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7月28日 | 将来出生的百姓要赞美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百零二篇18-22节
18 这必为后代的人记下,
将来受造的民要赞美耶和华,
19 因为他从至高的圣所垂看。
耶和华从天向地观察,
20 要垂听被囚之人的叹息,
要释放将要死的人;
21 使人在锡安传扬耶和华的名,
在耶路撒冷传扬赞美他的话,
22 就是在万民和列国聚会侍奉耶和华的时候。
省思:
约伯记五章7 节中的沮丧说法:
“人生在世必遇患难,如同火星飞腾”,
被以下这句光明的话语所抵消:
“将来受造的民要赞美耶和华。”
若在世上一定会有痛苦、悲伤,
颂赞与救恩更是必然。
若罪有不可避免的后果,
恩典所带来的结果则更无法逆转。
祷告:
我主我的神,
我环顾自己周遭的废墟——
背弃的诺言、阴谋诡计、受挫的爱,
我感到消沉低落。
于是我重温那来自信心的盼望——
圣灵的降临、基督的救赎、
被赎之民的赞美敬拜——
我又振作起来。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士师记 第三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士师记》第3章|三位士师的例子
第三章1至4节,算是本章的导论部分,它反映了约书亚记一章七至九节,十三章二至六节,及廿三章的主题。让我们看到,约书亚死的时候所剩下的各族──成了以色列的网罗。当然,士师记将以色列人的背道作为基本肇因,耶和华藉此试验他们对信仰的忠诚(2:22),及让他们学习打仗的经验(3:1-2)。也就是说——进入迦南后,要长治久安,必须在信仰上对耶和华忠诚。否则,那些迦南人总是会虎视眈眈。第三章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记述了神兴起的三位拯救者(士师):
这一章几乎是整卷士师记的缩本,由三个长短极不同的故事构成:用了五节经文来写俄陀聂;关于以笏,用了十九节(12-30节);珊迦则是一笔带过(31节)。
“以色列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像是一句墓志铭,道出了众士师被兴起的原因:以色列行恶,敬拜迦南偶像——巴力和亚舍拉;耶和华就兴起极其邪恶的米所波大米王古珊利萨田[1],奴役了他们八年。
又因着以色列人的呼求,神兴起迦勒兄弟基纳斯的儿子俄陀聂[2],来拯救他们。
“犯罪——审判——呼求——拯救”,故事格式就呈现这般典范。以色列行恶——耶和华发怒——他们被人压迫(或者说是耶和华交付的)——以色列呼求——兴起士师(俄陀聂)打败敌人——国中太平XX年——士师死亡。
较之俄陀聂的简略,对以笏的描述则较为细腻(12-30节),属于较直接的一类。他的故事有好几处加上花边式的标志,以笏出奇制胜,策略大胆精彩,还有闹剧的元素,甚至拿秽物开玩笑,伊矶伦的头脑与他的脖子一样大而无用,不堪一刺,死后有可能因为流出来的大便的气味,他的仆人才进来。叙事人极其讽刺,这位摩押王的死,捧腹之余告诉我们,只要耶和华出手,对付敌人轻而易举。
经文还有一个隐藏的信息在此,士师记开头出英雄的支派,在结尾处却成了被同族所灭的支派。以色列在开头是对付外族人,到最后,却灭绝自己人。结局委实可悲!
本章的最末了部分简略地提一提珊迦,或许是为突出下面的女士师底波拉。
03
今日默想
便雅悯的名字,对希伯来文读者是双关语:其中一个意思是惯用左手的便雅悯人,他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使用有力的右手!然而,耶和华竟用不可能出击的人出击!
在许多社会里,惯用左手的人会遭遇极大不便。要向多数人看齐已不太容易,要被当作“不吉祥”而受苦就更不幸了。但是在耶和华看来,以笏的不利条件是可以转变的,就像用左手打网球的人可以变不利为有利一样!这点如何使你重新看待你的缺点?
[1] 古珊利萨田姓名的意思,是指‘双倍邪恶’。参昆达(Arthur E. Cundall)、莫里斯(Leon Morris)著,杨长慧译:《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士师记、路得记》(台湾:校园,2002),页69。
[2] 俄陀聂在士师记一章及约书亚记十五章都已重复提及。
04
每日加量
使徒行传 第十六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使徒行传》第16章 | 直到地极的实践
保罗的第一次宣教旅程,以耶路撒冷的会议为结束,外邦人怎样过神儿女的生活,是这会议的主题。在会议中间也有些波折,但以雅各为首的领袖,其开明程度非常高。
如今,上主将救恩赐给普天下所有种族的计划,有了基础的主线。犹太和外邦信徒的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双方就犹太妥拉的重要性,并外邦人毋须受割礼(割礼是成为神百姓的重要象征),已达成了共识;福音也彻底使外族人与犹太人,不需要增加任何条件,一样成为神儿女,彼此以弟兄相称(15:30-35节)。这一章分三段来思考:
直到地极的宣教版本(1-5节)
保罗与巴拿巴分开后,与西拉结成队,走遍叙利亚、基利家,又到特庇、路司得,展开了第二次宣教旅程,在这期间,一半血统是希腊人的提摩太,也加入为同工。他们将耶路撒冷教会的宗旨教导众门徒,人数也天天增加,看来合一的看见,最终带来教会的复兴。
这一路的宣教,基本特征都较相似:他们无论往哪里去,都与耶稣所吩咐门徒的使命,有密切的联系——“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所以,这宣教行动,也可以解说为“耶路撒冷——地极”的版本(16:1-5)。
马其顿异象的意义(6-10节)
保罗在马其顿,获得了朝向罗马的宣教异象,之后,他们来到坐落于罗马大道的腓立比(军事与贸易的伊格纳修大道)。这城市有相当多的罗马人(退役军人或是罗马公民)居住,这里是奥古斯都帝国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福音则在这里开花结果——吕底亚一家蒙恩。马其顿的异象,意味着弥赛亚国度,将要胜过凯撒王国。
效忠帝国与效忠弥赛亚不同的命运(11-40节)
这段有两个主题一致的故事:一个被鬼控制的婢女得到释放;一个是保罗与西拉在狱中蒙天使拯救。两者都道出福音已深入地极——阴间(牢狱是死亡的象征)。这种拯救最后的落脚点,则是一个看起来无法交差的狱卒,他因恐惧罗马的法律想自裁,却因着保罗和西拉而获救了,一家人也因此得到了属天的喜乐与平安。
思考问题:保罗与西拉因福音而入狱,天使又使他们获救,狱卒一家因着他们得到意外的拯救。看来,他们入狱、释放,“也是为着别人的益处”。这表明效忠于帝国与效忠于福音,所带来的完全不同的命运:一种为着别人而活的人生态度。他们的遭遇提醒你,当怎样看待你所遭受到的各样不顺利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