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每日与主同行|2023年11月17日
来源: | 作者:唯信 | 发布时间: 529天前 | 384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诗情祷语 | 要歌颂祂美好的名
2. 每日经文 | 代上9-10章-焦点关注
3. 每日默想 | 根源与传统
4. 每日加量 | 来12章-朝圣者的第十二堂课

01

每日诗篇祷告

诗情祷语

(作者:尤金·毕德生)

11月17要歌颂祂美好的名


朗读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诗篇第一百三十五篇1-4 节


1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的名。

2   耶和华的仆人站在耶和华殿中,

    站在我们 神殿院中的,你们要赞美他!

3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耶和华本为善;

    要歌颂他的名,

    因为这是美好的。

4   耶和华拣选雅各归自己,

    拣选以色列特作自己的子民。

 

省思:

怀着真道心灵中,

深藏着一股赞美的冲动。

地层下的能量

终将突破一般的地表、涌现出来。

圣奥古斯丁写道:

“基督徒其实由头至脚,

就像是一个哈利路亚!”

 

祷告:

“圣父、圣子、圣灵,

请帮助我们敬拜祢,

直到能与所有天使天军一齐俯伏主前;

在世上蒙祢引导、爱护、赦罪,

直到我们的颂赞融入天上的歌!”

(Cyril Argentine Alington,“Come, Ye People, Rise and Sing”)

阿们。




02
每日经文及简释

历代志上 第九至十章


代上9章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代上10章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历代志上》第9-10章焦点关注


在九章1至2节里,叙事人记述了犹大人被掳巴比伦,及被掳归回到故土、重新定居。我们因此可以了解到,他所述说的同胞的故事,由创世记开始,只讲到被掳归回和重建圣殿、社群回到犹大生活为止。


九章3至9节,重点放在犹大和便雅悯人上面,他们是构成回归群体的主要部份。接下来的经文直到34节,都是关乎祭司、利未人、守门的和其他在圣殿里供职的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图画,一个回归群体的缩影:以圣殿为中心,在其中有管理和侍奉的人,两边有南国犹大,和北国便雅悯为代表的完整的十二个支派的群体。叙事人这是有意地按“五经”的格式,来重构以色列史,以此来带领被掳期间的百姓一同展望民族的未来。


在五经中,有十二支派名单的次序和内容,在创世记中有利未,没有将约瑟分为以法莲、玛拿西(创30:22-30:24;35:16-20;35:22-26;46:8-27;49章),民数记名单则略去利未,将约瑟分为以法莲、玛拿西,有些则从犹大开始(民2:3-31,7:12-83,10:14-28)。为何会有这些差异呢?有时是出于神学的目的,有时是侧重历史的缘故。历代志上二至八章,除了二章1至2节,最接近创世记,以流便开始。从3节开始,以犹大打头;最后两次列出便雅悯。


第九章,从巴比伦回归故土的人群,仍然以犹大和便雅悯作结:(9:2节),再次说明以色列原则上仍是合一的,并突出了圣殿和其中的事奉对回归群体的重要性。


从十章开始,一直到代下二十九章30节,都是以大卫之治为主的重述,他才是历史的主题。对以色列第一任过渡性的君王扫罗,只用了一章来作为对他悲剧人生的简洁处理,对他的记载只围绕他的结局——被打败、死在非利士人手下。在13至14节,叙事人作了评价:他认为问题最要命的是悖逆(和合本翻译成:干犯!)。他是一个不信的人,去交鬼。悖逆这个词在代下二十六章10及18节中,用在冒犯圣殿的事例中。悖逆的后果是失去土地,包括被掳(代上5:25-26,代下36:14,17-21),这正是以色列十二支派所犯的罪。


扫罗的记载是相对于大卫的,扫罗代表悖逆,他令土地丢失,而大卫与所罗门则享有这地。另外,悖逆的罪,只有圣殿和祭坛才能赎回,所以历代志在一至九章会把焦点关注在利未这一家谱上。




03

每日默想


历代志的叙事人将家谱建立在过去深厚的根源上,使它与现在联系在一起,这种透过过去的连续性,使现在得到确认的方法,如何提醒你要看重根源与传统?假如要使现今的教会有深厚的根基,就必须追溯过去几千年教会的不同传统的重要性,尤其是一直、不断被忽略的犹太传统,它是如何使我们现今得到不断地被确认。你会阅读关于这些根源与传统的书籍,以示重视吗?





04

每日加量

希伯来书 第十二章


读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释经音频:(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



《希伯来书》第12章 朝圣者的第十二堂课


很快,这段信仰集训期要结束了,学生们应当知道一些实况了:因有着云彩一般多的见证人围绕着正在经历苦难的他们,他们应大得安慰了!


他们也应当知道,在宗教压迫的环境下,最有力的应对之策就是:持守对基督的委身,并对信仰群体也彼此委身。在这个艰难之日,应当像是那些赛跑者,放下各样担心,不要被各样罪担所困扰,将眼光专注在耶稣的身上(1-4节)。尽管,如今被主流社会羞辱,很多权利也被剥夺,同胞们也不认同自己的信仰。但从神的旨意而言,却有着正面的意义。


所经受的被嘲弄、被审判,地位和家业失去,这其实面临的是一场与罪恶的抗争,也是出于神对祂义子的磨炼(管教),对结出生命的果子而言,是十分有益的,更是一个化耻辱为荣耀的实践(11节)!


我们这些属主的群体,忍受社会的拒绝吧!这反倒表明蒙神的接纳和陶造(管教)。唯有领受管教(5-11节),才能“在基督里有份”。因此,那一长段警告之言,感人肺腑衷肠,实在是具有鼓励的力量(12-25节)。


思考问题


老师的学生正受当时各样的宗教逼迫,而他勉励他们:要为明天而活!这对于大部分“为今天而活”的现代人而言,确实不是一个中听的消息。有位商人说:“昨天是已经报废的支票,明天只是期货,只有今天才是现金”。而老师却说,有未见之事(明天)的人生,才是最稳妥的。


美国参议员沃尔特·罗利(walter Lowrie),放下要职,做了传道人,还为中国奉献了两个儿子,当他得知儿子娄理华( Walter Macon Lowrie)在宁波被海盗所杀的噩耗,伤心之至,对他另外一个儿子说:“你哥哥死了,你也去中国吧”!七年后,也即是1854年,27岁的弟弟娄理瑞(Reuben Lowrie),带着新婚的妻子,也带着爱,踏上这块敌视造物主的中央帝国,继承哥哥未竟的事业(未见之事或明天)。


我们以娄理(礼)华先生的碑文,勉怀与共勉吧:


“耶稣圣教教师大美国士人娄礼华先生,生于嘉庆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卒于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初九日。溯自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十八日始来中国之澳门;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至宁波宣扬圣教。讵知修短所限,仅享年二十九岁,泛海被盗汨没。凡属仝人,莫不怀戚。爰为之立石,以识景慕之忱焉。耶稣一千八百四十七年”。