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7月29日 | 祢永不改变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百零二篇23-28节
23 他使我的力量中道衰弱,
使我的年日短少。
24 我说:“我的 神啊,
不要使我中年去世,
你的年数世世无穷。”
25 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
天也是你手所造的。
26 天地都要灭没,你却要长存;
天地都要如外衣渐渐旧了,
你要将天地如里衣更换,
天地就都改变了。
27 惟有你永不改变,
你的年数没有穷尽。
28 你仆人的子孙要长存,
他们的后裔要坚立在你面前。
省思:
每一个人生都不圆满,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完整。
惟有成为神计划的一部分,
我们的存在才有了一个圆满的始与终。
当我们投身于神的大主题和延续性中,
生命就有了意义。
祷告:
主,
请从我的罪中
抢救出我尚存的岁月和行为,
以此建造一个新的生命。
请在我里面打下永恒的根基,
在我周围设下大片救恩的空间。
奉耶稣的名。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耶利米书 第二十五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耶利米书》第25章|上主的棋子
在二十四章宣告了两群人的最终命运,导致他们不同命运的因素是——巴比伦!这个新兴的帝国。然而,这个制造出这两群人不同命运的新兴帝国,只是上主手中的棋子。
本章预言的时间是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第四年(主前605),自从约西亚王到今天,耶利米已经预言23年了(参23:3)。在这里,耶利米预言这个新兴的帝国灭亡,他的意图明显——因为巴比伦正是犹大所投靠的强权。
耶利米预言,有一天,巴比伦这个棋子要被上主废掉,审判以色列与犹大的雅威,也要审判巴比伦!因祂的公义原则与作为,不单只针对犹大,也会针对所有的国家和民族,对于掳走犹大的仇敌巴比伦,看似是始作俑者,其实只是雅威的工具。
雅威不是迦南诸神之一,衪的能力与权柄就连巴比伦也得臣服,犹大在巴比伦手下所受的刑罚,不会遥遥无期,时限只是七十年(11节)。这可能是指预言发生之后七十年时间,自主前605年至539年波斯击败巴比伦之后,第二年,在宗教上采用怀柔政策的波斯王居鲁士,他下诏,同意那些在巴比伦寄居的犹太人,可以归回故土,并认为这是出于以色列的神雅威对他的呼召。
不过,七十年的期限,指的也有可能是惯常用的代表惩罚时段,重点在于雅威的公义原则,实施的时限性,祂对被掳子民的刑罚不是遥遥无期的;另外,雅威的旨意具有国际视野,它的落实不但只针对犹大,也针对巴比伦,更是针对列国,在祂所定的时限里,会在历史时空中施行祂的旨意(15-16节)。
这种用巴比伦刑罚犹大,又用波斯刑罚巴比伦的模式,也反映了圣约的逻辑:本来,雅威召以色列人,是为了使列国蒙福,如今,犹大因拜偶像及在社会上缺乏公义的实践,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社会面貌和道德素养,完全与周遭列国及百姓无异,神就他们的失约与背约而惩戒他们。而这种对立约子民的审判,也会波及到列国。正所谓:福及列国,殃也及列国。
03
默想之一
在古代中国,对国家兴衰的逻辑,各个学派的看法不同,在正统的儒家思想里,会认为,当上天或上帝[7],不再满意现在的王朝,就会兴起另外一个王朝来取而代之,比如出于西北方岐山的“周”,他们认为南方的“商”,已经悖逆于天,需要取而代之。当然,到底怎样判断商已经逆天道,他们有自己的说辞。而征服列国的秦王政,自命为始皇帝,意味着,他完全不采用儒家的“君王——臣仆”的统治理念[8],而是采纳了法家商鞅的变法——将原先以贵族为统治阶层的社会结构打破,换为“士、农、工、商”的等级结构,而这四个阶层,则完全效忠于等同于儒家皇天上帝的皇帝。这种征服者是真正的“皇帝”,而失败者则是囚犯的思想,不再采用背后还有一位上天或上帝决定国家的兴衰,而是让“成王败寇”成为评价国家兴衰和没落的基准。
试想想,圣经以什么标准来评价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成王败寇”的观点有何区别?
[7] 古代中国的上主观不同于圣经的上主观,中国人的上主观是没有位格,是不会与人建立关系的,不像圣经的上主是主动与人交往。
[8] 在秦王政之前没有人称自己是皇,都只是王的称呼,秦王政称自己是皇,意味着他将自己等同于儒家传统的“昊天上主”(或皇天上主)。他彻底对抗于当时占主流思想的儒家。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马可福音 第十一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马可福音》第11章 | 神儿子的权柄
耶稣说:“因为人子来,不是要受人服事,而是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许多人的赎价”(10:32-45)。门徒能懂得这些吗?这些关于弥赛亚国度核心特征的话,他们能懂吗?他们能够把世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小孩、要被丈夫离弃的妻子、穷人等)看为有价值吗?
实际上,假如没将这个世界所鼓吹、所倡导的强权、财富、等级、阶层、性别等,颠倒过来,就无法进入耶稣所带来的神国,因为天国的这种另类选择,甚至超过“用亲情、血统来界定的自我身份”。
门徒们显然不懂,雅各和约翰想在上主荣耀国度里争得一席之位,正好是对耶稣及其国度和“自身为仆人”的特性的误解。门徒和瞎子一样,需要耶稣的医治,他们才能看清这个本质。
耶稣来到耶路撒冷,“驴驹”和被“奉为弥赛亚”,都看出其“荣耀”的特性,而这个荣耀有着另类性。因骑驴不是近东君王普遍的形象,这看似卑微的形象,却与先知所描述的相似(亚9:9节)。群众明显将祂与主前164/163年的铁锤犹大进入圣城的事件相类比。
诅咒无花果树和洁净圣殿(11:1-19),显示祂作为君王,与当时以“圣殿”为中心的“权力思维”多么不同。他们的这种国家主义,缔结了更多的民族冤仇,势必要遭遇最终的诅咒,这正是诅咒无花果树所要表达的意思。
之后,耶稣就此引发了饶恕的教训(11:20-26节),正好将这一思维显露出来:这些主流人群,与外邦人,与撒玛利亚人,甚至在自己的民族内,树立了一个又一个的仇恨,并因此制造了彼此身份的隔阂。
是的,他们在等候一位弥赛亚,但他们的期盼集中于军事和宗教式的弥赛亚。这种歧视性的思维,制造了更多争端,也把外邦人排斥得更远。而耶稣这位另类的弥赛亚,祂使命的中心显然是“饶恕”。
11章27至33节,正好证明了这些精英份子因着仇恨而抵挡耶稣,他们质疑耶稣的权柄!意思就是——你自封为弥赛亚!就你在圣城与圣殿这一系列作为,能是弥赛亚吗?是哪门子的弥赛亚?是何方神圣给你这个权柄?而耶稣说,祂的权柄正是约翰所预告的从天上(神)而来的!显然,他们之间的冲突,完全是敌对的关系。
05
默想之二
你觉得你有着足够的能力理解耶稣的权柄吗?还是充斥着门徒,甚至当时主流人群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呢?那你觉得,假如要改变这一切,最重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