢?是通过一个由女人而生,实现了另外一种以马内利[2]、神的同在的基督。
[1] 将马太福音的叙事结构与五经的架构作关联,是不少学者的做法。更多讨论可参考法兰士(R.T.France)着,沈允译:《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马太福音》(台湾:校园,2001),页59。
[2] 另外,“以马内利”也正是耶稣基督被杀的一个原因,因为这和圣殿的祭司们产生了冲突,他们定他亵渎的罪。保罗也说耶稣是让人跌倒的绊脚石。所以,以马内利有使人跌倒和获得拯救的双重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