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4年8月11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262天前 | 239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虽然数目稀少
2. 每日旧约 | 耶40章-基大利执政
3. 默想之一 | 自信与谨慎都需要
4. 每日诗篇 | 诗13-14篇-真相
5. 默想之二 | 为公义付出的祷告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8月11日 | 虽然数目稀少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〇五篇12-15节


12 当时他们人丁有限,

数目稀少,并且在那地为寄居的。

13 他们从这邦游到那邦,

从这国行到那国。

14 他不容什么人欺负他们,

为他们的缘故责备君王,

15 说:“不可难为我受膏的人,

也不可恶待我的先知。”



省思:

神的百姓曾经只是一小撮流浪的难民,

在神的保护下却绝对安全。

我们的稳妥不在于加入一个强大的集体,

而是成为一位大能救主的仆人。

如果我们在世人的眼中“不算什么”,

“却是被神所拣选,所宝贵的”(彼前二4)

 

祷告:

“茫茫人生路上,主指引我脚步,

赐下每日的饮食和衣裳。

主展开庇护的翅膀,直到我不再流浪,

平安到达天父爱的居所。”

(Philip Doddridge, “O God of Bethel, by Whose Hand”) 

阿们!





02
每日旧约及简释

耶利米书 第四十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耶利米书》第40章|基大利执政

 

我们从四十章大致可以看出,在主前587年,耶路撒冷沦陷后的政治和经济形态。


巴比伦的护卫长尼布撒拉旦,显然是因为尊重耶利米先知的身份,而释放了他,并且说,假如耶利米愿意到巴比伦的话,他必将得到厚待。对尼布撒拉旦而言,将预言战争获胜的先知,带回首都,有着无上的光荣。


不过尼布撒拉旦告诉耶利米,假如他不愿意去巴比伦,想留下来,也必然不会被强制,因他是自由的。耶利米也可以去巴比伦所立的省长基大利那里。如果还觉得不舒坦,就按自己的意思,想住哪里就住哪里。为了表明对耶利米的尊重与爱护,尼布撒拉旦还送给他粮食和礼物(1-5节)。


巴比伦护卫长与犹大国王与众贵胄,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本国人不尊重雅威和先知,一个异教的军人却如此尊重先知和先知所发出的毁灭犹大的信息(参2-3节)。


耶利米谢绝了护卫长的好意,他留了下来,与基大利及剩余的人同住(6节)。


基大利的治理方式是安抚当时的流寇,使这些流民安居下来;他对巴比伦采取怀柔政策,他的治理已初见成效,穷人在他的鼓励下安顿下来,重新捡起劳作(7-10节)。


那些在战乱中逃亡的犹大人,听到基大利的政策,纷纷从别处归回(11-12节)。基大利也收编犹大地区一直流亡在荒野里的一切军人,使他们成为有潜力的武装力量(13节)。


基大利性格较为平和,对时局的判断过于乐观,对仇视他的另外一个势力——亚扪人的军长以实玛利毫无提防之心。他对百姓们的恶,也似乎缺乏认识。在他的手下约哈难两次警告下,也都无动于衷。这个称得上是善人的基大利,要为他的乐观付出代价,结果,他被以实玛利杀了(41:1-2)。



03

默想之一


基大利的失败在于他对自己过分自信,而罔顾敌对势力的邪恶。他可以称为是一个好人,他在政治上能够妥协于巴比伦,无疑是受到耶利米的影响,他在这一方面的智慧是足够的;他将那些因战争而驱散的百姓重新组织起来,从事生产,可以看出他的善政。但他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不愿意听那些在冲突中颇有经验的军人的话——其实就是他的手下的话。他的这份自信,使他丧失了对那时混乱局面的客观判断,罔顾那些敌对他的邪恶势力。结果,他因自己的盲目自信,丧了性命。


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凡事从负面的方式判断;而缺乏谨慎的人,则容易对现实失去客观的判断,两者都是偏颇,也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只有两者都兼备的人,才是一个较为成熟的人。你能够在作重要的决策时,在自信和谨慎之间保持平衡吗?尤其是,你有经过谨慎的祷告和诚心的信赖后才作抉择吗?



04
每日诗篇及简释

诗篇 第十三、十四篇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13-14篇 | 真相


祷告者的生命是真诚的,哪怕是碰到不公之事,对神发出质问;抑或面对自我悲惨遭遇的无奈之时的哀叹,都体现出真诚!


诗13篇以整齐的三段结构,来捕捉信心这三个真实层面的跳跃!


祷告者先是表达他的愁苦(1-2节),因雅威“忘记”了他,“掩面不顾”他,他因此痛彻心扉!这愁苦的表达,实际是对立约的疑惑,即对上主性情的极端怀疑。他为何这么肯定呢?理由充分——因恶人逍遥,而好人几乎没有出头之日。


祷告者接着是哀求神(3-4节),这是他“真诚”流露的另外一面,他期盼神“看顾”他,或许神能因他的苦情,而“应允”他。


如今,祷告者似乎很有把握(5-6节),因为祷告能蒙应允,不是因为他自身“信心”的品质如何,乃是信心对象本身的可靠,雅威的慈爱,和祂乐意施恩的本性,是祷告者坚信的基础。


如同大神学家安瑟伦所言:信心寻求理解!因着(十三篇)信心的恢复,祷告者如今更有信心了,在十四篇,他将祷告,以整齐的思维呈现了出来:以一正一反两个回合的文思递进,再带出第七节的高潮。


1、挑衅者与察看者(1-2节)

祷告者看到了那些愚顽的挑衅者。他们“没有上主,也无所谓道德”——既然人类如生物,之间的关系也只是弱肉强食,善行看来只是奢望!事实上,这是愚不可及,瞎眼之人的作为,岂能瞒过高居天上的雅威呢!


2、欺压者与伸冤者(3-6节)

纵然他们曾多时得势,欺压良民,不但毫无悔过之意,更是骄横霸道。但这些瞎眼者,终有“大大地害怕”的光景。因为,神终究会在“义人”当中,为受欺压者伸冤。


3、救恩的展望(7节)

很自然地,祷告者在面对国难当头之时,会将这种救恩的思维,延伸到整个民族当中!因着雅威的公义和正直!必为那些被掳、被压制的子民开出路!因祂看重百姓的快乐,和以色列的欢喜!


05

默想二


祷告者对世道的解释?对你有无启发呢?另外,要了解世界真相,你认为祷告会有根本的作用吗?不妨,这个礼拜以类似的方式祷告吧,并观察,你的周遭,在公义的事上,有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