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 | 2023年12月10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507天前 | 316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主,我的眼目仰望祢
2. 每日经文 | 代下10章
3. 今日默想 | 愿听长者言
4. 每日加量 | 启示录1章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2月10日|主,我的眼目仰望祢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百四十一篇8-10 节


8  主耶和华啊,我的眼目仰望你,

     我投靠你,求你不要将我撇得孤苦。

9  求你保护我脱离恶人为我设的网罗

     和作孽之人的圈套。

10 愿恶人落在自己的网里,

     我却得以逃脱。


省思:

基督徒有时遐想,

可否暂从门徒生活中告假。

有懒洋洋的声音建议说,

情况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紧急,

夜可能还很长。

于是有一个试炼时刻临到,

我们必须决定是否委身,

从而巩固了对基督的忠心,

祂要求我们

“总要警醒祷告,

免得入了迷惑”(可十四38)。


祷告:

神啊!

祢既是目的,又是方法:

祢是我前往的地方,

也是我去的道路。

请保护我不受迷人的诱惑,

提防“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

今生的骄傲”引我偏离正道,

追随其他的神祇偶像。(约壹二16)。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历代志下 第十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历代志下》第十章王国分裂


从十章至三十六章,进入历代志第四部分的叙事,从所罗门之后的王国历史,一直到被掳归回。这段叙事,与列王纪不同,没有对北国平行的记载;在列王纪上十一章,所罗门得到雅威的宣判,他的国要分裂为两半,因为他犯罪跟随别神(王上11:11)。接着,就是对两个分裂国的报道。而在历代志,没有对所罗门的罪作任何交代,将王国分裂的原因,完全归咎为罗波安的失策,他没有听从朝中老臣的意见,因此给了耶罗波安怂恿北方十个支派分裂的机会,叙事人认为耶罗波安及北方十个支派的这等行为属于背叛。


叙事人以极其浓重的笔墨描述了因罗波安的愚蠢而导致王国分裂。看来,分裂亦非不能逆转,罗波安即便不能完全避免,但他还是有机会,至少可以逆转一些情况,不至造成如此严重的结果,是因为他根本不了解民情:在所罗门统治时期,因为大兴土木,造成极大的民怨。百姓期望新王能够比他那自信又强势的父辈仁慈一点,减轻劳役。所以,他们在耶罗波安的带领下,向罗波安申诉(4节)。


罗波安并没有采纳朝中元老的意见,反倒采纳了较年轻的王室参谋的意见——以比所罗门更为暴戾的方式,来统治他们(6-11节)。


所约定的三天期限到了,耶罗波安带领百姓,到示剑来见罗波安。罗波安告诉他们,他的鞭子,比他父亲所罗门所用的还要更为可怕(12-15节)!


百姓看到申诉无门,罗波安对他们的重担并没有同情心,深感他不再适合作他们的王,也就不再拥戴他作王了,这样,十个支派从大卫家分裂出去了(16-17节)。


罗波安看到这形势,就作出令人堪忧的努力来恢复合一,他既然知道百姓对作苦工,已经忍无可忍,却差哈多兰这位在所罗门时期掌管苦役的头目,去解决这个问题。可想而知,以色列人是多么恨这位所罗门的打手,他们用石头将哈多兰打死!罗波安只能落荒而逃,回到耶路撒冷(18节)。从此,北方的以色列十个支派彻底从大卫家分裂出去了(19节)。




03

今日默想


所罗门辉煌的成就并没有传下去,到了他儿子罗波安之时就一落千丈了。叙事人认为其中的原因是罗波安的愚蠢,不愿意听从朝中元老的话。罗波安的愚昧行径,与中国的一句俗话所说的一样——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意思并不是说,老年人一定比年轻人有智慧。而是说,这班老臣非常了解所罗门时代的劳工政策,积累了许多民怨,他们当时或许也曾谏策所罗门,但强势、自我感觉一直特别良好的所罗门,根本听不进去!今天或许他们认为是个机会,但没想到,新王罗波安更为愚蠢!


我们今天的思考是:你有无一些有智慧,对你直言不讳的属灵长者呢?





04

每日加量

启示录 第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插图出自《路德圣经》,1534年)【主神现身,穿白衣,口吐长剑,面如烈日放光;约翰俯伏主神脚下】


《启示录》第一章 历史与异象


约翰开门见山地说,他以下写的内容,是在异象中所见的,哪怕是稀奇古怪的东西,都是由历史的“耶稣基督”所启示的。因此,他告诫我们,当你面对这封写给“代表所有教会的七个教会”的信的时候,需以历史的眼光来读——需要从主后第一世纪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信仰,以及在这样生态环境之下的角度来读。在1至7节中,显然地,给了我们这种直观的历史感。


不过,在8至16节,焦点由拔摩岛忽然转到异象中,让人看到一位装束和面貌奇特的“人子”。约翰在此,将人间的历史,扩展到异象的世界。给人一种“历史与异象”相互交融的感觉。这不但肯定人间世界的真实,更让我们看到“人间世界”与“人子世界”之间的互融性——历史向永恒开放,而永恒则进入历史里。这正好将第8节的真相解释了:耶稣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意思是说:祂是历史的主、也是永恒的主。这就提醒了我们:


第一,需要把耶稣基督、主神与人子,当作一回事,因为祂具有历史性,人间历史在祂掌管之下;甚至,因着永恒进入历史的事实,祂有时会改变/决定人间历史的走向(参8、17-19节);


其二,哪怕现实世界和异象世界多么不同,而耶稣基督(1节)、主神(8节)与人子(7节),是解读“异象”与“历史事件”的关键点——耶稣就是联络这两个不同世界的媒介。故此,不能因异象就轻忽历史,因为异象的基础就是来自于历史;也不能为了历史,而忽略异象的超然性。因为这两者,如前面所言:互相渗透。


第三、约翰的思维是图画性的,他是以文学的角度,来描写其精心想象的意境。文学不是简单的打字机,毫无主旨或道德色彩,它自身就具有神圣性,正像约翰所说所看见的“现在的事,将来必成的事”(1a节)。这些记载的内容连续在一起,彼此重叠,也相互解释。


第四、约翰像是艺术家,将他所认可的大师作品里面的元素加进他自己的作品里,他大量使用但以理书7与10章的资源。当然,无论怎样创作,一定是为他自己的启示录服务的;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在有“共识的”、被称为“圣言群体”中,去传达他的思想,他绝不会只是为了将异象忠实地记载下来,而是带着对七教会的意图。


思考问题


从以上的经文,你能想象耶稣的样子吗?约翰的异象,对耶稣样子的形容真实吗?另外,你能认可从以上四方面所提醒的方式,来解读启示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