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4年1月31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455天前 | 395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你心所愿的
2. 每日旧约 | 斯8章-命运颠倒
3. 默想之一 | 犹太人的种族观
3+. 附录三 | 弱者还是全权者?
4. 每日新约 | 罗3章-因信称义的落实
5. 默想之二 | 如何理解因信称义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月31日 你心所愿的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二十篇1-5节


1 愿耶和华在你遭难的日子应允你,

  愿名为雅各  神的高举你。

2 愿他从圣所救助你,

  从锡安坚固你。

3 记念你的一切供献,

  悦纳你的燔祭。〔细拉〕

4 将你心所愿的赐给你,

  成就你的一切筹算。

5 我们要因你的救恩夸胜,

  要奉我们  神的名竖立旌旗。

  愿耶和华成就你一切所求的。


省思:

细读这诗篇,

会发现其前半部分

是为君王所作的一系列代祷。

没有百姓代祷的支持,就无久治长安。

百姓的代祷,比纳税、勤劳更重要,

比其聪明才智更具深远的影响。

代祷是我们能为他人做的最美之事。


祷告:

求神保守那些在政府和教会中居我之上者,

以恩典扶持之,坚立他们的领导,

令其向祢的公义、怜悯敞开,

成为祢手中的器皿。

奉耶稣的名求。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以斯帖记 第八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附录3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一个主前5世纪末波斯人坐像凹刻印章戒指,属于当时波斯帝国黑海沿海的博斯普鲁斯王国(Bosporan Kingdom)。)


 《以斯帖记》第7-8章|命运颠倒


正当哈曼及他的幕僚苦无对策之时,鸿门宴再次展开(7:1)[1]。


席间,王仍旧问以斯帖要什么。


以斯帖说,愿王将命赐给她!愿王将她族人的命赐给她。作为母仪天下的皇后,连命都被他人掌握,将成为无家、无室、无族的人。她能接受被卖为奴的羞辱,但假如王后和她的族人死了,皇上也连受损失(7:3-4:)。


当亚哈随鲁王得知哈曼所出的这个灭掉犹大族的谕旨,将皇后也牵扯进去了之后,大感受辱,帝国之内岂能有此事?哈曼竟然敢将矛头直指王,要夺王之至爱(7:5-7)。


哈曼大呼救命,慌乱痛苦之余,竟然伏在皇后以斯帖所靠的榻上[2],看来他的命真该绝(7:8)。本来就怒火中烧的王,他将被蒙蔽的耻辱,发泄在哈曼身上,说:“他竟然敢在宫内,在我面前,凌辱皇后吗”?随即,命令人将哈曼挂在他自己所做的木架上(7:9-10)!


哈曼落马了,他被钉在木架上,家业归给了以斯帖(8:1)。


以斯帖与末底改乘胜追击,她再次进宫,俯伏在王脚前,流泪哀告(8:2)。王仍然向她伸出金杖,以示殊遇(8:4)。她诉说:“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为美,若喜悦我,请废除通过哈曼所传的谕旨”(8:5)。连国的一半都可以给皇后的王,允许她与末底改,可以随意奉王的名写谕旨给犹大人,用王的戒指盖印,传遍书珊地(8:7-8)。


末底改与以斯帖照着旨意下令,废除前面通过哈曼所传达的除灭犹大人的谕旨(8:9)。犹大人因此大大获救,还剪除、杀戮灭绝那要攻击他们的一切仇敌,和他们的妻子、儿女,并夺取他们的财为掠物(8:10-11)。


如今,末底改因救驾而荣登宰相之职,取代了哈曼,穿着蓝色、白色的朝服,头戴大金冠冕,又穿着紫色细麻布的外袍,从王面前出来。


犹大人也因着末底改的荣升,而有荣光(8:15-16节)。




03

今日默想


哈曼罪恶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而末底改的性格呢?则较难以评判,他与以斯帖,将哈曼、哈曼众子以及亚甲族的七万五千人统统杀光(9章),而且还用合法的手段(9:12,20),来达到这残忍的目的。这两人到底谁更高尚,留给读者去思想!


叙事人刻画这些角色,并不是要讲谁对谁错,他是要将当时犹大人所理解的表达出来[3]——“并不是男女之争,而是犹大人与外邦人的敌对关系”[4]。谁赢谁输,完全取决于亚哈随鲁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颠倒的结果呢?只因为哈曼是“亚甲族”,而末底改、以斯帖则是“犹大人”。这两个角色所属的不同种族的身份,决定着他们生死存亡的命运!但这种思想是不是叙事人所认同的呢?叙事人保持着沉默!


谈谈你对这两人的看法!


[1] 包德雯认为哈曼可能因苦闷而耽搁了时间,参包德雯:《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以斯帖记》,页96。

[2] 中东皇室女宫规矩严禁,皇后的榻不能依靠,这也是王为何要如此果断处死哈曼的原因,同上,页97。

[3] 奥尔特认为:圣经叙事人的思想不一定是圣经角色的思想,也不一定是犹大族群的思想。按照他的想法,《以斯帖记》中的当时犹大族群的看法,不一定是叙事人的思想。这点特别有创建,这样也告诫读者要特别小心,故事中人物的思想,哪怕是群体的看法,也未必是正确的,也不一定是叙事人的看法。参该著:《圣经的叙事艺术》,页150 。

[4] 可卡莲.约伯斯(Karen H . Jobes)著,谭爱琴译:《国际释经应用系列:以斯帖记》(香港:汉语圣经,1996),页82。


(上图:波斯帝国的御道(Royal Road)是一条古代大道,从首都书珊城一直到撒狄,最初可能由亚述修建,波斯大流士一世改进,一直沿用到罗马时代。在御道上,波斯信差可以在7天内走2700公里。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东西比这些波斯信差还要走得快了。」希罗多德赞扬这些信使的话:「不管雨或雪、炎热或黑夜,都不能使这些传讯者停止完成他们的使命/Neither snow nor rain nor heat nor gloom of night stays these couriers from the swift completion of their appointed rounds」,现在已经成为了激励邮递员们的警句。
结合希罗多德的著作、考古研究和其他的历史文献,波斯御道的路线是从撒狄的西边出发,向东穿过土耳其的中北部,直到尼尼微,再折向南方到达巴比伦,然而分成两条路线:第一条向东北经过亚马他(Ecbatana)而连上丝绸之路,另一条往东南经书珊(Susa)到达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



03+

附录三 | 弱者还是全权者?


以斯帖到底是弱者还是权能者?下面通过分析事件与对话的关系,来探讨她的身份。叙述人模仿创世记的格式――描写一个被言语支配的世界,每一次事件的改变,都因着言语,言语产生行动,改变事态[1],“整卷书都在强调文字的重要”[2]。


第一章,叙述人不厌其烦,铺陈着亚哈随鲁王所安排的人间盛筵。在喝酒尽兴之致,吩咐人去邀请皇后瓦实提出来,一展她那倾国之貎,没想到瓦实提竟然抗命,皇帝心急而发怒。


王的谋士米母干发了一番冗长的美言:鉴于内宫事件的危机,为规避帝国上下公开藐视与忿怒之端,从此之后,不准皇后再到皇帝面前,并传旨晓谕天下,让所有妇人都当尊重丈夫。


王以此话为美,众首领亦然,建议写成文字,通知天下,使丈夫在家中作主,各说本地方言!


好一个因言语而起的事,又因言语而止的事。


第二章,我们看到,皇帝贬了瓦实提一段时间后,想起她来了。当侍臣们知道此事后,或担心皇帝会将瓦实提的位置恢复[3],于是进言:不如为王寻找美貌的处女,王所喜爱的女子,就可以立为皇后,代替瓦实提。


王以此话为美,又一次听从了手下人的建议。于是,在选美大赛中,以斯帖独摘桂冠,成为皇后!王在高兴之余,像起头一样,犒劳天下,又豁免各省租税,并大颁赏赐!


这再次让我们看到,因言语,事件被转折;因言语,事件得成就。


第三章我们看到,末底改违抗哈曼的命令,险遭灭族之灾!因哈曼要一切臣仆,都来向他跪拜,像王一样,高于所有人。当有人告诉他,末底改没有如此行,竟敢违抗他。他就向皇帝禀告说:有一民不守王的命令;并请求王同意,可以随意处置,皇帝采纳了哈曼的说辞。


哈曼掣签,择好吉日,将王的旨意抄录,郑重地用戒指盖上印,成为不可更改的谕旨,颁行各省,宣告各族,吩咐将犹太人无论男女老少,定于亚达月十三日,全部剪除。


这些事情让我们看到,呈现的仍旧是“语言支配事态的格式”。言语起到生死存亡的作用,顺命者昌,逆命者亡。再次让人看到,事件完全被言语所左右,没有言语就没有事件。


第四章,末底改听到这不可更改的旨意之后,从一个坚定的抗命者,而成为一个彻底的悲痛者。这个悲哀,感染着各省各处的犹太人,他们都穿麻衣,躺在灰中,哭泣哀号!言语所带来的悲痛可谓大矣!以斯帖的宫女将这情况,告诉给以斯帖。


下面让我们看到,他们的对话与推动事件发展的关系:



事件


末底改披麻蒙灰,宫女告诉给以斯帖,以斯帖委托人送衣服给末底改。


对话


以斯帖委托哈他革问末底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末底改:要求她去见王,为本族恳求。


以斯帖又委托问:王命难抗,尚且有三十日未见王了。


末底改:莫想在宫中强于其他犹太人。


以斯帖:我去见王,死就死了吧!


这一段与第三章相似:言语决定事件的发展。尽管事件多有起伏、波折,最后仍然按这格式进行。


第五章,以斯帖设筵邀请王带领哈曼参加,目的是要报复哈曼,话语具有权能的功效,左右着事件,将哈曼推进死亡的木架。下面来看事件和对话的演进。


事件


以斯帖被末底改说服,冒死见王,果然成功,国王伸出金杖以示施恩。


对话


王: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么,求什么?


以斯帖回答:王若以为美,就带哈曼来赴席。


王吩咐人:叫哈曼速速照以斯帖的话去行。


事件


王带上哈曼赴以斯帖摆设的筵席。


对话


在酒席筵前。王又问:你要什么,求什么?


以斯帖:我若在王面前蒙恩,准我所求,请王带哈曼再次赴席,明日必照王所问的说明需要。


事件


这次对话,奏起了哈曼的败落序曲(5:9-6:13),而哈曼却蒙在鼓里,反倒心中快乐。当他再次见到末底改时,满心恼怒,暂时忍耐回家,将王抬举他,向妻子与朋友述说,心中不快表露无遗。这些仍旧按对话改变事态的格式进行。


对话


哈曼说:王后预备筵席,除了我之外,不许别人随王赴席,明日又请我随王赴席,只是犹太人末底改坐在朝门口,虽有这一切荣耀,也与我无益。


他的妻子和朋友:不如立一个木架,求王将末底改挂在其上……


事件


对话的结果是,哈曼以这些人的话为美,作了木架,准备挂末底改!没想到的是,末底改的命运却大大地逆转。


哈曼的话没有成就,就像王要皇后展现她的美姿遭拒绝一样。


后来,末底改不但没死在哈曼的木架上,反而由死囚翻转到哈曼之上。就因为王读到那不可更改的历史记载――末底改救驾那段话。下面继续来看事件是如何随着对话而进行的。


对话


王问手下:末底改行了此事,赐他什么尊荣爵位没有?


臣仆:没有……


王:谁在院子里?……


臣仆:是哈曼……


王:叫他进来。


事件


于是,哈曼进来了。


对话


王问哈曼: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当如何对他呢?


哈曼:王所喜悦的人,当将王常穿的朝服和戴的冠冕、御马、都交给尊贵的一个大臣,命他将衣服给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就如此如此待他。


王:你速将衣服和马,照你所说的……向犹大人末底改去行……


事件


哈曼照王的命令,去为末底改而行,结果哈曼忧心忡忡地回家,并将事情告诉妻子与朋友。


对话


妻子与朋友说了极具分量的话: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败落,他如果是犹太人,你必不能胜他,终必在他面前败落。


在这里,事件的发展,完全由话语来定格。


在第七章,我们看到,以斯帖与王的第二次对话,使哈曼死于筵席间。


在第二次筵席到来之前的24小时内,发生了许多的事情,给第二次筵席即将到来的结局,即哈曼被定死罪这一高潮作铺陈。这些事件仍然由话语所推进。


事件


哈曼还没有来得及思想他妻子和朋友的话,王的吩咐就到了。与第一次一样,在酒席筵前,对话展开了。


对话


王问以斯帖: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么?你求什么?我必为你成就。


以斯帖回答: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为美,我所愿的是愿王将我的性命赐给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将我的本族赐给我,因我和我的本族被卖了,要被剪除灭绝……。


王问:擅敢起意如此行的人是谁?这人在哪里?


以斯帖:就是这恶人哈曼。


事件


王听后大怒,哈曼不知所措,惊惶之余,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哀求。王见后,怒气火上浇油。


接着,叙事人仍旧用言语来推展事件。


对话


王:他竟敢在宫内,在我面前凌辱王后吗?


事件


旁边的人就蒙了哈曼的脸。


对话


太监哈波拿说:哈曼为救王有功的末底改作了五丈高的木架……。


王说:“把哈曼挂在其上。”


事件


正当此时,于是哈曼被挂在为末底改所预备的木架上。


哈曼被挂在木架上,均因王的话一出,话语的力道之大,完全左右着事件的起承转合。


第八章,记述了以斯帖与王的第三次对话,这次的结果是将哈曼的家财转赐给以斯帖,末底改也取代了哈曼的位置,这些也是因话语而产生的结果,因为以斯帖把末底改是她亲属的身份告诉了王。同时也取消了哈曼所传达的灭犹太民族的谕旨。我们继续看——语言如何决定事件及其发展。


事件


以斯帖伏在王脚前,流泪哀告亚甲族哈曼害犹太人的恶谋,用言语来说服王,要求取消哈曼生前所立的灭族之令。言语继续发挥决定事件的能力。


对话


以斯帖哀告:“哈曼设谋传旨,要杀灭在王各省里的犹太人,现今王若愿意,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为美,若喜悦我,请王另下旨意,废除哈曼所传的那旨意。” 


王对以斯帖与末底改说:……现在你们可以随意奉王的名写谕旨给犹太人,用王的戒指盖印,因为奉王名所写,用王戒指盖印的谕旨,人都不能废除。


言语发挥出的功用,铁定着事实!


事件


这次对话:结果是倒转了第三章里的事情,与五章12至15节一样,也召来书记,按末底改的吩咐,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并犹太人的文字方言写谕旨,从印度直到古实,一百二十七省的犹太人,和总督、省长、首领、奉王的御旨,快马传到各处。


御旨的内容是将原来哈曼所颁的命令,全部颠倒过来。不单保护自己性命,还杀戮灭绝攻击犹太人的一切仇敌和他们的妻子儿女,并抢夺他的财物,并且御旨传遍书珊城。


末底改已从披麻蒙灰的情况(4:1-3),而变为“穿着蓝色白色的朝服……从王面前出来。书珊城的人也大有荣光,御旨所到的各省各城,犹太人也转忧为喜,连许多外籍人也加入了犹太籍”。这一切都因御旨而倒转,言语的功效在生与死之间。


在十二月十三日,犹大人反过来辖制恨他们的人,下手击杀敌人,各省的首领总监、省长和办理王事的人都因惧怕而帮助犹大人;在书珊城杀灭五百人,并将哈曼十个儿子处死。这一切事情,都在王后以斯帖要求亚哈随鲁王后达成。


第九章、十章叙述了普珥节的来由,也即是这卷书来由的注解。以末底改的谕令为基础,不过这里转为由全权者以斯帖所写,照样因循话语决定事件的格式。


末底改的谕令


“在十二月,十三日,聚集保护性命,剪除杀戮灭绝那要攻击犹太人的一切仇敌和他们的妻子儿女,并夺取他们财产为掠物。”这是反哈曼的谕令,将哈曼的谕令倒转过来。


事件


言语一出,事情就成就,犹太人首先在书珊城落实:用刀击杀一切仇敌,任意杀灭恨他们的人,在书珊城,犹太人杀灭了五百人,又杀……这十人都是……犹太人的仇敌哈曼的儿子(9:5-10)。当将书珊城被杀的人数呈在王面前。


对话


这事之后,王继续问王后:以斯帖,还需要什么?


以斯帖说:王若以为美,……并将哈曼的十个儿子的尸首,挂在木架上。


事件


果然,王允准,哈曼十个儿子也被挂着示众,犹太人又杀了三百人。甚至谕旨通知到各省,尽行报复,血流成河,一天之内死了七万五千人。


每一次杀戮,都由皇帝准许下的谕旨所致。这三次杀戮与杀哈曼不同之处,就是没有夺取他们的财物为掠物,他们把末底改从王获得的谕旨修改(比较8章11节与9章10、15、16节的不同处)。犹大人为什么这么做,会不会将这三次的报复理解为是圣战呢?


20至32节,是末底改写信的内容,他的信如同圣旨般,将杀戮的日子(十四、十五)定为吉日,庆贺他们的得胜。


这里,仍然看到言语支配着事件,不过这种支配力,到底来自哪里,犹大人并不关心。犹大人所关心的是末底改及以斯帖,那和亚哈随鲁王一样、具有君临天下的权柄;这一权柄本质如何,并不重要! 


另外,以斯帖申请了王之后,将一日的报复改为两日(9:13),书珊城的犹大人在这第二日里挂了哈曼的十个儿子,并多杀了三百人,以斯帖把这两日杀戮的成果作为纪念,定为“普珥”日。


叙事人通过事件与对话交叉进行的方式,将九至十章与一至二章的内容对倒过来,结局好像又回到了起头。在这里,末底改成为了哈曼,以斯帖成为了亚哈随鲁王[4]。 


看来,以斯帖完全掌握了“语言的能力”,叙事人用“全权”来形容她对语言近乎迷信的偏执——因语言能让人生、让人死。她由前面弱女子的形象,变成了全权者,因她掌握了如何在帝国中运用语言。



[1] 参包德雯:《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以斯帖记》,页122。

[2] 卡莲.约伯斯:《国际释经应用系列:以斯帖记》,页207。

[3] 侯活华:《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页139。

[4] 卡莲.约伯斯:《国际释经应用系列:以斯帖记》,页187。






04

每日加量

罗马书 第三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两位耶路撒冷的文士正在校对妥拉经卷(Torah Scroll)。希伯来圣经抄写员被称为文士(Sofer/Sofrim),意思是「字母数算者」。神拣选了一批敬虔、严谨的文士把摩西五经(妥拉)抄传了3500年,在304,805个字母中,只有6个不太重要的字母存在疑问。文士必须遵守超过4000条犹太律法,每个笔画什么地方粗、什么地方细,什么字母必须变大、什么字母必须变小,什么字母必须添加单顶皇冠,什么字母必须添加三顶皇冠,都有具体规定。因此,只有最虔诚的正统犹太人才有资格做文士,他们抄写妥拉就像建造会幕一样认真。)


《罗马书》第3章 因信称义的落实


犹太人不能被信任,因为他们未能成功地将其他拜偶像的民族(外邦人),带回到造物主的心意里。他们属于神的百姓的身份显然是有名无实了。那么,神的话语,是不是落空了呢?神与他们建立盟约的价值何在呢?他们到底有什么长处呢?


有!神将圣言交托给了他们!以此来彰显神将祂的信实与公义成就的决心!这就是3章1至20节所表达的意思。


尽管以色列毁了神所赐的“妥拉”,他们已经不能在“律法”里称义。既然这样,那全人类就不会有一个人,有能力忠于神,人人都处在神的审判之下。那么神的信实承诺如何实现呢?祂要挽回世界的决心,会受到挑战吗?


结果,神在耶稣身上,终于找到了忠于祂的以色列人,祂是以色列的弥赛亚,透过耶稣的忠心,使神忠于这个罪恶的受造界、那盟约性的决心,得到了落实。这就是3章21至31节的意境!


这办法与行动,与神和犹太人订立的契约关系完全不同,不再透过妥拉,而是透过耶稣这位死里复活的人,如今成为契约中的成员,用的就是这新的方法——被称为信主之法(26节),是信靠基督,不是靠“行为”——即“律法之功”。不过,通过耶稣所立的这契约,又是来自于律法和众先知所指向的事实。


在基督之前,成为盟约选民的方法是靠“妥拉”(指的就是行为,执行妥拉的意思),当然,这里的行为,不是指我们平常所说与行动相关的意思,乃是指执行妥拉的意思,并不是我们常理解的道德行为的意思,乃是指通过以色列人这选民,透过妥拉,是要使异邦万民认识造物主。而他们虽然拥有妥拉,却没有实现这一使命!


如今,神透过耶稣,将人类从第一、二章的犯罪的实际中更新过来,挽回神的愤怒,也挽回犹太人背约带来的咒诅(3:9)。神对世界的义(创造的心意),因此就显明了,凡是信耶稣的人,均被称为信实的(3:26)。人既不需要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也不需要成为犹太人,只需要成为基督徒,他就被称为神的儿女,他也被称为义。如此成就是因为耶稣的忠信,这正是因信称义的意思,也是福音的意义——被咒诅的耶稣,成为被咒诅的人类的救主!




05

默想之二


神的信实、耶稣的忠信、我们成为了神的义(儿女)!这一切关键点是——耶稣成为犹太人的弥赛亚!这也就是新约圣经的中心。你会怎样理解“因信称义”?




▓ 本文插图选自圣经综合解读 (cmcbibleread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