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2月20日 | 世代的颂赞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四五篇4-7节
4 这代要对那代颂赞你的作为,
也要传扬你的大能。
5 我要默念你威严的尊荣,
和你奇妙的作为。
6 人要传说你可畏之事的能力,
我也要传扬你的大德。
7 他们记念你的大恩,
就要传出来,
并要歌唱你的公义。
省思:
不同世代之人发出的颂赞是启应式的。
某世纪发出的赞美
会在另一世纪获得回应。
我们的声音会重拾几百年前的人
所唱过的题材,
加入个人的变调,
发出“好象群众的声音,
众水的声音,大雷的声音,说:
‘哈利路亚!’”(启十九6)。
祷告:
伟大荣耀的神,
我发现自己周围竟有这样的一群诗班,
我可以从中分享那么丰富的赞美题材。
我的声音柔弱、飘乎,
但一加入历世历代的伟大颂赞,
我就听见雄壮和谐,
回响着恩典的歌声。
哈利路亚!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撒迦利亚书 第七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撒迦利亚书》第7章|新的悔改
自六章所记述的第八个异象结束后,在第七至八章,记录了撒迦利亚从雅威而来,对归回者的现况所作的两篇讲道(分别是7:1-14与8:1-19)。
七章1至14节,是撒迦利亚领受八个异象后的第一篇信息,时间是在他开始说预言的两年后(1节)。原因是民中有代表,来圣殿问祭司和先知,关于禁食的事(5节)。他们说:从被掳之日起到今日,已经70年了。他们在每一年的沦丧日禁食,尤其将每年的5月和7月,划出来作为记念,以表悲哀。如今,足足有70年了,70年是一个禁食的大期限,如今,还需要禁食吗(2-3节)?言下之意,他们如此敬虔、谦卑,雅威难道不应该因此而向他们施恩,祝福他们?带给他们丰富吗?
撒迦利亚对他们作了回复:
他首先批评这些领袖,说他们的禁食徒有其表,是虚伪的行为,而真正的顺服,才是禁食之真谛,凭他们没有吸取祖先的教训,就可以判断出来(4-7节)。
回想70年前那些被审判的祖先吧,他们没有持守圣约,没有照顾穷人,忽略那些寄居在他们中间的无助者(8-10节)。雅威曾因他们的不听从,多次差派仆人训导他们,而他们却充耳不闻,心如铁石。于是,雅威烈火般的怒气向他们发作了(11-12节),祂决意将他们当作飞尘一般,吹到列国万邦;他们所居之处,尽都成为荒堆野地(13节)。
03
默想一
撒迦利亚所面对的群体,是一个“缺乏”的群体,他们没有了70年前所拥有的一切,没有了圣殿——有,也只是一个小小的破房子!没有了场面浩大的献祭活动;没有了固若金汤的城池;城门外也没有了小商小贩的叫卖声;一年几次的节日期间,曾几度繁华和热闹的气氛,如今不再有了。
十分矛盾的是,他们每逢禁食日都刻苦己身,仍然没有换来上主的祝福,仍然活在匮乏当中。上主是天地的主宰,而他们为什么如此匮乏呢?撒迦利亚的责备是:他们的信仰是徒有其表而已,并没有真正遵行神的律法,并没有活在上主的心意中;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来评价什么是丰富,什么是匮乏。
作为新约子民的我们,也一样。假如我们觉得匮乏,多半是因为没有按照上主的心意来生活,我们在追求的,只是自己所认为的丰富和祝福。
韦尔斯(Samuel Wells)劝导基督徒,假如能努力成为上主的同伴,按照祂的心意而生活,我们就能得到上主所定义的丰盛的祝福[1]。其中很要紧的一点关注就是:要体会祂公义的性情。比如,这个地球所生产的粮食,完全足够满足全球人的需要,而实际上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处在挨饿或半温饱状态,原因就是一大部分人的贪婪和国家或民族的冲突。
假如人类努力成为上主的同伴,这些匮乏,也将化解,就个人而言也是,如果我们能够努力成为上主的同伴,我们匮乏的感受和匮乏的事实会减少许多。
你会经常感到缺乏吗?包括物质或其它方面。个中原因是什么呢?
[1] 相关信息可参考韦尔斯(Samuel Wells)著,陈永财译:《上主的同伴:基督教伦理再想象》(香港:基道,2011),页1-13。
04
每日加量
约翰福音 第十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约翰福音》第10章 | 真正的牧者
第九章,耶稣与法利赛人针锋相对的说:到底谁是罪人?这一章的核心则在辩论“谁是牧人和羊,谁又不是”。祂以近东人熟悉的“牧人和羊”这种信任的关系为比喻(1-5节),然后加以三层的说明,分别是7至10节,11至18节,和25至30节:
“牧人与羊”的比喻,当时通常用来指君王和百姓,意思就是耶稣的自我指向,如同牧人走到羊圈,一一叫出羊的名字一样,祂就是这样的君王,有别于“贼”与“强盗”。百姓中的各类领袖,如同奋锐党和法利赛人,打算带领以色列人与罗马殖民者作顽强的拼搏;军阀希律家,为了保住他们的权力和财富,则与罗马合作;而祭司党则与罗马貌合神离,既害怕因不顺从罗马而遭罗马的颠覆,又害怕因过分亲罗马而遭百姓的反抗,始终小心翼翼地在这两个势力之间保持平衡。
耶稣说:祂就是真正的君王,可以让百姓以爱和信靠来跟从,凭着祂让瞎子看见就可以得知,以赛亚先知不是这样说过吗?当在以色列地发生这些事,表明他们的神或神所差遣的君王已经回来了。
因着他们不明白(6节),耶稣做出解释(7-10节),祂说“祂是羊圈的门”,这也是近东牧羊人的做法。晚上,牧人会守在羊圈的门口,以防羊跑走或遭盗贼抢夺,表明牧人优先关心羊的安全,决不让羊受伤害。这正是真君王的写照——决不让百姓生命受损。对应那些革命党、军阀和祭司,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宏图大志,不惜牺牲百姓的生命,谁真谁假,一目了然!
11至18节,耶稣对自己的牧者身份做出更深的解释:当羊群面临危险时,牧人会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这就是耶稣的呼召,祂不但为了原先的百姓,祂更是为了将另外一群极不相同的羊群带进来(16节)。祂说,这是出于父神的爱,这种爱,促使父神将耶稣舍去的生命取回来。这种爱与信任的关系,洋溢在“父——祂——以色列百姓——更大的一群人”之间。
祂的这番解释,又导致犹太人之间的争论(19-24节)。于是,在庆贺公元前167年马加比犹大胜过安提阿古四世的修殿节里,祂又做出第三轮的解释,祂说,祂是父所授予的,来带领百姓的好牧人。
我们以为“好牧人”的比喻是浪漫式的,其实这是君王的宣告!是一个权力的挑战,犹太人不是没有君王,留着一个空位等候一个人来填补,其实他们有很多的“王”,只要一听到哪里有人敢宣称是王,就随时去铲除,这也是为什么当耶稣说自己是好牧人之时,他们会说祂“被鬼附了”、“说僭妄的话”的原因了。看来,耶稣与他们,彻底是“你死我活”的角逐了。
05
默想二
你对“真正的牧者”是如何理解的呢?
▓ 本文插图选自意大利画家 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 Piero della Francesca 1416-1492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