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2月6日 | 如水被倒出来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二十二篇12-21节
12 有许多公牛围绕我,
巴珊大力的公牛四面困住我;
13 它们向我张口,
好像抓撕吼叫的狮子。
14 我如水被倒出来,
我的骨头都脱了节,
我心在我里面如蜡熔化。
15 我的精力枯干,如同瓦片;
我的舌头贴在我牙床上。
你将我安置在死地的尘土中。
16 犬类围着我,恶党环绕我;
他们扎了我的手、我的脚。
17 我的骨头,我都能数过,
他们瞪着眼看我。
18 他们分我的外衣,
为我的里衣拈阄。
19 耶和华啊,求你不要远离我;
我的救主啊,求你快来帮助我!
20 求你救我的灵魂脱离刀剑,
救我的生命脱离犬类(“生命”原文作“独一者”),
21 救我脱离狮子的口;
你已经应允我,使我脱离野牛的角。
省思:
耶稣在十字架上
就承受了这样的仇视与痛苦,
祂的身上铭刻着酷刑的巨细痕迹。
然而,十字架却带来了复活。
人所犯下的罪大恶极,
却被神化为令人难以置信的最美之事。
祷告:
主耶稣,祢在十字架上
凝聚了世上一切的仇恨与苦难
(包括我所受的仇恨与苦难),
将之化为一番救赎壮举。
赞美祢伟大的名!
阿门。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约伯记 第五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约伯记》第5章|神的管教
以利法试图从约伯现今的处境来处理约伯的苦难(1-7节),他认为约伯在苦境中,哀痛是无济于事的。反而,约伯需要小心!向天呐喊之时,别生出“愤怒”和“嫉妒”(1-2节),那可是会带来灾祸的(3-5节);因这世界上并不存在无端的灾祸(6节),“不幸是人自己哺养出来的”【6】。言下之意,约伯所遭遇的飞来横祸,尽管不得而知,但一定事出有因。所以,约伯的申诉是无益的。他质问上主,直接向上主哀告,是失礼的(参6:3)。
不过,他不否定,约伯可以向神申诉,只是约伯需要端正态度——要像他一样将案件向神递交(8-16节),而不是控告上主。接着,他发出一段对神满有能力的治理的颂赞(9-10节);为他的恩慈与公义,以及对困苦穷乏的救赎而高歌(11-16节)。
因着神的这些性情,祂必医治救拔,施恩赐福予这样的人。也就是说,以利法的讲论,秉持着以色列圣约咒诅和祝福的原则,总的而言是不错的,他是对约伯直接向上主申诉的方法感到不满。或许他不认同约伯在三章1至26节的说话方式。他言下之意,约伯无论如何没有资格直接向上主说话,而是需要中间人,直接如此无礼是不对的。因此,他怀疑约伯的动机——他有无认识自己在神面前的态度?因为神是不会错的!
所以,他认为约伯所遭遇的应该是出于神的管教——就凭约伯现今对神的态度可以看出。所以,因他认为,神的管教是有益处的,约伯不可以轻视(17节),尤其是,经过管教后,迎来医治(18-19节),并全面福气的恢复(20-26节)。
03
今日默想
传说,有一天苏东坡在打坐,忽然感到明光照耀,世间万象与身心合一,遂写了一个谒子:“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注:八风指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称之为‘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然后,叫童子带给江对岸金山寺禅师佛印。佛印看完后,在后面写了两个字:“放屁!”东坡看完,恼羞成怒,乘舟过江找佛印评理:“禅师,我们为至交,你竟如此骂我!”佛印听后哈哈大笑,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东坡受禅宗影响至深,禅宗与传统佛教“苦修”的方法大不相同,禅宗讲究的是“悟”,也即是从万事万物中悟出真谛,使自己不再受“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的影响,笑谈怒骂,名利功过,都无所谓的一种自在豁达之境。当然,禅宗绝对不是遁世,乃是入世,佛印也是酒肉穿肠过的禅师。
以利法认为约伯在苦难中,对神不满的情绪,显然是不合适的,与佛印的观点有几分相似,认为“道行”不够,因为不能对人生遭遇“无动于衷”。
你认为雅威会接纳约伯过激的情绪吗?
【6】参冯象译本,见氏著:《冯象译注:智慧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8),页9。
04
每日加量
罗马书 第九章
读经音频: (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罗马书》第9章 | 以“死而复生”,重读以色列的历史
9至11章是罗马书的新段落,以弥赛亚耶稣的故事为焦点,来重塑以色列的历史,并以此来说明:以色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其实就是人类历史的缩影。下面从“弥赛亚死而复生的故事原型、以色列的未来与终末论”这三方面来理解,“死而复生”的故事原型,是理解以色列未来的关键。
9章开始有一段哀叹,11章33至36节则以一段颂赞为结束,有点像诗篇74篇和先知的哀歌。保罗说:以色列国难当头,光景可怕,他们的弥赛亚来了,他们竟不相信,不接受保罗和其他使徒所传的弥赛亚福音。其实,神的义已像应许的本质一样:是以撒而不是以实玛利,是雅各而不是以扫,以色列人却听不懂。最后,因着弥赛亚耶稣的忠信,约被更新,也带来了创造的更新。而那些犹太人呢?因着背叛被丢弃,这是在以色列历史中,就如刚才提到的以撒和以实玛利,雅各和以扫,因着神的拣选和丢弃,导致两者之间的区别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外邦人呢?则因着以色列人的被弃,而蒙福了。
当然这里不是说:如果以色列人不被弃,外邦人就不能得到福气。这里的意思是:以色列本来要促使外邦人蒙福,但他们因为犯罪,没有完成这一使命,如今,他们被弃了,这一使命反倒透过弥赛亚耶稣而得以落实了。
不过,只要他们能够像在摩西、以利亚时期的那些拜偶像的百姓,被谴责之后回转;现在,甚至在每一时代,当听到谴责而回转,就能够、也将会“被重新收纳”。他们最后的故事,也要像弥赛亚耶稣“死而复生”一样。因为神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持续有效!
弥赛亚“死而复生”的故事原型,是保罗解读“创造与立约”、“神的未来与神的百姓”等等的钥匙。几个关键点:
1)神与亚伯拉罕立约,是为了解决人类崇拜偶像和各样的罪。
2)亚伯拉罕的后代和其他人一样,本来是神形象的持有者,但他们没有活出召命,敬拜独一真神,作世界的光,而且,除了本身的罪外,还加上拜偶像的罪(2、7、10章)。
3)当神借着耶稣的死里复活,并圣灵的恩赐来成就祂的约,来显明祂的守约之义,以及祂对新创造的最终目的时,不但成就起初立约的目的——处理罪和赦免人,又使犹太人和外邦人,成为亚伯拉罕的后裔;借着立约来完成,也借着约的更新来完成(结36、耶31、申30章);既没有忽视新创造,又与称义、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等主题契合。
思考问题
通过这一章,你能够将以色列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当作是人类的缩影来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