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月19日 | 我的产业实在美好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十六篇1-6节
16:1 神啊,求你保佑我,
因为我投靠你。
16:2 我的心哪,你曾对耶和华说:
“你是我的主,我的好处不在你以外。”
16:3 论到世上的圣民,他们又美又善,
是我最喜悦的。
16:4 以别神代替耶和华的(或作“送礼物给别神的”),他们的愁苦必加增;
他们所浇奠的血我不献上;我嘴唇也不提别神的名号。
16:5 耶和华是我的产业,是我杯中的份;
我所得的,你为我持守。
16:6 用绳量给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处;
我的产业实在美好。
省思:
“选择”即是建立联系。
当我们选择了神,
我们的生活没有缩窄,反而拓展,
连上一大片广阔无垠的产业,
是一个永远有神临在、充满喜乐的国度。
祷告:
主啊,
我原先不知道祢的世界是如此丰富辽阔,
也不知道自己竟可以承受这样一份产业。
我欣然探索、享受祢满怀喜乐所创造、救赎的世界。
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创世记 第二十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创世记》第20章|亚比米勒
罗得酒醒后,结局与挪亚出奇的相似,叙事人的意图很清楚,就像雅弗和含有别于闪一样,不属于那后裔,无法承担长子的名分;他也与以实玛利一样,已被排除在应许之外,就凭他所生的两个后代的起名可想而知。
另外,叙事人这样记载,也与挪亚醉酒后一样,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挪亚时,是闪的这一族;在这里也给旧的朝代划上句号——由以撒这一支脉要开始新的时代。
而对于亚伯拉罕来讲,神的应许,如今却变得更加渺茫,罗得彻底粉碎了他的梦想,叙事人在1至2节的记述让人看到,这位先祖重复犯上次的错误(12:10-13),他再次将撒拉转让,假如在12章10至13节,那时他还十分软弱,为了活命,做出些出格的事情,尚情有可原。但经过此事之后,他已经变得十分富有,也算强盛;雅威也多次向他显现,并非常具体,而且还指名道姓地告诉他——唯有撒拉所生的才算是上主的应许之子,甚至,他还经历了“所多玛事件的切肤之痛”。
然而,从这些人生的课堂,他并没有学会“从神的话语来看待一切”,这位族长对神的应许,并没有什么信心!他在道德上的缺失,也暴露无遗。假如他真相信神会透过撒拉生子,难道他不怕撒拉怀上别人的孩子吗?
故此,我们看到,尽管亚伯拉罕相信神的应许,但对神的应许到底会怎样成就,他显然是一知半解的,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他自身的道德素质,导致他经常做错事。不过,雅威出于祂的怜悯,和对祂自身计划的执着,祂直接干预了亚比米勒的行为,没有导致后果发生,祂让这应许一直朝既定的目标走去。甚至,雅威还赐给亚伯拉罕作为万国之父的实据――让他为亚比米勒祷告,使他们的女人能生育。
显然,亚比米勒并不像亚伯拉罕所认为的,是一个不敬畏神的人,他能够因着梦中被雅威警告而马上改过自新。而亚伯拉罕呢?并没有因着雅威的多次显现和讲解,而信任雅威的话。另外,这位信心的始祖,遭到亚比米勒的谴责后,依然在回话上打擦边球,为他不齿的行为辩解——他说撒拉的确是他同父异母的妹妹。无论他所说的是真是假,但撒拉确实是他的妻子!他说因为害怕别人看见撒拉漂亮而杀他,透露出他内心的真实!
不过,他真的会那么胆小吗?从他为了救罗得,带领300多家丁去与四王拼杀,可看出他有着实力和胆识。我们只能猜测,他并不看重撒拉,对神的应许也未必全信。
03
今日默想
通过这几章的阅读,你觉得该如何评价亚伯拉罕的信心?试提出一两点作反思。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马太福音 第十九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1:(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2:(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马太福音》第19章 | 再论新的价值
由谁最大所引发的饶恕
人类一个真实的景况就是崇尚强权,对饶恕人们并不熟悉。就像在中国文化里,自古到今,很少能看到有饶恕这个主题;在人类历史上,这一点也是行不通的,在第一世纪的以色列,其实也是行不通的。你没有武力,没有竞争力,没有强权,是什么也办不了的。这样看来,耶稣提出的饶恕这个主题,是很超前的。
所以,耶稣说,如果你要实现人类新的未来,包括迎接弥赛亚国度的到来,你要看到造物主本身的心意是什么。
在旧约里,神对外邦人的饶恕也不是主流的思想,等到耶稣来了以后,我们看到,上主的基本做法是透过饶恕来实现的。在以色列的思维里面,似乎没有对全人类进行饶恕的主题。
耶稣来了以后,将饶恕这个主题呈现了出来,神要饶恕全人类和与祂对抗的人,这对当时的以色列人来说,也是一个很新的思维。不过,在以色列的信仰实践里,我们可以看到神就是这么做的——祂饶恕属于祂的百姓。耶稣来了在之后,从门徒的圈子里开始,然后再延伸到外围的圈子,施行饶恕。这让我们看到耶稣的做法,既与传统相关联,也有突破的一面。
在十八章,当门徒说天国里谁最大的时候,耶稣以“把欠债的人放走”这样一个饶恕的主题来回答。故事里面的王,放走了他的仆人,但这个蒙饶恕的仆人,自己却没有放过他的同伴,他的主人在怒中追讨了他。
我们看到,这是一个饶恕的主题。饶恕,这正是成为上主新型百姓的一个基本特色,如果你不按这个行的话,会遭遇审判,这变成了整个弥赛亚国度最基本的特征。耶稣一直强调这个主旋律。第一世纪福音书的作者一直在强调神饶恕了百姓,就是神饶恕了人,以及基督徒要活出这国度的特征。这对门徒来讲是很大的挑战,他们一直以来所受的教育不是这样的。
由婚姻所引发的国度主题
十八章基本上是在讲如何珍惜看起来没有价值的人。十九章是关于离婚的讲论,也是讲如何看待无用的女人的价值。耶稣说要休掉妻子,只有一个理由,就是她犯奸淫。其实休妻的原因有很多,几乎都需要赔偿,除了妻子犯奸淫被休掉之外。在摩西律法中,除了犯奸淫之外,有些休妻的条件,也是被同意的。而耶稣认为,这并不是说律法同意无条件的休妻,而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相处出了问题,不得已的做法;是摩西看到男人心硬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严格而言,休妻不符合上主的创造。
门徒们发牢骚说,那还不如不娶。
耶稣回答,这话不是人都能领受的,唯独赐给谁,谁才能领受。祂将这个话作了转移,将人们从婚姻的盼望里转移了出来!以此来回答门徒“不娶”的牢骚。
在十九章12节记述了耶稣的话,祂说:“因为有生来是阉人,也有被人阉的,并有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这话谁能领受,就可以领受”。这话的语气在当时是骂人的,而耶稣用来表达祂那新的国度的组成方式。
我们知道,保持生育能力,是延续种族和延续生命的一个方式,人们靠着这个能力来繁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犹太人也是这样的,希望妇女生育繁多、血缘纯正、信仰纯正。并且认为这是上帝赐福的印证,因为祂曾承诺给亚伯拉罕,要使他的子孙像天上的星星,和海边的沙那样多(参创22:17-18)。
为了保持纯正,以色列女性假如要嫁给了希腊人或其他外邦人,做父亲的会有一个要求,就是让这个丈夫要归给他们,要接受独一神的信仰。男人娶了外邦人,也有一个要求,就是要让这个女子归入他们的系统,以保证信仰上的纯正。
而耶稣今天讲因着天国(的发展)而自阉,却不是用以色列固有的方式来延续祂的国度。所以,在这句话里面,至少有二层含义。
犹太国的复兴,新的国度的来临,其实是超越这种婚姻因素的。国度里的人,可能在社会上会被骂作是阉人,而耶稣就是“阉人”的领袖。祂所有的弟兄姊妹,都不是靠着男女之间的性繁衍所产生的。而这种非血缘的方式所繁衍出来的后代——由福音而生的肢体,在当时以色列主流的眼里,通常是没有价值的。
因此,这一段的重点是,耶稣从两性的繁殖,上升到一个民族复兴的话题:我就是那个因天国的缘故而“自阉”的人,我就是用这种无性繁衍的方式,来成就神所赐的新的弥赛亚国度。这也在改变当时门徒的价值体系,如十九章13至15节记述的为小孩子祝福,也是在改变门徒的价值观。在当时被当作是“它”的小孩子,没有任何社会身份和社会价值,而耶稣则看重他们。
对我们今天的基督徒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的价值体系没有翻转,我们的生命很难深入到神里面。而生命的更新,在于我们整套观念的修改,就是我们看什么东西为宝贵。
由少年人所引发的价值主题
16至22节,记述了一个由青年财主所提的问题而所引发的对天国价值观的教导。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说:“夫子,我该做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这里的“永生”主要的意思不纯粹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永远的生命,主要指的是神国的议题。也就是说,这个人是在问:我怎么才能进入到神的国?
耶稣说,你应该遵守诫命。少年人问:“什么诫命?”就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18-19节)
这一切对这位少年才俊而言,太熟悉了!他们天天都在读这些东西!他说:“这一切我都遵守了,还缺少什么呢”(20节)?意思是:这一切我都知道,我也背过,我也做到了,我还没有等到弥赛亚的来临,还没有进入到神的国。我要你给我新的方案!耶稣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21节)。
对一个懂得圣经的少年人,耶稣所说的“完全人”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让我们回顾一下:完全人是神对亚伯拉罕说的,意思就是带给别人祝福的人。上主对亚伯拉罕说,你要作完全人,你要受割礼。亚伯拉罕愿意受割礼来回应上主。表明与神正式立约,愿意作“完全人”,一个给别人祝福的人。当时对亚伯拉罕来说,接受祝福的人是谁呢?就是未受割礼的人,就是拜偶像的那些人(参创17:1-8)。
如今,成就以色列成为万邦的祝福,其实就是落实弥赛亚国度的使命。那么,耶稣劝导少年财主,实际就是如何成为弥赛亚国度里的人的话题!变卖所有的,分给穷人,就是要颠倒价值体系——穷人比你的财产更有价值!小孩子和你一样有价值!其实,这并不是对少年的苛求,耶稣乃是在告诉他——新的世界是以什么为有价值的,而且,是与原先世界往往相反的。
耶稣的讲话,对每一个世代的人,都像针扎一样刺痛人心。我们思考清教徒传统的时候,他们是非常敬虔、勤劳的一群人,他们努力工作,有很强的工匠精神,他们认为这是上主赋予他们的使命。通过他们的努力,积攒很多的财富,他们本身大部分非常的简朴。
而他们的后代,未必持守了这一简朴的传统。现在的美国大致而言,变成负面的清教徒传统,就是将财富积攒、消费的太多。有位美国牧者在上世纪90年代说:美国在任何一年里,其国防预算都是对外援助的20倍,而在辅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事上,挪威第一位,占其国民产值的1.12%,加拿大第二,美国则倒数第二。
耶稣在这里不是教导我们要变成穷人,而是要让我们认识到,人比钱更重要。天国是这样的,就是穷人比我们的财产更有价值,重点就在这里。耶稣并不是指责这个少年,不让他当财主,而是说,你要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面,就是你要积攒财宝在天上。这就是天国的价值,新的弥赛亚国度,而不是说赚钱是恶的。
我们再看23至30节,门徒们非常迷惑,这个少年官做得这么好,都还进不了天国,那么我们怎么办?耶稣召的12个门徒,在当时社会上,没有什么社会地位。
在24节,耶稣说:“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耶稣的意思是,如果你拥抱钱财,拥抱流行的价值体系,以为这就是神的国要达到的目的,那么,你进天国是真的很难了。
耶稣来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有钱,而是为了消除富人欺压穷人这样的现象。那个世代的财富,正在被少数人占有,就是祭司家族的撒都该人,因为他们依仗的是罗马人的权势。
耶稣的革新是从里面开始,就是使人心灵深处的价值体系被改变,将社会上被看作没有价值的穷人,看为比自己的钱财更有价值!
后来,耶稣将这个加以延伸,就是降下圣灵,使人得以重生,改变人心,也改革世界的贫富结构,消除富人对穷人的掠夺关系。使徒行传里,让我们看到初代教会,有效地回应了这一教导。这并不是说不要有钱,要越穷越好,乃是说,要看重人的价值高乎一切。
所以,当我们看到有钱的弟兄姊妹,我们就说有钱人进天国比骆驼穿针眼还难的话,这个就是完全错误的,会对别人造成伤害。我们应该秉持“努力的赚钱,慷慨的分享”。
门徒听见这话,就稀奇,说:“这样谁能得救呢”(25-26节)?耶稣看着他们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祂的意思是说,神借着耶稣的弥赛亚事工,正是要改变这样的一个意识形态。
彼得听了之后,就对耶稣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着什么呢”(27节)?他的意思是:我们现在撇下了所有的,跟你一起打江山,我们将来能得到什么呢?
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这跟从我的人,到复兴的时候,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28节)。这又让我们想起但以理书七、九章的“人子”——上主要借着人子做一个平反的事情,将冤屈的人平反。
耶稣在这里,将人子说成是祂自己,在以色列人所说的复兴的时候,祂将坐在荣耀的宝座上,门徒则要取代以色列十二支派的代表的位置,与耶稣这位人子,一同审判以色列的十二支派。
我们由此可以想象,以色列的主流所倡导的国度的复兴,在耶稣的眼里,已经成了如同但以理书里所说的兽的行动一样。如前所述(十二章),以色列尽管经历了,爱色尼人的洁净运动,法利赛人的革命,和撒督该人与罗马合作的政治方略。然而,因为他们拒绝耶稣这位弥赛亚,他们将被恶鬼占据、越来越糟糕;与神的旨意,和作外邦人的光的使命,越来越远了。
当时跟随耶稣的,大多数都不是有钱人,更多的是被欺压的对象。他们跟随耶稣,期望祂能带来自由、平安的国度,不再被罗马人、希律、及祭司们欺负。耶稣对他们说:“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兄弟、姐妹、父亲、母亲,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29节)。其言下之意就是:你们跟随我,要得着比想象中的多了百倍。例如,当你把孩子当成人看的时候,当你看到撒玛利亚人、迦南的妇人都因着耶稣的神国运动,而进入神的家里,与门徒们一同称兄道弟之时。对于门徒而言,弟兄姐妹是不是变得更多了呢?
所以,耶稣依然要求他们:要突破自身固有的价值体系,来跟随祂,因“天国的财产”不单只是在以色列,还会遍及全世界。
在二十八章18节,耶稣宣告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就是百倍财产实现的应验,祂也好几次这么说:奉我名的都变成我的弟兄姐妹。信主的人,其弟兄姐妹,家人会百倍的增多。
耶稣在改变他们的价值观,也在改变他们对以色列的定义。如30节:“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这句话所说的是:在当时的以色列中,没有什么地位的门徒们,有一天将会被颠倒过来,成为审判十二支派的人,在新的国度里面,他们要变成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