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4年7月9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294天前 | 267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诗九十一:11-13节 祂的使者
2. 每日旧约 | 耶5章-不如异教徒
3. 默想之一 | 神的百姓与异教徒
4. 每日新约 | 太19章-再论新的价值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7月9日 祂的使者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九十一篇11-13节

 

11 因他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

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保护你。

12 他们要用手托着你,

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

13 你要踹在狮子和虺蛇的身上,

践踏少壮狮子和大蛇。

 

省思:

众天使作为神的使者,

在人世间执行神的旨意,

于人类生活的细节方面

显示出神的实际介入,

体现了神在我们日常事务中的

预备与安排。

 

祷告:

慈悲的天父,

我把自己交给祢看顾:

将在祢今天为我的预备中

发现祢爱我的明证,

经历到祢对我的看顾。

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耶利米书 第五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耶利米书》第5章|不如异教徒


令耶利米最为痛苦的是:雅威的做法有十足的理由,祂没有办法给犹大与耶路撒冷任何的余地。因为他们的罪恶,如同创世记所记载的所多玛城市的罪恶一样。


如同雅威与亚伯拉罕的对话时所表达的,只要所多玛有十个义人,祂就会缓缓手,不毁灭所多玛。同样,只要耶路撒冷有一丝的公义与诚实,就可以免遭劫难。雅威说,只要有一个义人,祂就放过耶路撒冷,看来,耶路撒冷连所多玛这个罪恶之城都不如,所多玛还有罗得这一个义人(对应创世记18:22-23)!


耶利米似乎像亚伯拉罕一样,承担着这一角色(4-5,7-9,20-29节),他与神辩论,希望神回心转意(3节)。虽然,雅威对百姓的控告是事实。当祂击打百姓时,他们不会伤恸;毁灭他们时,他们不会回头。然而,先知劝雅威,看在这些顽梗之辈只不过是一群未教化之民的情况下,手下留情(4节)。先知说,民众中的那些官长,却能明白雅威的作为和神的法则(5节)。可是,当先知将神的审判告诉这些领袖时,大失所望,因他们一同抵挡雅威(5节)。


可想而知,雅威将要审判他们(6节)!先知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举国上下都在信仰上行了邪淫,全然离弃了雅威(7-11节),甚至他们将先知的警告——外敌将要来入侵他们,当作是耳边风(12-13节)。


故此,雅威一而再、再而三地说:祂要审判他们,祂要兴起远方的强国来毁灭他们(15-17节)。不过,雅威确实会“手下留情”:不让敌人将他们赶尽杀绝!可怜的是,当他们以为这是雅威的仁慈时,却发现原来又是雅威的“圈套”——留下他们不杀,是为了让他们去体验侍奉外邦神明和服侍外邦人的那种生不如死的滋味(18-19节)。


为了表明雅威的审判证据是确凿的,在20至29节,主要以两方面来说明:被称为雅各的北国,被称为犹大的南国(20节),他们根本不听雅威反反复复强调的话,也不看祂在历史上兴起风浪,阻止海水的行为(21-22节)。他们的心比海浪还难以管辖:他们容让恶行不断在他们身上、在社会上发展。他们不但在信仰上背弃雅威,也在社会上恶贯满盈、尽行不义(23-29节),包括那些民众的领袖:先知和祭司,他们也带领百姓走错路,而民众也甘心随从(30-31节)。



 

03

默想之一


神子民活得比不信的人,更不尊重上主,在品性上比异教徒更为不堪的例子,不但在耶利米时代的人身上可以找到,自古以来比比皆是。如同创世记中所记载的亚伯拉罕,他将妻子撒莱转让给亚比米勒,当亚比米勒知道撒莱是亚伯拉罕的妻子时,大大谴责了亚伯拉罕。当雅各的女儿底拿被示剑玷污后,雅各的众子以诡计骗取示剑城的男人的信任后,将他们全部屠杀。在历史上有10次之多的十字军东征事件,很难说这些奉上主子民的军队的所作所为,会比异教徒更良善。


你还能举出圣经、教会历史上,或者在你的教会中,在自己的身上,神的百姓比异教徒都不如的例子吗?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马太福音 第十九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1——由谁最大所引发的饶恕 、由婚姻所引发的国度主题


释经音频2——由少年人所引发的价值主题

 

 

《马太福音》第19章|再论新的价值


由谁最大所引发的饶恕


人类一个真实的景况就是崇尚强权,对饶恕人们并不熟悉。就像在中国文化里,自古到今,很少能看到有饶恕这个主题;在人类历史上,这一点也是行不通的,在第一世纪的以色列,其实也是行不通的。你没有武力,没有竞争力,没有强权,是什么也办不了的。这样看来,耶稣提出的饶恕这个主题,是很超前的。


所以,耶稣说,如果你要实现人类新的未来,包括迎接弥赛亚国度的到来,你要看到造物主本身的心意是什么。


在旧约里,神对外邦人的饶恕也不是主流的思想,等到耶稣来了以后,我们看到,上主的基本做法是透过饶恕来实现的。在以色列的思维里面,似乎没有对全人类进行饶恕的主题。


耶稣来了以后,将饶恕这个主题呈现了出来,神要饶恕全人类和与祂对抗的人,这对当时的以色列人来说,也是一个很新的思维。不过,在以色列的信仰实践里,我们可以看到神就是这么做的——祂饶恕属于祂的百姓。耶稣来了在之后,从门徒的圈子里开始,然后再延伸到外围的圈子,施行饶恕。这让我们看到耶稣的做法,既与传统相关联,也有突破的一面。


在十八章,当门徒说天国里谁最大的时候,耶稣以“把欠债的人放走”这样一个饶恕的主题来回答。故事里面的王,放走了他的仆人,但这个蒙饶恕的仆人,自己却没有放过他的同伴,他的主人在怒中追讨了他。


我们看到,这是一个饶恕的主题。饶恕,这正是成为上主新型百姓的一个基本特色,如果你不按这个行的话,会遭遇审判,这变成了整个弥赛亚国度最基本的特征。耶稣一直强调这个主旋律。第一世纪福音书的作者一直在强调神饶恕了百姓,就是神饶恕了人,以及基督徒要活出这国度的特征。这对门徒来讲是很大的挑战,他们一直以来所受的教育不是这样的。


由婚姻所引发的国度主题


十八章基本上是在讲如何珍惜看起来没有价值的人。十九章是关于离婚的讲论,也是讲如何看待无用的女人的价值。耶稣说要休掉妻子,只有一个理由,就是她犯奸淫。其实休妻的原因有很多,几乎都需要赔偿,除了妻子犯奸淫被休掉之外。在摩西律法中,除了犯奸淫之外,有些休妻的条件,也是被同意的。而耶稣认为,这并不是说律法同意无条件的休妻,而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相处出了问题,不得已的做法;是摩西看到男人心硬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严格而言,休妻不符合上主的创造。


门徒们发牢骚说,那还不如不娶。


耶稣回答,这话不是人都能领受的,唯独赐给谁,谁才能领受。祂将这个话作了转移,将人们从婚姻的盼望里转移了出来!以此来回答门徒“不娶”的牢骚。


在十九章12节记述了耶稣的话,祂说:“因为有生来是阉人,也有被人阉的,并有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这话谁能领受,就可以领受”。这话的语气在当时是骂人的,而耶稣用来表达祂那新的国度的组成方式。


我们知道,保持生育能力,是延续种族和延续生命的一个方式,人们靠着这个能力来繁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犹太人也是这样的,希望妇女生育繁多、血缘纯正、信仰纯正。并且认为这是上帝赐福的印证,因为祂曾承诺给亚伯拉罕,要使他的子孙像天上的星星,和海边的沙那样多(参创22:17-18)。


为了保持纯正,以色列女性假如要嫁给了希腊人或其他外邦人,做父亲的会有一个要求,就是让这个丈夫要归给他们,要接受独一神的信仰。男人娶了外邦人,也有一个要求,就是要让这个女子归入他们的系统,以保证信仰上的纯正。


而耶稣今天讲因着天国(的发展)而自阉,却不是用以色列固有的方式来延续祂的国度。所以,在这句话里面,至少有二层含义。


犹太国的复兴,新的国度的来临,其实是超越这种婚姻因素的。国度里的人,可能在社会上会被骂作是阉人,而耶稣就是“阉人”的领袖。祂所有的弟兄姊妹,都不是靠着男女之间的性繁衍所产生的。而这种非血缘的方式所繁衍出来的后代——由福音而生的肢体,在当时以色列主流的眼里,通常是没有价值的。


因此,这一段的重点是,耶稣从两性的繁殖,上升到一个民族复兴的话题:我就是那个因天国的缘故而“自阉”的人,我就是用这种无性繁衍的方式,来成就神所赐的新的弥赛亚国度。这也在改变当时门徒的价值体系,如十九章13至15节记述的为小孩子祝福,也是在改变门徒的价值观。在当时被当作是“它”的小孩子,没有任何社会身份和社会价值,而耶稣则看重他们。


对我们今天的基督徒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的价值体系没有翻转,我们的生命很难深入到神里面。而生命的更新,在于我们整套观念的修改,就是我们看什么东西为宝贵。



由少年人所引发的价值主题


16至22节,记述了一个由青年财主所提的问题而所引发的对天国价值观的教导。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说:“夫子,我该做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这里的“永生”主要的意思不纯粹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永远的生命,主要指的是神国的议题。也就是说,这个人是在问:我怎么才能进入到神的国?


耶稣说,你应该遵守诫命。少年人问:“什么诫命?”就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18-19节)


这一切对这位少年才俊而言,太熟悉了!他们天天都在读这些东西!他说:“这一切我都遵守了,还缺少什么呢”(20节)?意思是:这一切我都知道,我也背过,我也做到了,我还没有等到弥赛亚的来临,还没有进入到神的国。我要你给我新的方案!耶稣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21节)。


对一个懂得圣经的少年人,耶稣所说的“完全人”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让我们回顾一下:完全人是神对亚伯拉罕说的,意思就是带给别人祝福的人。上主对亚伯拉罕说,你要作完全人,你要受割礼。亚伯拉罕愿意受割礼来回应上主。表明与神正式立约,愿意作“完全人”,一个给别人祝福的人。当时对亚伯拉罕来说,接受祝福的人是谁呢?就是未受割礼的人,就是拜偶像的那些人(参创17:1-8)。


如今,成就以色列成为万邦的祝福,其实就是落实弥赛亚国度的使命。那么,耶稣劝导少年财主,实际就是如何成为弥赛亚国度里的人的话题!变卖所有的,分给穷人,就是要颠倒价值体系——穷人比你的财产更有价值!小孩子和你一样有价值!其实,这并不是对少年的苛求,耶稣乃是在告诉他——新的世界是以什么为有价值的,而且,是与原先世界往往相反的。


耶稣的讲话,对每一个世代的人,都像针扎一样刺痛人心。我们思考清教徒传统的时候,他们是非常敬虔、勤劳的一群人,他们努力工作,有很强的工匠精神,他们认为这是上主赋予他们的使命。通过他们的努力,积攒很多的财富,他们本身大部分非常的简朴。


而他们的后代,未必持守了这一简朴的传统。现在的美国大致而言,变成负面的清教徒传统,就是将财富积攒、消费的太多。有位美国牧者在上世纪90年代说:美国在任何一年里,其国防预算都是对外援助的20倍,而在辅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事上,挪威第一位,占其国民产值的1.12%,加拿大第二,美国则倒数第二。


耶稣在这里不是教导我们要变成穷人,而是要让我们认识到,人比钱更重要。天国是这样的,就是穷人比我们的财产更有价值,重点就在这里。耶稣并不是指责这个少年,不让他当财主,而是说,你要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面,就是你要积攒财宝在天上。这就是天国的价值,新的弥赛亚国度,而不是说赚钱是恶的。


我们再看23至30节,门徒们非常迷惑,这个少年官做得这么好,都还进不了天国,那么我们怎么办?耶稣召的12个门徒,在当时社会上,没有什么社会地位。


在24节,耶稣说:“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耶稣的意思是,如果你拥抱钱财,拥抱流行的价值体系,以为这就是神的国要达到的目的,那么,你进天国是真的很难了。


耶稣来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有钱,而是为了消除富人欺压穷人这样的现象。那个世代的财富,正在被少数人占有,就是祭司家族的撒都该人,因为他们依仗的是罗马人的权势。


耶稣的革新是从里面开始,就是使人心灵深处的价值体系被改变,将社会上被看作没有价值的穷人,看为比自己的钱财更有价值!


后来,耶稣将这个加以延伸,就是降下圣灵,使人得以重生,改变人心,也改革世界的贫富结构,消除富人对穷人的掠夺关系。使徒行传里,让我们看到初代教会,有效地回应了这一教导。这并不是说不要有钱,要越穷越好,乃是说,要看重人的价值高乎一切。


所以,当我们看到有钱的弟兄姊妹,我们就说有钱人进天国比骆驼穿针眼还难的话,这个就是完全错误的,会对别人造成伤害。我们应该秉持“努力的赚钱,慷慨的分享”。


门徒听见这话,就稀奇,说:“这样谁能得救呢”(25-26节)?耶稣看着他们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祂的意思是说,神借着耶稣的弥赛亚事工,正是要改变这样的一个意识形态。


彼得听了之后,就对耶稣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着什么呢”(27节)?他的意思是:我们现在撇下了所有的,跟你一起打江山,我们将来能得到什么呢?


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这跟从我的人,到复兴的时候,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28节)。这又让我们想起但以理书七、九章的“人子”——上主要借着人子做一个平反的事情,将冤屈的人平反。


耶稣在这里,将人子说成是祂自己,在以色列人所说的复兴的时候,祂将坐在荣耀的宝座上,门徒则要取代以色列十二支派的代表的位置,与耶稣这位人子,一同审判以色列的十二支派。


我们由此可以想象,以色列的主流所倡导的国度的复兴,在耶稣的眼里,已经成了如同但以理书里所说的兽的行动一样。如前所述(十二章),以色列尽管经历了,爱色尼人的洁净运动,法利赛人的革命,和撒督该人与罗马合作的政治方略。然而,因为他们拒绝耶稣这位弥赛亚,他们将被恶鬼占据、越来越糟糕;与神的旨意,和作外邦人的光的使命,越来越远了。


当时跟随耶稣的,大多数都不是有钱人,更多的是被欺压的对象。他们跟随耶稣,期望祂能带来自由、平安的国度,不再被罗马人、希律、及祭司们欺负。耶稣对他们说:“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兄弟、姐妹、父亲、母亲,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29节)。其言下之意就是:你们跟随我,要得着比想象中的多了百倍。例如,当你把孩子当成人看的时候,当你看到撒玛利亚人、迦南的妇人都因着耶稣的神国运动,而进入神的家里,与门徒们一同称兄道弟之时。对于门徒而言,弟兄姐妹是不是变得更多了呢?


所以,耶稣依然要求他们:要突破自身固有的价值体系,来跟随祂,因“天国的财产”不单只是在以色列,还会遍及全世界。


在二十八章18节,耶稣宣告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就是百倍财产实现的应验,祂也好几次这么说:奉我名的都变成我的弟兄姐妹。信主的人,其弟兄姐妹,家人会百倍的增多。


耶稣在改变他们的价值观,也在改变他们对以色列的定义。如30节:“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这句话所说的是:在当时的以色列中,没有什么地位的门徒们,有一天将会被颠倒过来,成为审判十二支派的人,在新的国度里面,他们要变成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