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4月25日 | 把我眼泪装在祢的皮袋里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五十六篇
1 神啊,求你怜悯我。
因为人要把我吞了,
终日攻击欺压我。
2 我的仇敌终日要把我吞了,
因逞骄傲攻击我的人甚多。
3 我惧怕的时候要倚靠你。
4 我倚靠神,我要赞美他的话;
我倚靠神,必不惧怕。
血气之辈能把我怎么样呢?
5 他们终日颠倒我的话,
他们一切的心思都是要害我。
6 他们聚集、埋伏,窥探我的脚踪,
等候要害我的命。
7 他们岂能因罪孽逃脱吗?
神啊,求你在怒中使众民堕落。
8 我几次流离,你都记数。
求你把我眼泪装在你的皮袋里。
这不都记在你册子上吗?
9 我呼求的日子,
我的仇敌都要转身退后。
神帮助我,这是我所知道的。
10 我倚靠神,我要赞美他的话;
我倚靠耶和华,我要赞美他的话。
11 我倚靠神,必不惧怕。
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12 神啊,我向你所许的愿在我身上,
我要将感谢祭献给你。
13 因为你救我的命脱离死亡。
你岂不是救护我的脚不跌倒,
使我在生命光中行在神面前吗?
省思:
神对于我们的苦难,
并非无动于衷,
祂不会因管理浩翰的宇宙万物
而没有时间顾及我们的眼泪。
耶稣亦曾指出:
“就是你们的头发
也都被数过了”(路十二7)。
祷告:
“主的安祥笼罩于上,
为镇定我的焦躁不安;
主活泼的生命在我周围流动,
要振奋我畏缩的心志。
主的临在充实了我的孤寂,
祢的预备使一切成为美好。”
(Samuel Longfellow, “I Look to Thee in Every Need”)
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传道书 第十二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传道书》第12章|死亡的教育意义
1至8节这一段,提到未来的消逝,与前一段十一章7至10节,所强调的珍惜当下的论调,形成对比,并且后者出于前者,对于智者而言,活得明白不等于能掌控未来。人永远无法确定未来是否比现在好,但是,在未来有件事情不可回避――死亡!一旦认清这一事实,就可以从十一章7至10节所呼吁的喜乐来开始。不过,十二章总结性地说:死亡使人看破一切浩瀚的幻像,以及最终的好处,它同时也洗净一切徒劳的灵魂,因为人最终要归回上主(7节)。人在死亡之后永无止境的长眠的事实,使人警醒地活在当下,也欣然接受当下发掘的珍宝。
这段经文用多元的情境,表示死亡在生命各领域,所带来的恐慌与其必然性,其手法是花絮式的。从宇宙坠入毁灭,从家庭坠入葬礼,其中伴随无数象征性的意象,像是一篇讣文,一个墓志铭。
1、宇宙的毁灭(2节)。从宇宙的黑暗,到云彩的返回,黑暗都占了上风,赋予生命的阳光不再显现。
2、住所的毁灭(3节)。从无能的男性看守者,到衰弱的女性推磨者和两眼昏花的女性观望者,看到死亡也夺去人赖以生存的能力。越来越年老的夫妇,住在一个越来越破败的屋里,原先充满活力的屋子已经成为空壳!
3、商业的毁灭(4a)。原先熙攘来往的商业环境如今变成荒野,大街上的推磨声也变弱了,雀鸟的声音取代了歌女的声音。
4、自然界的毁灭(5a)。植物枯死,自然界显得萧条,遍地荒凉,一切看起来都了无生机。
5、个人的毁灭(5b-7节)。大街上能看到的是吊丧的队伍,送逝者进入长眠的永恒之家,能看到的都是象征着破裂生命的象征物,人的生命归回了尘土与神。
我们看到,这一段从宇宙、到住所、到商业、到社区环境,到自然界,一一走向荒凉萧条,人类任何一个领域,都被死亡所害。然后,有一支送葬的人群,列队走入大街(5b)。
所有的人,都要如此穿越生与死的交叉口,然后进入死亡这个“永恒之家”。从3节的住所流动,到死亡的永恒之家,是一条不归路……真是虚空之至(8节)!人生就是这样令人烦恼,死亡是典型的敌人。
不过,人类虽然面临众多的蹂躏,最后会有这么一个结论:残忍的死亡,会让人的身体回归大地,也让人的气息,归回赏赐气息的造物主(7节)!传道者并没有沉溺在死亡颂中。
故此,我们看到,传道者向少年人(1节),传递了一个生命的新亮光:连死亡都具有教育意义,他要少年人尽力活出生命(11:9),从接纳死亡开始。这也是为什么会在七章1至14节里,要他们去吊丧之家,反而要避开快乐之家,因为唯有借着哀悼,才能找到真正的喜乐(7:3)。
03
默想之一
我们看到,在结尾处,传道者揭晓了他的意图:死亡是一间安宁病房,濒死的人,在这里教导还活着的人。既然死亡是人生的终局,他就用开头的想法作结论——“凡事都是虚空”(8节,参1:2)。但他依然指出生命之钥――人可以坦然接纳死亡,进入上主的安息里,活出平凡而荣耀的生命。
谈谈传道者对死亡的态度,如何影响你?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腓利门书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腓利门书》| 互换的团契
这封被称为保罗的私人书信,处理的不单纯是保罗自己、腓利门与阿尼西母之间的问题,和好是这封信的目标。他有技巧地叙述这目标:他要求腓利门——他福音所生的兄弟(19节),要用特殊的爱,来饶恕他之前的奴隶阿尼西母。尽管,阿尼西母曾对腓利门有损(参11,18节)。而如今他信了耶稣,他们之间被要求去发展这种虚己的美德:阿尼西母需要被饶恕,腓利门则需要应允这饶恕;阿尼西母需放下惧怕,而腓利门需放下骄傲。他们都要去实践作为基督徒之间的团契。
团契,正是本书的主题。不过,保罗的团契是一种“互换”的意思,最起码包含罗马人“合伙”的意思,共同得益和一起承担亏损。
他先印证自己与腓利门的关系(1-7节);接着,用最亲密的言辞来说明自己与阿尼西母的关系(10-14节)。他将阿尼西母与腓利门拉了进来,将彼此连结在一起,就像是基督,将自己与受害者和罪人连结在一起,因此成就了和平。也就是说,这种“交换”的方式,所达到的和好目标,正是福音内涵的实践。通过谦卑、饶恕、和好来建立教会。那么,两人之间的成就,就是教会的成就;透过“交换”这团契的内涵,来落实基督徒的美德。
05
默想之二
唐慕华指出:今天教会被自恋文化所侵蚀,她说假如要胜过自恋,其中一个办法就是,邀请每一个基督徒稳定地委身于一个以耶稣基督为中心的群体里。因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是自给自足,而是一种互换的生命,不是独立自主,而是互相依赖,一边付出一边接纳别人。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也需要帮助别人,在需要别人的时候帮助了自己。
强壮的人服侍软弱的人,不过,软弱的人也服侍强壮的人。不管你自我感觉多么卑微、不好;也不管你自我感觉多么好,你来吧,加入教会每次的崇拜!你的每次准时到来,每次在祷告会中参与、在小组中出现、在其它服侍上参与,带给别人的是多么大的安慰。
你付出,你也得到;别人需要你,你也需要别人;教会需要你,你也需要教会;你既不需要因自己有什么缺陷而自卑;也不需因自己的不凡而自傲!这就是成熟生命的体现——在互换中不断成长的生命。
今天,保罗、阿尼西母与腓利门,使你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