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 | 2024年3月14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411天前 | 319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靠近伤心的人
2. 每日经文 | 箴1章-选择谁?
3. 默想之一 | 寻求智慧
4. 每日加量 | 林后13章-保罗的宣泄
5. 默想之二 | 依然是蒙恩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3月14日 靠近伤心的人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三十四篇 15-18节


15 耶和华的眼目看顾义人,

     他的耳朵听他们的呼求;

16 耶和华向行恶的人变脸,

     要从世上除灭他们的名号。

17 义人呼求,耶和华听见了;

     便救他们脱离一切患难。

18 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

     拯救灵性痛悔的人。


省思:

置人于死地的是“罪”,而非“苦难”。

“作恶者自作自受,一切的罪皆是自杀。”

(Alexander Maclaren,The Psalms,1:330)

恶者在苦难中完全绝望,

凡重要的一切都灭绝了;

义者却在其中感到神的亲近——

保守祂的儿女走过一切逆境。


祷告:

亲爱的神,

感谢祢安慰的话语,

施行的拯救,医治的临在。

我受苦时,请在耶稣基里成为

我的救主、疗伤者和同伴。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箴言 第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箴言》第1章|选择谁?


箴言一至九章,构成独立的单元,说是大卫的儿子——以色列王所罗门的箴言,现今大部分学者认为,这不具有历史性[1]。托所罗门的名,是为了显示其作品来自以色列的智慧传统,如同在二十五章1节涉及到的希西家,目的也一致。


一开头,作者以父亲自称,像教导自己的孩子的口吻说话,教导他的儿子(也可能是学子)要听的话,以致趋吉避凶,活出一种智慧的人生(包含智力与德性等等)。不过,作者并没有夸大智慧到一个地步——超越雅威!他反而将智慧放在敬畏以色列的神下面,这也正是八章22至36节这段将智慧当作雅威的创造媒介的原因。智慧只能第二,至尊的乃是雅威。这样,一章2至7节就将本书的目的交代了。


在一章8至33节,发出一正一反两方面的劝勉,8至19节,警告,不要受恶人的引诱;20至33节,则劝导要主动倾听智慧者的声音(倾听应该成为习惯,参8、10、15节))。这两方面的劝勉,也意味着是两条路,作为智慧之子,该选择哪条呢?


智者先讲恶人的危害性极大,不但害人,还危害社会、杀人越货(11-17节),最后也将咎由自取,加速灭亡(18-19节)。这个极大危害性的恶人,为何会吸引那么多人跟从他,而误入歧途呢?因为他具有极大的诱惑性,使跟随者的自我认知被扭曲,误以为自己很强大(11-12节),就凭着他们通过掠夺而获得的满屋财富可看出。尽管他们的自我膨胀有一定的道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看似是颠扑不灭的法则(13-14节)。然而,智慧之子,不可信任这种弱肉强食的法则,因为,这毕竟是一个谋财害命,也将自己葬送的道路(18-19节)。


那作为智慧之子,该选择哪一条人生道路呢?智慧之子的父亲,要求他,从人世间去挖掘,其实这位智慧的女皇是不难找的,因为她在大街上,开设讲堂,收徒传道。其公开性也与那些引诱人入歧途的恶人一样。也就是说:智慧其实并不难找,不是缺乏,而是缺乏发现。所以,关键点是要有趋善避恶的决心,要有肯听警示性言语的心,因为忠言逆耳,难以让人接受。


假如像那些愚昧人(恶人),轻忽责备,罔顾知识,不听劝告,那后果不堪设想,灾难必然很快临到他;到时他求天不应,求地无门。凡不听智慧女王的也将这样自吞苦果,必害己命。





03

默想一


对这位箴言的老师而言,该如何把自己生活驾驭得很好,就称为“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是去放胆过自己的生活,尽管里面有很多无法避免的困难。到哪里去可以找到这等智慧呢?他回答了这个问题——从各个领域中去寻求智慧!也就是说,在自然世界里反复琢磨、探讨、寻求。因为智慧的老师认为,雅威在自然世界里放进了内在定律,可以使那些努力寻求、认真对待的人获得。


试谈谈,在我们的文化里有无类似箴言一般的“处世的智慧”呢?


 [1] 关于作者问题的更多讨论可参考川普·朗文(Tremper Longman III)著,谢青峰译《如何读箴言》(台湾,友友,2007),页227-228。





04

每日加量 

哥林多后书 第十三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哥林多后书》第13章 保罗的宣泄


在书信的最后部分(12:14-13:10节),保罗的言语非常严厉。书信开头那种温情(1:3-7, 2:14-17),在7章11节中,对哥林多人在洁净上的赞誉,都完全不见了,反而是愤怒的倾泄(13:2节)。为何会这样呢?愤怒为何要在信的最后部分才发作呢?因为保罗担心他们在信仰上糊涂,黑白不分。现在先写信给他们,免得第三次见面时,会使用使徒的权柄,严厉地对付他们(13:5-11)。为了造就他们,他重申他写信的目的:


1、他们必须悔改(1-5节)


尤其是对他作为基督代言人——使徒身份的怀疑。如果他们拿不出什么证据,来证明他不是使徒,那最好......千万别因保罗相貌不起眼,气场不够,而相信那些假师傅的话。要知道,在他们身上所显出的大能,却是因着基督而来的。怎么来的呢?是神加给被钉十字架,软弱的基督而来的,祂如今却已经复活了。保罗也软弱,却显出神的大能——哥林多人难道不是因为他而得到基督的复活大能吗?为何到如今,还不能领会到这种弱者显大能的奥秘呢?


2、他们必须省察(5-10节)


他们对自己身份的理解,正确吗?有信心吗?要知道,他们在神面前,不是“可弃绝的人”,乃是和保罗一样,有“基督在心里”的人。所以,他们不可自弃,需要行为端正,在神面前作完全人,因这是天父的心意。他们要理解保罗的良苦用心,尽管他对他们非常严厉,但这是为了使他们得造就!哥林多人,好好省察吧。


3、最后的祝福(11-14节)


书信的最后几句话,保罗再次将群体生活的要领,作些撮要。之后,依然如往常一样,奉三一神祝福他们——他们能悔改、能省察、能作完全人......。除非这是出于三一神的工作!否则,一无所成,一无所能!




05

默想二



我们读完了这两封信,非常感恩,因着哥林多人,我们踏实多了。如此伟大的保罗,没有回避现实——他所建立、所牧养的教会,竟然是五花八门,道德有伤风化,与他关系恶劣。但这一塌糊涂的教会,依然是蒙恩的!


看来,之所谓教会服侍,不可失去的信心就是:三一神的恩惠与慈爱,一直没有离开看起来这么糟糕的教会!圣灵也一直在其中做工,为要成就祂的旨意——使教会成为“完全”。




▓ 本文插图选自法国画家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