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2年2月1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1184天前 | 260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有人靠车
2. 每日经文 | 斯9-10章-圣战?还是报复?
3. 今日默想 | 以恶报恶
3+. 附录四 | 拯救?还是破坏?
4. 每日加量 | 罗4章-亚伯拉罕信心的模型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2月1日 有人靠车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二十篇6-9节


6 现在我知道耶和华救护他的受膏者,

   必从他的圣天上应允他,

   用右手的能力救护他。

7 有人靠车,有人靠马,

   但我们要提到耶和华我们 神的名。

8 他们都屈身仆倒;我们却起来,

   立得正直。

9 求耶和华施行拯救;我们呼求的时候,

   愿王应允我们。

 

省思:

当祷告蒙神应允,令人欢欣鼓舞!

因神证实祂乃是得胜的神,

是介入历史、

以救恩回应世人需要的神。

人当有的回应是——

将欢欣鼓舞升华为颂赞。

 

祷告

“求主禁我别有所夸,

只夸救主舍身十架,

基督为我献身流血,

我愿舍尽虚空荣华。”

(Isaac Watts,"When I Survey The Wondrous Cross")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以斯帖记 第九至十章


第九章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第十章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附录4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以斯帖记》第9-10章圣战?还是报复?


故事本该到此就结束,犹大已成为列国的见证,许多人也因害怕末底改而加入了犹太籍。不过,亚甲族与犹大人的世仇尚未解决。


九至十章,记述了犹大人与亚甲族斗争的结局。他们在书珊城中,将亚甲族人杀绝作了特别的交代,“又杀巴珊大他、达分、亚斯帕他、破拉他、亚大利雅,亚利大他、帕玛斯他、亚利赛、亚利代、瓦耶撒他,这十人都是哈米大他的孙子,犹大人仇敌哈曼的儿子[1],犹大人却没下手夺取财物”[2](9:10)。


以斯帖将这些杀戮数目呈现给王,王仍然问以斯帖还有何需求,以斯帖要求将哈曼十个儿子挂在木架上示众,王便允准。


于是,犹大人在书珊城“将哈曼十个儿子挂在木架上,再杀三百人,仍然没有下手夺取财物”(9:15)。也在帝国的各省执行杀戮,“杀了恨他们的人七万五千,却没有下手夺取财物”(9:16-17)。


故事在本章的20至32节,把对与仇敌斗争的记述,作为普珥节来由的讲解。第十章,末底改高升带来整个民族的好处与和平。





[1]杀掉哈曼的十个儿子,是为了避免他们报杀父之仇,同上,页109。

[2]在中东,不夺取对方的财物往往是圣战的体现。犹大人这么做,就是刻意地回应这一传统,可参大卫.郝渥德, 胡加恩译:《旧约历史书导论》(台湾: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2006),页441。



03

今日默想


以斯帖与末底改所进行的杀戮敌人的行为,属于圣战吗?


案头上有不下十本的以斯帖记注释或著述,大致会类如以下,呈一边倒的观点:在看来没有神的一卷书中,充满了上主之手的运作,神眷顾被掳外邦的犹太人,就像创世记中约瑟的故事[1]。或者会说:以斯帖记是要反映在外邦统治之下的男女,他们是怎样依靠上主,而末底改和以斯帖就成为他们的领袖,对波斯人哈曼的报复也就顺应的解释为圣战[2]


支持圣战的立场,基本是从亚甲族与扫罗家族之间来建立关连,尤其是犹大人三次歼灭哈曼之族,而没有夺他们的财物,因此符合圣战之要求。


不过,圣经中可以称为圣战的,最明显的就是约书亚记六至十二章中,从耶利哥城的倒塌(6章),到攻打艾城(8章),杀死南方亚摩利五王(10章),到最后打败北方诸王(11章),基本有几个相同的要素。再者就是出埃及记十七章8至16节,和撒母耳记上十五章1至9节的内容。我们看其相关要素:[3]


第一、圣战必须有雅威的明文规定;[4]


第二、开战前有献祭或祷告,战后没有掠夺敌方财物,并有感恩祭。


第三、倘若夺了敌人物品,被视为取了当灭之物,就会连累群体,需要被处死。


以斯帖记中的犹大人,虽然三次没有掠夺敌人的财物,但叙事人却隐藏了前面两个要素,这就提醒人要小心[5]!假如,这只是犹大人自以为的圣战,那真有可能成为以恶报恶的报复行为!不过,叙事者却在沉默,这不仅是叙事技巧,会不会叙事人另有看法?他始终未作评判,留给别人去猜测。


你会如何评述犹大人在合法的前提下,对外族人的报复行为?



[1]贝利. 魏柏(Barry G .Webb)与本文有相似的看法,可参该著:《五彩缤纷—旧约五小卷》页192。

[2]可参卡莲.约伯斯(Karen H . Jobes):《国际释经应用系列:以斯帖记》,页212。

[3]冯拉德(Gerhard von Rad) 对圣经中的圣战列举了12项元素,可参吴献章:《神鬼交战——旧约议题面面观》,页105。

[4] 吴献章认为:以斯帖记有很多次机会可以提到雅威神,但却没有出现,可以这么说,根本谈不上圣战。同上,页106。

[5] 也就是说,叙事人未见得会同意剧中人的道德立场,吴献章在这方面有共识,同上,页117。



附录四 | 拯救?还是破坏?


“我们是谁”?“他们是谁”?如何来界定犹太人的身份?他们有别于万民的特征是什么呢?这是叙事人笔下的主角所关心的,也是他们一直在寻找的,我们需要从更大的叙事架构来理解:


1、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12:2-3)


先从定义以色列、犹大身份的亚伯拉罕之约谈起,其核心意义就是,神拣选亚伯拉罕,与他立约,目的就是要挽回大洪水后,挪亚所带来的失败,将巴别塔事件所带来的分离局面解决。以色列成为一国,不是自己独享神的恩典,乃是要成为神的代理人,来实现亚伯拉罕之约,把万国从拜偶像的世界中拯救出来。


2、他们是祭祀的国度(出19:6)


你怎样来实现使万国蒙福的使命呢?怎样彰显独一神的信仰?就必须是以祭祀为中心的生活,这是出埃及形成一个国度的目的,会幕和圣殿是他们生活的中心,体现着他们的身份,向世人昭示着——惟有雅威是独一的神,而外邦所拜的都是赝品。

另外,在所罗门献殿的祷告中,有七项内容,其中有一项就是关乎圣殿对外邦人的使命(列王纪上8:41-43):


论到不属你民以色列的外邦人,为你名从远方而来, (他们听人论说你的大名和大能的手,并伸出来的膀臂)向这殿祷告, 求你在天上你的居所垂听,照着外邦人所祈求的而行,使天下万民都认识你的名,敬畏你像你的民以色列一样;又使他们知道我建造的这殿是称为你名下的。


从历史上看到,以色列人在践行亚伯拉罕之约上,一再地失败,他们自己成为拜偶像的民族,结果惹动神的愤怒,被掳到外邦的偶像世界,不但没有解决外邦人的问题,自己都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说:当以色列人失去圣殿,就失去了身份,也失去了使命。谢品然说:“圣殿的瓦解,象征着犹太国民族信仰和精神的崩溃”[1]。故此,他们理解被掳,被上主抛弃,这都是背约的后果。


3、谁在玩骰子(普珥)[2]?上主?还是犹大人?


有了上面的这些探讨,就该有个结论了,叙事人实质上是将犹大人被掳于外邦,那种被咒诅的生活表达出来,他们极力想找回自己的身份,就透过末底改和以斯帖这两位连名字都带着异教色彩的人来体现[3],似乎把这两位人物比作是约瑟、摩西、约书亚、扫罗王、但以理,带领他们打圣战的英雄[4]。然而,叙事人透过剧中人自身的缺陷,比如像末底改为了防止以斯帖在选美大赛中节外生枝,极力要她隐瞒作为奴隶的身份;又比如,以斯帖在最后的蜕变,由一个顺从的弱女子,演变为与亚哈随鲁王一样的权能者,由可爱的少妇转化为冷血的女杀手,对比哈曼,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以色列人,实际上过着与外邦人一样的生活,他们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灵性上,都不能成为外邦人的光,甚至比外邦人更恶。[5]


假如以色列南北国的分裂,导致北国离开正统的信仰,他们没有了圣殿、也少有先知的声音,使他们活在背约的咒诅之下。那么,被掳到波斯的犹大人就更甚,连雅威的名都不提,也不寻求先知的声音,就直接杀戮仇敌。


故此,我们不禁要问,到底谁在玩骰子?是上主吗?祂为了犹大人,这样草菅波斯人的命吗?先容许哈曼来玩,使他自认为末底改这次死定了,当骰子抛出去了,结果却被反转了!


还是哈曼?一个凡事都要“普珥”(掣签)的人,却是一个拙劣的赌徒,结果死在自己所抛出的骰子上!


那么,是末底改在玩骰子吗?他一旦看到机会,就抓住,不管用什么手段,最后用美来做赌注,成就了一件极大的事!


以斯帖也在玩骰子吗?当看见自己的身份将暴露,尤其是听到末底改的那句恐吓的话之后,便孤注一掷,开始了寻求她的身份,一旦获胜,就穷追不舍,将仇敌赶尽杀绝,甚至在玩弄文字游戏,将杀戮之日记下来,让历世历代的犹大人以杀戮之日作为获救的纪念。她认为这是神的拯救?还是故意造势,误导当时的民众,将这本来就模棱两可的“普珥”,理解为神的拯救?


看来,在上主缺席的这一连串事件中,大家都在玩骰子,当骰子每次抛出去的时候,故事都朝有利于犹太人的方向发展。尽管看来是机缘、是巧合,还是有规则可循,这基本的规则就是,谁获得权力,谁就胜出。谁掌握了帝国的话语权,谁就胜出。谁抓住帝王的好色之心,谁就胜出。在他们的世界里,权力是可以被利用的。末底改就是利用美色,来成就大事的人,他因此成为犹大民族的英雄。以斯帖也看见这宫廷权术的漏洞,善于将自身的优势展现,在这生死攸关之时,把握言语的分寸,满足帝王的爱美之心。结果,她大放异彩,令人炫目,不过这花像罂粟般,在不知不觉之中,使他人受害。


哈曼被以斯帖和末底改打败了,犹大人反倒辖制了仇敌,甚至可以大快朵颐地将仇敌歼灭。可是,他们真的得胜了吗?事实上,他们反倒被自身的恶打败了,正如吴献章所言:“受害者成为加害者”[6]。他们并没有成为“君尊的祭司,圣洁的国度”。他们想透过节日来肯定身份,作为救赎的叙事,没想到却走得更远,反而使身份更为丧失——从“信仰神百姓的身份”而变成只具有“民族性的身份”。


普珥节,只不过是一个抽签的节日,一个无法确定其意义的节日。本来是要通过这节日来确定作为神子民的身份,没想到使身份更加迷离,与他们的仇敌无异。这也可以作为“上主一直沉默,而且沉默得令人敬畏! ”的一种理解。


在这里,至善的一切,都已经被扭曲、被利用,也被毁坏!


4、最后的一些思考


这样看来,正如笔者前面所提到的,圣经叙事人未必认可故事中人物的行径,反而,更有理由相信,叙事人是讲背约的犹大百姓,当他们离开了圣地、圣殿,在没有先知之言时,活得多么离谱。


最后,引用马丁路德在《犹太人和他们的谎言》上的一段话来检视,来作我们这些“神的百姓”在面对仇敌时的警示。


神以“疯狂、瞎眼和紊乱来击打(犹太人),他们在耶路撒冷遭破坏后,三百年之久,让我们的主和基督徒流出无辜的血,并且从那时开始又让小孩流无辜的血(这仍然能够从他们眼中和皮肤上看到),若我们不为此对他们展开报复,我们就是大错,如果我们不屠杀他们,我们就是大错。然而,尽管他们谋杀,咒诅亵渎,说谎和毁谤……我们仍然容许他们在我们中间自由的生活。[7]


接着,路德提议基督徒:


放火烧会堂或学校(并埋葬那些没有烧毁的东西)。拆毁他们的房屋,取去他们的祷告书和他勒目,威胁并杀害那些继续施教的拉比,禁止他们使用公路,充公他们的金钱。[8]


路德的说法支配着二战以纳粹为首的仇杀犹太人的意识形态,先不说像马丁路德这样的英雄也会犯下低级的错误——以正义之名来为杀人辩护。实际上“报复行为”是人类的通病,那作为神的百姓必须在这上面超越出来,对于基督徒亦然,那诫命中“不可谋杀”,以及“爱人如己”将是恒常不变之真理。尤其是当我们被欺压之后,有机会翻身将对手置于死地之时,除非上主明文规定:可以将谁置于死地,否则,都不会是圣战。而事实上,今天不再有这一类的许可了。我们要担心:以恶报恶是多么违背作为上主百姓的召命,因为所有的恶都是遭神咒诅的,都是祂要对付的,更何况,耶稣已经在十字架上要对付的,和已经对付的就是人间所有的恶。作为神的百姓更没有理由怀恨在心,做出任何大小的报复了。“爱你的仇敌,为逼迫你的人祷告”(太5:39-44)是我们不可逾越的底线。



[1] 谢品然:《冲突的诠释》(香港:建道,1997),页134。

[2]普珥这个词,就是掣签的意思,类如现今赌场用的骰子

[3]“以斯帖”另外一个含义就是巴比伦的爱神,参大卫.郝渥德:《旧约历史书导论》,页441。

[4]参萨特思维特(P.Satterth Waite)麦康维尔(G.. Mc Conville)着,李隽译:《历史书》(香港:天道,2009),页400 。

[5]吴献章也有相类的看法,他说:以斯帖和末底改与但以理不同,他没有让上主“出手”,而是自己“出手”报复,于是上主被挤出舞台之外,上主不见了。参该著:《神鬼交战——旧约议题面面观》,页133。

[6] 同上,页99。

[7]Martin Luther,On the Jew and TheirLies, 收录在Luther’s Works第47册,由Franklin Sherman编(Philadelphia:Fortress,1971)267,引自乔治.格思里(George H.Guthrie)著,陈永财译:《国际释经应用系列:希伯来书》(香港:汉语圣经协会,2006),页293-294。

[8]同上。




04

每日加量

罗马书 第四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罗马书》第4章 亚伯拉罕信心的模型


罗马书1至3章是整卷书的第一个段落,先描述神在创造中的美善,而那些拒绝承认神,不把荣耀和颂赞归给祂的人,需承担后果。因他们崇拜偶像,社会满了暴力,连那些看来高尚的人,也不例外(2:1)。而本来是列国的光、愚笨人的师傅的犹太人(2:17-19),他们应该带领别国的人来崇拜独一的真神,可是他们反倒成了问题,自己成了拜偶像和社会不公的民族。故此,神要审判他们,“要把患难、困苦加给一切作恶的人,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2:9)。也就是说,整个人类不但落入死亡和罪恶的无望境地里,也活在上帝的愤怒之下。


那么,留下一个问题,神创造的世界最终就如此光景吗?那是不是显得祂无能为力了?宇宙还能够再次和谐或完美,不再由死亡和罪恶掌控吗?也就是说,“神的义”能得到落实吗?祂与以色列人的合约已被撕毁,怎样才能继续生效呢?3章21节,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答案——神已经在忠心的弥赛亚、以色列人耶稣身上找到了办法,来显明祂的义——借着耶稣的死,罪的问题解决了,全人类一视同仁地被呼召成为神的百姓。这种义,等到第八章18节之后,让我们看到具有宇宙性的意义。


第四章,保罗用亚伯拉罕作为耶稣复活故事的序曲:亚伯拉罕的信心倒转了创世记第三章的命运。他和妻子已经老迈,没有生育能力了,神却应许他们要从必死的身体里,生出全新的生命来,那么,以撒的出生就如新创造的开始。亚伯拉罕的信心,也就成为新人类、新世界的标志——相信神将要从必死的身体(世界)造出新的生命;他与撒拉成为一个象征,他的身体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也已断绝了(19节),但他们相信神,能忠于祂自己的盟约,所赐下的应许也不会落空。


结果,亚伯拉罕生下以撒,就像是死里复活一样,也正像从一个死亡的世界走出了新生一样。因巴别塔事件,人类已经完全活在神的愤怒下,成为一个死亡的世界。因此,他的信心倒转了创世记第三章的命运,以撒成为新创造的开始,他开创了一个以信心为特征的跨种族、跨时代的家庭——以死里复活作为基本的信仰。故此,亚伯拉罕与撒拉的故事,合适地指向耶稣的死里复活。


如今,在基督里,属于新世界的信心之家被建立起来了,在其中的人,他们已蒙救赎,脱离了异教世界(1章),犹太人拜偶像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2章)。耶稣的事件,正好把以色列的故事带到了高潮,祂开始了新的创世记。


思考问题


读到这一章,你能够领悟到亚伯拉罕为什么被称为信心之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