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4年12月19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131天前 | 227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我要尊崇
2. 每日旧约 | 亚6章-新的治理
3. 默想之一 | 教会建造的价值
4. 每日新约 | 约9章-摩西的门徒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2月19日 我要尊崇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四五篇1-3节


1 我的神、我的王啊,我要尊崇你;

   我要永永远远称颂你的名。

2 我要天天称颂你,

   也要永永远远赞美你的名。

3 耶和华本为大,该受大赞美,

   其大无法测度。


省思:

赞美有如一面高举的大旗,

宣扬神的圣名和性情。

颂赞的旗帜在天空飘扬,

吸引那些不知何去何从的流浪者,

领他们走进喜乐的行列。


祷告:

神啊!

我愿满天宣扬祢的美善,

吸引随波逐流的心灵归祢,

尊祢为主,

即藉着我生命的主

和救主耶稣基督。

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撒迦利亚书 第六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撒迦利亚书》第6章|新的治理


第六章1至8节,是撒迦利亚看到的第八个异象,也是整卷书最后一个异象,其内容是四匹从两座铜山中间而来的马车,这四匹马,分别是红马、黑马、白马和壮马。天使为撒迦利亚解释说:这是一个“风急马蹄轻”的异象,这四匹马向四面八方飞疾,报告雅威将要为被掳归回的人所成就的事,这些事正是9至15节的内容。


其内容是给“约书亚加冕”的吩咐,当约书亚得到大祭司的冠冕之后,他要辅佐“大卫的苗裔”,帮助他建设圣殿,执掌王权,并兼祭司之职。


曾几何时,君王与大祭司的关系一直呈张力状态,给人产生错觉,以为君王的职责是管理国家事务,而对信仰和圣殿等事宜,几乎不过问,或不得干预;而大祭司的职责,是关于信仰层面的,对国家事务无权干涉。


如今,通过约书亚和所罗巴伯亲密无间的合作,要将摩西的身份再次实现——祭司如同君王,在凡事上带领百姓来跟随雅威;君王如同祭司,也在凡事上,督导百姓忠诚于雅威。包括在祭祀上,君王也如同祭司一般,当众民的领袖。


假如君王只是管理国家事务,那么,他就容易忽略自身的罪和百姓的罪,反而会夸大世俗的成就;如果祭司只在圣殿里施行他的权威,他的工作只在圣殿有效,那么,百姓也只会在圣殿里抱持圣洁的观念,离开圣殿,他们就完全进入了“世俗”的世界里,而变得世俗化。唯有使——君王如祭司,祭司如君王——得到落实,才能使神的百姓,在所有领域里,建立起圣洁、合乎君尊祭司的生活。

 


03

默想之一


撒迦利亚的“君王与祭司合二为一”的异象,对新约子民,建立一个合乎神的圣洁群体,有指导意义。也就是说,假如新约的教会要体现圣洁族类的特征,我们也需要有“君王与祭司合二为一”的思维。


教会是一个充满上主恩典的地方,这个地方充满了饶恕和赦免,但这里也应该是认真对付罪恶的地方。假如教会的会众,长期在一个不责备罪、不知罪、不悔罪的群体中,后果会很严重,也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比如,我们花钱,为自己购置各样的东西,而不考虑,到底有无尽到其他的本分。C.S.路易斯说:假如我们的娱乐、奢侈品或应酬上的开销,多过奉献与捐赠,我们对金钱的态度就不正确。


当我们对罪不再敏感,甚至将罪遗忘,谈论恩典有什么意义呢?不需要赦罪的恩典,那是怎样的恩典呢?既想获得恩典,却又对罪不问责,这些恩典只是满足欲望的恩典,就会成为我们成就地上野心的恩典。我们会越走越远,最后不再以神为中心;所信的上主,只是满足个人需要的上主;我们也忘记了自己是上主的仆人、蒙恩的罪人;更是忘记了,世界是在罪的捆绑中。我们既不认识自己的罪,也不认识世界的罪。


你是如何理解君王和祭司合二为一的异象对教会建造的价值?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约翰福音 第九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约翰福音》第9章 | 摩西的门徒


前面耶稣在否决法利赛人是“亚伯拉罕的后裔”,这一章,祂又否决他们是“摩西的门徒”。


起因是由一个瞎眼的人而来!门徒推断眼瞎的原因一定是某人犯了罪,是瞎子本人或他的父母,遭神的惩戒。而耶稣拒绝这种以因果关系来分析的方法。当然,任何行动都会有后果,善行常常带来好的结果,而恶行则往往制造出恶果,比如,杀人偿命。不过,也有例外,也有恶人既富贵又健康,好心得不到好报的。

耶稣说:生来瞎眼的未必表明一定犯了罪,或祖宗犯了罪。你没办法作出更多的分析,因背后有一个更奥秘,也更正面的事情在进行——神要以瞎眼为创造“光明”的原材料。

约翰刻意要我们明白:神的真理与这个世界结合的那一瞬间,要发生令人感到奇异的事情。正如创世记的起头,神面对混沌的世界,没有分析,直接就用光去改变它。今天,面对瞎子,耶稣也不打算去分析,直接说——要显出神的荣光来!

耶稣的创新行动,给法利赛人和瞎子的父母制造了恐惧感,害怕他们的宗教被掺杂,因为耶稣是奉独一神行事的,而祂又屡次触犯安息日。自从第二章开始,耶路撒冷的领袖就感到耶稣是个威胁,在6至8章,这威胁愈发明显了,他们也就愈发恐惧了。恐惧,很自然会产生所谓的看似正面的自保,这也反映在瞎子的父母身上,因为只要有人承认耶稣是弥赛亚,就会面临压力,甚至被赶出会堂,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在那个地方继续生活了。担忧,使他们决定让孩子孤单的去面对犹太人的质问!

本来是一个全新的医治与创造的美事,却成了法利赛人表达愤怒、恐惧的根源,和瞎子双亲担忧的理由。这些恐惧、担忧限制了他们的悟性、信心与爱。

法利赛人再次将瞎子叫来问话,充满讽刺的是,他们无法否定“瞎子已经得到医治”的事实,只得说:“你要将荣耀归给神”,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假如瞎子得医治是出于神,那使瞎子得医治的耶稣,为何是罪人呢?他们的理由就是:耶稣在触犯安息日!

法利赛人将神与弥赛亚分开,结果两者都保不住!他们通过持守安息日,来证明是“摩西的门徒”,却完全不明白律法,因为摩西也论到过弥赛亚(5:45-47),他颁布了律法,也讲述了以色列人的故事,但这是开头,高潮部分则是由耶稣带来。

在以色列人整个故事的末端里,有个但以理书中的人子(35,36节里的“人子”,中文译为“神的儿子”),祂有权柄将世界一分为二,让一部分人看得见,而另外一部分人,看是看见,却不明白,成为“明眼的瞎子”。瞎眼的不是因为罪,而抵挡弥赛亚耶稣的,才是真正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