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月3日 | 我的神啊,求祢救我!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三篇
1 耶和华啊,我的敌人何其加增,
有许多人起来攻击我;
2 有许多人议论我说:
“他得不着 神的帮助。”〔细拉〕
3 但你耶和华是我四围的盾牌,
是我的荣耀,又是叫我抬起头来的。
4 我用我的声音求告耶和华,
他就从他的圣山上应允我。〔细拉〕
5 我躺下睡觉,我醒着,
耶和华都保佑我。
6 虽有成万的百姓来周围攻击我,
我也不怕。
7 耶和华啊,求你起来!
我的 神啊,求你救我!
因为你打了我一切仇敌的腮骨,
敲碎了恶人的牙齿。
8 救恩属乎耶和华,
愿你赐福给你的百姓。〔细拉〕
省思:
我们并非要除灭敌人,才有安全感。
世上一直存在着敌对力量――
有时候还非常凶猛。
我们的安全感来自对神的信靠
(我躺下睡觉……我也不怕)。
凡是祂的仇敌,将由祂来争战:
“救恩属乎神。”
祷告:
神啊,我感到罪的迫近威胁:
社会的堕落、周遭生灵的混乱,
还有病痛、死亡。
我所采取的防范措施,
似乎没有一样奏效。
救我脱离恐惧,让我抬起头来!
阿们。
02
每日旧约经文及简释
以斯拉记 第三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一个犹太人于犹太新年在西墙吹响公羊角制成的羊角号(shofar)。犹太人被掳巴比伦回归以后,吹角节成为犹太人的农历新年(Rosh Hashanah),这一天要一百次吹响羊角号。)
《以斯拉记》第3章|建立殿的根基
回归的群体其热忱可嘉,众人如同一人,聚集在耶路撒冷(1节)。他们抱着相同的目的,守住棚节(4-6节)。众人的领袖耶书亚与所罗巴伯重建祭坛,按照摩西所吩咐的献祭(2节),目的是要在面临外界压力之下,取得雅威的悦纳。因为几代人过去了,这里已经住满了其他民族的人,他们对这群从巴比伦而来的不速之客,充满敌意。
当他们在原址上恢复了祭坛和献祭的事宜,未见原住民的骚扰,他们就开始筹划立圣殿的根基。他们从所罗门第一圣殿寻找关联,在该年第二个月开展工作,所罗门也在当年第二个月开始建殿(王上6:1),所罗门从推罗和西顿进建材,他们也如法炮制(7节);在整个建殿过程中,派了督工(9节),利未人也参与监督工作,与所罗门时期相似(代上23:4)。
当圣殿根基落成的时候,祭司和利未人举行正式的庆祝,众人一同唱歌,颂赞雅威,这种敬拜的模式,完全按照大卫迎接约柜时的仪式而进行(参代上16:5-7)。
当然,第二圣殿的规模没法与第一圣殿相比,有些老人想起儿时的记忆——那时圣殿的宏伟,不禁令人失望、落泪(12节)。另外的一些群众,则在音乐升起的同时,大声疾呼,因能在旧址上重建圣殿,已经十分成功了,毕竟七十年过去了,这意味着,雅威已经重返锡安(13节)。
这样,新殿的根基就在哀哭声和欢呼声中立了起来。
03
默想一
所罗巴伯、耶书亚等人带领归回的群体,恢复守节、献祭等宗教事务,尤其是在圣殿原址上立新殿的根基,其目的是要付诸权威,尤其是摩西和大卫的传统,旨在表达他们这群归回的人,才是这里合法的居民。他们的这种做法是属于意识形态上的,并不是中立的,对当时的原住民而言,是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
“传统——权威——排他”是他们的行动指导,这种意识形态,对他们面临周围的压力而产生的身份危机,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也是十分有效的。
他们的做法,对于我们今天思考信仰、思考属于神子民的身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首先,我们不能将信仰放在一个无时空、非事件的状态中;我们是在一个有危机、有压力的环境中,来思想和实践我们的身份和信仰的价值。
第二,我们因着危机随之而产生的一系列行动,很多时候并不是中立的,是受我们的意识形态支配的。
第三,我们因着意识形态所采取的行动不是中立的,意思是:我们绝对不能说是百分之百纯全和美善的,甚至有时候,我们会用真理的标准来合理化我们的行动。
所以,我们不得不说,哪怕是神的百姓,也要看到自己在道德及其他方面的有限,这样更显得我们何等需要上主的怜悯、赦免和救赎。
这些会带给你哪些方面的深思呢?
04
每日新约经文及简释
使徒行传 第三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上图:大希律扩建的第二圣殿的模型,位于耶路撒冷博物馆。)
《使徒行传》第3章 | 新国度的成效
第三章,是关于彼得的主要叙事,可分为两方面:
1、彼得所带来的“医治”(1-11节)
圣灵在祂新的群体里,成就了在约珥书里“凡求告主名,必然得救”的应许,信徒奉耶稣的名就蒙医治(3:6,16)。其中一个关键的事件就是——通过彼得这个软弱的人,成就了本该在圣殿献祭所成就的——一个瘸子在圣殿的美门,得到了医治。彼得宣称:是因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所成就的(1-8节)。
这表明这个群体与耶稣的延续性,他们是弥赛亚合法的代言人。
2、彼得所作的劝信(12-26节)
就因这希奇的事,众人对彼得和约翰的行为深感希奇,彼得借机向他们传耶稣(9-11节):
1)、他竭力阻止人把荣耀归给自己,否定是因自己敬虔的特质,而带来上主怜悯的医治(12节)。
2)、是与祖宗立约的神,如今将约成就在仆人耶稣的身上,使耶稣复活的事件所致(13上)。
3)、彼得控诉百姓与神的作法相违背,他们叛逆的罪恶是弃绝耶稣,释放凶手;杀死生命的主宰(14上-15节)。
4)、他解释刚才的医治,是因蒙医治者自己的信心,和耶稣所赐下的恩典带来的,具有双重的意义(16节)。
5)、他邀请众人:要正确理解基督的受害,与先知预言之关系,并要做出正确的回应:悔改(17-19节)。
那么,真实的悔改是什么呢?
首先,要将耶稣与他们的末世观(新世界的到来和民族的更新),和他们熟悉的摩西所预告的那位先知,关联起来(20-23节)。
其二,他期望众人要有新的领悟力:作为先知的后人,和亚伯拉罕的子孙,对关于约、各样的应许、赦罪等等,需要用耶稣来做新的解释和新的委身(24-26节)。
05
默想二
彼得的劝信,其方法与内容,最起码有三点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
第一、他那以基督为中心的思维:将他们所成就的医治归与基督。
第二、他那处境化的思维:他针对听众所理解、所认知的,做出有效地讲述。
第三、他那旧约圣经的思维:他将耶稣的事件,与亚伯拉罕、大卫、摩西及众先知作关联。
也正因他这三项努力,带来了巨大的成效:信耶稣的人男丁有5000人(参4:4)。
今天,假如教会在教会生活(或宣教)上有效——即教会要成为别人的祝福,你觉得我们可以学习的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