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4年4月30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364天前 | 290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你向我们发怒
2. 每日旧约 | 歌5:我寻找他,却寻不见
3. 默想之一 | 戏剧式的情歌
4. 每日新约 | 来5:朝圣者的第五堂课
5. 默想之二 | 责备是成长的需要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4月30日 | 你向我们发怒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六十


1 神啊,你丢弃了我们,使我们破败。

   你向我们发怒,求你使我们复兴。

2 你使地震动,而且崩裂。

   求你将裂口医好,因为地摇动。

3 你叫你的民遇见艰难,

   你叫我们喝那使人东倒西歪的酒。


4 你把旌旗赐给敬畏你的人,

   可以为真理扬起来。〔细拉〕

5 求你应允我们,用右手拯救我们,

   好叫你所亲爱的人得救。


6 神已经指着他的圣洁说(“说”或作“应许我”):

 “我要欢乐,我要分开示剑,丈量疏割谷。

7 基列是我的,玛拿西也是我的,

   以法莲是护卫我头的,犹大是我的杖。

8 摩押是我的沐浴盆,

   我要向以东抛鞋。

   非利士啊,你还能因我欢呼吗?”


9 谁能领我进坚固城?

   谁能引我到以东地?

10 神啊,你不是丢弃了我们吗?

     神啊,你不和我们的军兵同去吗?

11 求你帮助我们攻击敌人,

     因为人的帮助是枉然的。

12 我们倚靠 神,才得施展大能,

     因为践踏我们敌人的就是他。

 

省思:

我们一般认为“发怒”是一种负面情绪,

与任性或心怀恶意有关。

但另有一种怒气——是神的义愤,

为了对付倒行逆施的行为,

以赐福我们。

 

祷告:

恩慈的神,

祢因我的罪而发怒,

既无恶意也不为报复。

请帮助我作出回应,勇敢地悔罪,

奉耶稣的名。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雅歌 第五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附录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雅歌》第5章释经 | 我寻找他,却寻不见


五章2至8节,在女生的歌里,那种两情相悦,鱼水之欢的状态不见了,两人的关系在走下坡路【1】。


这一次,是女孩最后一次见她恋人的面,严格而言,他们并没有实质性见面,仅在屋内屋外对话(5:2c-3)。她说:“我到处找他,却找不见,我呼叫他,他却不回答”(5:6de)。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在一个深夜里,男孩顶着重重的露水,跑到她家,求她开门,但女孩拒绝了,理由是:“脱了外衣,怎么能再穿上呢?洗了脚,怎能再玷污呢”(5:3)?关于这句话的解读,非常隐晦。然而,从整个诗歌情节来看,可以合理的理解为:是女孩担心所要面临的压力,尽管不是很清楚,这压力到底指的是什么。


她终究起来开门,想放男孩进来!戴维逊(Davidson)认为:“门孔与门缝”与“脚和手”这些词一样,有双关意思,可以委婉解释有性交的指向【2】,是指她终究经不住男孩的挑逗【3】(5:4)。女孩的渴望被激起,但没有想到,男孩却走了!她像被泼了一盆水,心往下沉(5:6),发狂似地到处找他,却找不见!呼叫他,他也不回答(5:6de)!她惶恐不安,不停地在大街小巷寻找!


女孩在耶路撒冷夜寻情郎,魂不守舍,痛苦地到处喊叫,又被皇城卫队打伤,还被夺去披肩(5:6-7)。这些保卫队拦阻她,或许并不是真正主动打她或夺她的东西,而是阻止她寻找男孩,引起了肢体冲突。格莱德希尔(Tom Gledhill)认为:这些皇城巡逻兵把她当作放荡的女人,所以打了她,剥了她的外衣【4】。以前对她还看似友善的巡逻兵,在这个深夜,把她当成了妓女,当众剥了她衣裳,把她打伤,成为她寻找爱人的阻碍,也是她寻求爱情的破坏者。照着当时的风俗,人们对妓女的公开审判,就是使她赤身露体【5】(5:7)。


她负上这么大的代价,最终还是没有找到恋人,相思之痛,也没有得到缓解。而且从此之后,她再也没有见过她的恋人(5:8)!


包括前面一同鼓励他们彼此相亲的众人合唱声,气氛也改变了,换成半似嘲弄的声音:你这女子中极美丽的,你的良人比别人的良人有何强处?你的良人比别人的良人有何强处?你就这样嘱咐我们(5:9)?


尽管女生一往情深地从嗅觉、视觉、感觉、触觉、听觉等方面来描述占据她生命全部的爱人形象,哪怕她对他的爱如此坚定,对他的情亦非金钱能买到(8:6)。但最后她再也没有见过她的恋人!甚至,她希望不再与他相见!叫他快逃(8:14)。(barach)的意思是穿越、逃跑(和合本:快来),也就是说,女孩的意思是负面的指向,不希望男孩回来,而不是期盼男孩回到她身边。



03

默想之一


假如将这一章的情歌想象成一出剧作,你觉得以上的解读是否有合理性呢?



 


雅歌第五章

附录:女生眼中的良人形象

 

雅歌尽其所能,从嗅觉、感觉、触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来塑造占据女生生命全部的爱人形象。


a、在嗅觉上:

女生说:她的良人为“一袋没药”(1:13),以示挂在胸口好像可以时刻拿出来亲吻与嗅闻,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心肝宝贝!又像是在隐基底葡萄园中的“一棵凤仙花”(1:14),隐基底是不毛之地的一片绿洲【6】,这种隐喻,加深了女孩对她的恋人的专注:良人是唯一使她枯干饥渴心灵得以满足的。


b、在感觉上:

他们之间的相爱,发生在草地上,香柏树是他们的房屋(1:16-17)。而且,她的良人像苹果树一样,可以使她在其下得到安歇(2:3),这种感觉是一种平安!而苹果与葡萄干【7】则是催情果,使她的欲望得到大大的、畅快的满足(2:5)。


c、在触觉上:

二章6节,所描述的是她与良人交合满足后,相互抚摸、搂抱的情形。反映出两人如胶似漆,不愿分离的爱。三章1至3节,女孩在夜间,寻遍城中街道,到处不见她心爱的良人,其焦急的心情通过重复的“我寻找他,却寻不见”(3:1b,2d)流露。当她终于找到了心上人时,诗歌发挥触觉的力量——“我拉住他,不容他走”!用手与手之间的紧紧相扣,来表达一种失落、分离后重逢的惊喜。“领他入我母家,到怀我者的内室”(3:4),则预示着更亲密的身体接触——鱼水之欢(参3:5)。


d、在听觉上:

二章8至9节,将良人比喻为蹿山越岭的羚羊与小鹿,是从听觉上来塑造他们彼此的爱情。良人完全占据了她的心,使她朝思暮想,良人的一点动静,都足以使她的心“怦怦”地跳。


他的声音也令人心醉,二章10至15节,基本上是从声音方面来描述她的良人。良人邀约她,到野外去谈情说爱,说现在正是春和景明、百鸟啼鸣,促生爱的季节(2:11-13)。良人也热情地赞美她的声音,是如此的温柔,使他神魂颠倒、遐想联翩,迫不急待地想在隐秘处拥有她,看看她,并听她的柔声细语(2:14)。


e、视觉上:

对良人在视觉上的描述,集中于五章10至16节这一段。她从脸上开始描绘,然后到手、到腿,最后又回到口,色彩感与形象感非常强烈,也令人神往。


脸白而且红:说他的脸白而且红,超乎万人之上,是形容他非常有神采,容貌出众(10节)。


头如精金:则是形容他的高贵气质(11节)。


发黑如乌鸦:浓浓的密发,是健康的体现,黑如乌鸦更与黄金般的头部匹配,愈显高贵。


眼如溪水旁的鸽子眼:用清冽透亮的溪水,和温顺的鸽子眼,来形容他的眼球,用纯净的奶白色来形容他的眼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深陷在眼窝里的眼睛【8】,蕴藏着深邃的智慧,以及温柔的神情。


两腮如香花畦,如香草台,嘴唇像百合花:用色彩斑斓的花,来形容她良人的两腮和嘴唇,视觉的愉悦,加上嗅觉的舒畅。她与良人之间,眉目传情,脸颊彼此亲昵【9】。


双手好像金管,身体如象牙:这里用金管、水苍玉、象牙、蓝宝石这些稀少昂贵的宝物,来形容良人的手和他的躯体。金色、绿色、白色、蓝色交辉相映。形容她的良人美得刚健有力,又美得高雅,美得斑斓。


腿如白玉石柱:从大腿到脚踝,其美如白玉石柱,如安在精金座上一样稳健,其形状雄伟,玉树临风。


口极其甘甜:对女孩来讲,她的良人不但美,而且是可拥有的;不但可欣赏,而且可亲近。所以,当她形容完了良人无以伦比的美之后,她完全陶醉在彼此亲吻所带来的满足中。


总之,在她眼中,良人全身上下,都全然可爱(16b)。对他们而言,爱人不是遥不可及的,爱情也不是纯精神层面的,他们彼此可以相亲相吻,陶醉在欣喜若狂的性爱经验里,全身心都得到满足。



【1】卡森(D.A.Carson)著,顾华德译:《为了神的爱(下)》(台湾:天恩,2007),页143。

【2】戴维逊(Davidson,Ecclesiastes and Song of Solomon,135-136)。转引自黄朱伦、吴仲诚著,吴瑞诚译:《天长地久雅歌情》(台湾:校园,2004),页18

【3】《雅歌》学者格莱德希尔(Tom Gledhill)认为,女孩的恋人“把门闩弄得咯咯作响,并企图进入”,具有双关的含义,有含蓄的性挑逗的意图。参氏著,秦蕴朴译:《雅歌:爱的诗篇》(台湾:校园书房,2011),页247。

【4】同上。

【5】同上。  

【6】可参黄朱伦、吴仲诚著,吴瑞诚译:《天长地久雅歌情》(台湾:校园,2004),页88。

【7】卡洛德说,葡萄干是强烈的性爱象征。可参卡洛德(G.Lloyd Carr)著, 潘秋松译:《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雅歌》(台湾:校园,1994),页105。

【8】可参卡洛德(G.Lloyd Carr)著, 潘秋松译:《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雅歌》(台湾:校园,1994),页169。

【9】卡洛德说:“嘴唇像百合花,滴下没药汁”最好解释为亲吻的图画。这种处理很有道理,因为前面刚刚描述了良人含情脉脉的眼睛,这很自然是脸与脸之间的亲昵。同上,页171。




04

每日新经文及简释

希伯来书 第五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希伯来书》第五章释经 | 朝圣者的第五堂课


“认识他吧?”第五堂课,老师继续展开早已准备好的画轴。


“麦基洗德?”“对,就是他!”


“神龙见首不见尾,我们只知道他是个神秘人物,并不像亚伯拉罕、雅各及其他列祖,也不像摩西和亚伦那样被人了解,只知道他被称为‘永远的大祭司’。到底为何要这样称呼他,好像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与耶稣又有什么关连?”


“好,麦基洗德的许多事情,我稍后再讲,因你们暂时无法听懂我在讲什么。耶稣不但像亚伦一样蒙神所召做祭司,这点对吧?但耶稣却不是亚伦的体系,这点也对吧?那祂怎么能做祭司呢?也就是说:祂依赖哪一个体系来做祭司呢?就是他!麦基洗德。祂与麦基洗德一样,永远为祭司,超过了亚伦体系。因为衪是完全的,也只有麦基洗德与祂作类比,较为合适。


好了,既然祂是永远的大祭司,那么,凡顺从衪的人,不也就被永远地拯救吗?”

......


“话要说回来,假如我们离开了这样的道理,结果会是怎样呢?”


“被咒诅,就像那荆棘被火烧一样”。学生们个个眼神焦灼!


“不过,我深信你们都不是这类人,就凭你们一直以来为主所尽的力,和服侍他人所显出的爱心。但信仰在地,如逆水行舟,你们仍要坚持,就像那些前辈,他们为了信仰历经艰辛,其动力是神的应许,你们也当如此,万不可因眼前的困难而却步。”


05

默想之二


老师所劝勉的学生,不是活在象牙塔里的对象,而是正为信仰经历着各样的痛苦。而老师除了教导之外,依然对这群经历痛苦的人,有许多痛苦的责备。因为,苦难有时会使人埋怨神、迁怒于神,以致远离神。


在我们的生命中,真诚的责备是我们成长的需要。有时讲了夸大其词的见证话,圣灵在温柔地提醒我们; 有时一句放肆的话,旁边肢体的直言相告; 有时在服侍上不切实际的幻想,因着阅读圣经被责备; 有时对同工过分苛刻的要求,因看到一位同侪的眼神而内省; 有时因过分沉迷在某些事物,比如游戏,因听道而检讨......


总之,被责备是痛苦的,但绝对是必要的!


唐代的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有句: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太宗以魏征如镜子。你的朋友中,有可作镜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