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月17日 | 愚顽人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十四篇
1 愚顽人心里说:“没有 神。”
他们都是邪恶,行了可憎恶的事,
没有一个人行善。
2 耶和华从天上垂看世人,
要看有明白的没有,
有寻求 神的没有。
3 他们都偏离正路,
一同变为污秽;
并没有行善的,
连一个也没有。
4 作孽的都没有知识吗?
他们吞吃我的百姓如同吃饭一样,
并不求告耶和华。
5 他们在那里大大地害怕,
因为 神在义人的族类中。
6 你们叫困苦人的谋算变为羞辱,
然而耶和华是他的避难所。
7 但愿以色列的救恩从锡安而出,
耶和华救回他被掳的子民。
那时,雅各要快乐,以色列要欢喜。
省思:
“若是没有神,一切就简单省事多了。
皆因祂的律法、慈爱、意志渗透一切,
害得我无法成为我自己。
如果我能将祂一笔勾销,便可随心所欲。
好主意,就这么办,说:‘没有神!’”
多妙的思维推理——在愚顽人看来。
祷告:
天父,
求祢怜悯我亲朋中那些躲避、否认祢的人,
请帮助他们明白——
祢绝非使人受苦的负累重担,
而是可以在赞美中享受的恩典。
请让我成为这一切事实的活见证,
奉耶稣的名求。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尼希米记 第七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尼希米记》第7章|重述家谱
耶路撒冷城墙经过52天,如今完工了。城墙的建造,不但为保护家园,也意味着犹太群体开始形成及主权的重建。从此,犹太人不但有了象征着信仰的殿,也有象征政权的城[1]。他们的家庭、社会及宗教生活都得到保障。这正是1至3节所描述的:尼希米带领众人修完城墙后,安了门、上了闩,并安排人轮班看守所要表达的意思,表明他们合法拥有整个城市,耶路撒冷是归属他们的。
因为居民不多,尼希米为了确立谁应该住在这个城市,并确保城中不至于空虚,他作了两方面的规划:
第一、尼希米委派人对城市加强防范(1-4),他在这里提到他的兄弟哈拿尼,应该就是将耶路撒冷的坏消息带到书珊城告诉他的那人(参1:2)。哈拿尼告诉尼希米的坏消息,促使尼希米回到耶路撒冷,做了这一切的事。如今,尼希米委任他来管理整个城市,也算是知人善任了(2节)。
尼希米吩咐他们或早上或傍晚要例行巡查,因为早晚是危险的时刻,他吩咐要晚点开城门,早点关城门,并派人看守城门,不可让可疑的人进入,以确保城市内的治安。看来,这个城只属于归回的犹太人(3-4节)。
第二,他找来了贵胄、官长和百姓,一起来查考各人的家谱(5节),这个做法也可以解释为“人口普查”,其目的是要确立谁能够住在耶路撒冷,并将他们合法地安排在城市的各个地方(4节)。这样,整个城市的治安就有了更大的保障了。6至73节,几乎是以斯拉记二章的翻版,目的是要正本清源,同时为了强化犹太的排他性。
第三,先追溯跟随所罗巴伯、耶书亚、尼希米回来的那些人名单(8-38节)。然后记录祭司和利未人的名单(39-45节),最后才是其他人的名单。可想而知,这样追溯的目的是要确定这些人是属于雅威的合法群体。
03
今日默想
在沃弗(Miroslav Volf)的作品里,让我们看到记忆的力量,他通过出埃及的事件和耶稣基督的受难这个神圣记忆的架构,将别人的困难,置换在自己身上,让自己受苦的记忆,可以正确地记忆[2]。也就是说,在他看来,记忆总是通过一个角度、一个架构去落实的。
而记忆的目的主要是:追溯自己的身份,自己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自己的世界观及价值观是什么?与周遭的世界,有何不同?有何连接?
我们从这章尼希米的两个行动看到,他不愧为归回者的精神领袖,他将他的行动付诸记忆:他带领归回者重建城墙,是要使他们追忆他们的祖先曾经居住的地方,就是他们现今所在之地。他重述以斯拉记二章归回者的家谱,也出于同样目的,使他们知道他们是谁,他们从何而来,他们与周遭的人群为何格格不入。
今天,作为基督教会的信徒,你觉得我们信仰的哪些元素,也具有记忆的力量?
[1] 罗庆才、黄锡木主编《圣经通识手册》(北京:学林出版社,2007),页39。
[2] 沃弗(Miroslav Volf)著,吴振环译:《记忆的力量——在错误的世界,迈向盼望》(台湾:校园,2012),页17。
04
每日加量
使徒行传 第十七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使徒行传》第17章 | 在文化帝国的收获
1至9节,保罗走访了希腊的第一个城市:帖撒罗尼迦。他走访了犹太会堂,一连三个安息日,向犹太人传讲,告诉这些侨民,他所听说的耶稣,就是他们这些属于神的子民一直所期盼的“弥赛亚!”。他的这些宣讲,带来的果效就是——尊贵的妇人和希腊人归信了基督。
不过,与腓立比的遭遇相似,犹太人教唆市井地痞与官府,指控保罗,说他传播造反帝国的谣言(7节),这点与耶稣被定罪的罪名相似,这是非常严重的控告。他们因此被官府捉拿,因着耶孙的保释,他们被释放后离开了。
10至15节,他们来到庇里亚,在这个地方收获颇丰:他们来到和帖撒罗尼迦一样的地方——犹太会堂,这里的人群,也和帖撒罗尼迦的人一样——希腊尊贵的妇人、犹太人,但他们都贤于此道,天天查考圣经,愿意明白与接受保罗所传的信息。
16至33节,保罗到了雅典,这个著名的人类灵魂的城市,在他眼中无非是充满偶像之地。一个文化首都,养着一群又一群愚昧与迷信的人。伊壁鸠鲁派和斯多亚派,并雅典那些喜爱哲学的人们,他们完全错解保罗的信息,以为他在讲新的一位神(18节),只是把保罗的演讲当作“拾人牙慧”的花边新闻;对保罗所讲的复活,仍然有着自己的想法,以为是尸体复生。因此,他们拒绝了保罗,这些自以为是,有些玩世不恭的文化人,把他视作化外人,并讥笑他。
但保罗在这里的收获也不少,亚略巴古的议员,和叫大马哩的女子,还有其他在一起的人,他们“都信了主”!
思考问题:
16世纪的天主教神父范礼安,当他到了日本,看到日本人如此崇尚中国文化,欣喜若狂,想急迫进入中央帝国,传播福音。他认为,如此文明的帝国,应该很快就会接受优秀的基督信仰。
当他多次想进入帝国,却被拒在国门之外,之后,发现这个具有最高等文化的帝国,却养了一群又一群愚昧与迷信的人。他发出悲叹:石头啊,石头啊,什么时候向我的主开门?
今天的你我,在骨子里,有无不愿改变,尤其是因着所谓的高等教育、优越感、自信等等而产生的优势,成了迷信或偶像化的东西呢?
▓ 本文插图选自德国画家 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